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第246章

作者:无字惊鸿 标签: 穿越重生 历史衍生 爽文 朝堂之上 BL同人

  “爱卿家中子嗣如今在朝中任职,不知官做得如何了?”

  启没有姓氏,很难从名字来分辨哪个是他的儿女。扶苏也没闲到每个臣子的家世谱系都了若指掌的地步,只去刻意记过一些官位较高的臣属。

  很不幸,启的儿子本事有限,目前还是个小官,在咸阳城中属于一抓一大把的那种透明人。

  启无奈地摇摇头:

  “劳殿下挂念,他们能力不足,臣也不指望这群臭小子能光耀门楣了。倒是孙辈中有几个看着不错的,过两年就能出来为大秦效力了。”

  扶苏把此事记下了。

  庶民出身还有能力、识时务的臣子数量有限,遇到一个都不能放过。哪怕日后他们会形成新的小世家,至少现在他们还是和世家站在不同立场上的,可以重用。

  其余臣子聊尽兴了,回神才发现启挪到了太子身边。也不知道两人都聊了什么,看启一副悠哉吃茶的样子,想必也没说什么正经事。

  众人说回正事。

  隗状补充道:

  “奢侈品只能从那些没有异心的贵族手里弄到钱财,若有人并不打算为秦效力,想必也不会追寻潮流,去购买那些物品。”

  追逐潮流是为了往上爬,人家都不想爬了,自然会克制住购买欲。

  扶苏却含笑摇头:

  “爱卿此言差矣,有些事一旦开了头,就不是他们想不想的问题了。”

  譬如吴芮,他之前已经积极主动地参与过了接驾的活动。在番县县令的心里,他就是一个为了能当高官努力在秦王跟前露过脸的人。

  哪怕吴芮的本意是想来刺探情报,看看自己有没有反秦的可乘之机,那也晚了。

  他给县令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为了不暴露自己,他就得一直装下去。如果哪天他突然不想往上爬了,县令一定会心生疑虑。

  吴芮不见得愿意冒这个被县令怀疑的风险,很容易遭受调查从而暴露。哪怕他愿意冒险,要打消对方的怀疑他还得努力做出心灰意冷放弃官场的样子,这也不轻松。

  而且,反秦之人其实更需要和那些大贵族打好关系。

  一来把自己塑造成秦国的自己人,方便借势得到庇佑,护住家族。二来和贵族关系密切更能探听到第一手的消息,以便他们及时应对。

  可若是不紧跟贵族的潮流,怎么和他们打好关系?

  寻常贵族不往上结交,顶多是继续落魄下去。反贼不积极结交关系,等着他们的可能是哪天因为消息滞后,被秦兵围剿上门了才发现危险。

  扶苏还记得上辈子项家能一直苟到始皇驾崩才跳出来闹事,就是靠着他们和当地官吏豪绅打好关系。一出现风吹草动,人家都会告诉项家。

  不见得每个人都和项家一样有二心,里头肯定有人根本不知道隐姓埋名的项家是通缉犯。

  他们只是十分寻常地和来往密切的家族分享最新消息,互通有无。项家却能从里头分析出最近可能有秦人来此地搜查反贼,然后提前跑路。

  扶苏琢磨着,像这样的反贼家族岂不是一坑一个准?

  他们肯定买东西买得特别积极,要是哪天意识到自己买不起了,为了豢养私兵坚决不肯再买,也会比旁人更加明显。

  说不准还能逼出几个藏得深的苍蝇呢。

  比如那种眼看着再不造反就没资本造反的,或许就会一不做二不休,提前反了。正好给各地的秦吏提供业绩,帮助人家高升。

  散会之后扶苏就去把这个好主意分享给了父亲。

  秦王政其实也听到了一些,但启小声说的悄悄话他没听见。见太子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地琢磨要怎么推行新的潮流花样了,秦王也不拦着他。

  只是叮嘱了一句:

  “不要在咸阳反复玩这一套,他们会察觉到的。”

  在地方上反复更换潮流也就罢了,这本身就是大家说好的对策。可若是在咸阳也这么搞,被迫跟着一起花钱的秦国贵族必然要心生怨怼。

  秦王政想提醒的是,太子你还记得你刚刚才答应大家这招不对秦人用吗?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我答应了,但是父亲又没答应,桥松也没答应。就说是桥松干的,和我无关。

第106章 不忘初心

  由于南越三家和东越闽越互相扯后腿,李斯与百越的商谈局势一片大好。

  原本闽越王还想待价而沽,觉得他们闽越地处偏远,秦人难以治理,肯定要退让许多。结果连远在越南的骆越都乖觉了,搞得他里外不是人。

  为了挣个表现,南越三家就之前一些还没谈妥的小细节做了让步。

  本来就是些无伤大雅的小要求,除了琐碎之外对秦国来说答应起来没什么难度。之前不答应,是因为还要看看东越和闽越的态度再做定夺,现在南越自己退让了,那再好不过。

  一次性给太多让利也不好,有些东西就得一点点慢慢给出去。一直吊着胃口,他们才能一直安分守己,给大秦足够的时间彻底收服边境。

  闽越王听说南越三家居然主动退让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这边正谈判呢,你在背后背刺。大家都是百越人,往上数同一个祖宗的,不怕去了黄泉地府先祖勾践会怪罪吗?

  面对找上门来理论的闽越王,南越三家打着哈哈糊弄过去了。

  那什么,虽然他们都认勾践为先祖。但谁都知道,当初越国公子们四散入百越,都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八十年,足够换好几代人了。大家的亲戚关系已经这么浅薄,就不要再强行扯什么祖宗了吧?

  闽越王:……

  说起来,越国公子和他们的后人能花八十年就在百越各地四处开花混成王族,确实是有一番本事的。

  扶苏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越公子掌控百越的方式,秦国也能学一学。现在百越人把他们当自己人,以后就是百越人把秦人当自己人。

  百越实际上是上古时期遗留在东南沿海的古部落,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当年有一支百越部落朝北迁徙,最终建立了夏。

  所以别看它们的称呼是带“越”字的,实际上一开始和越国关系不大。偏偏越国公子去了百越如鱼得水,就很神奇。

  不过考虑到原始部落对更高级文明的崇拜,说不准越公子是带着先进技术过去,然后混了个什么神使的身份。仗着百越人淳朴可劲忽悠,最后把控住了部落首领之位。

  靠着百越互相竞争,预计停留的半个月还差两三日的时候,最终的商议条件就已经定好了。

  秦王政正式接见了这些首领,双方就协议达成共识。之后大秦会按照约定陆续派遣军队、官吏和工匠等前往百越驻扎,争取早日协助百越摆脱蛮荒迈入文明。

  事情谈完,百越首领就可以各回各家了。只是听闻大秦君主还要去泰山祭天,首领们便请求随行。

  关于天地的祭祀在华夏各地都十分流行,虽然百越祭祀得更多的是炎帝和祝融,但不代表他们不敬畏上天。

  去泰山祭天是他们没见过的,自然不肯落下。

  他们肯去也是件好事,随行的都是大秦臣子,他们去了自然也要以臣礼行事。本次封禅一是向上天禀告天下一统的伟业,二就是禀明百越终于归附中原的喜事,百越首领也自该在场。

  船队重新启程,这次继续顺长江而下。

  队伍预备一直往东抵达江都,也就是后世扬州的江都县。这里有一条人造运河,名叫邗沟,是联通长江与淮河的。

  邗沟为当年吴王夫差所造,用于运粮,以便其争霸中原。起点在长江接近入海口处的位置,终点则在淮安。

  这条人造运河,如今的名字叫“江南运河”。不过它只是江南运河的其中一段,还有一段自此地往南绕过太湖凿向钱塘(今杭州),联通钱塘江,也是出自吴王夫差和其父阖闾之手。

  扶苏最近突然对水道感兴趣起来。

  他拿着全国的水道舆图琢磨了许久,终于在地图上画好了运河路线,递给父亲看。

  “大江往北联通淮水和往南联通钱塘江的运河,夫差已经替我们开凿好了。如此一来大江下游的大型河网彻底连成一片,只要妥善维护,就能一直使用。”

  夫差为了运粮,运河凿得还挺宽阔的。目前够用了,以后要是觉得不够用,再扩建一番即可,耗费远不如无中生有那么多。

  “而淮水往北联通大河的运河,也有现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开凿。”

  鸿沟的北端在洛阳往东的位置,距离洛阳很近。顺黄河继续往东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于鸿沟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联通淮河的。它是联通淮河的支流颖水,过颖水可入淮河。

  鸿沟在中间弯折了一段,绕路经过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两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农田,所以作为运河的话,鸿沟显然不是特别合适,它要绕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从长江过淮河去黄河,走鸿沟需要在淮河这里往西折返一段,很费事。

  这个时候,就有君王想着,我为什么不直接从江南运河的北端广陵往北修,联通黄河呢?这样就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苏一指图上某处:

  “鸿沟河水原是从这处走的,王贲引水灌大梁之后,河水改道,走了另一处。”

  之后水就从东边另一处往南流,从粱沟过,形成蒗荡渠。这条水路在后世被称为汴水,以前其实是没有的。

  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鸿沟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后形成的运河水路相对笔直,非常省事。

  这一段汴渠,在晋朝时期渐渐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为了通济渠。

  秦王政看着舆图点头:

  “蒗荡渠只需经过些许修缮,便能作为运河使用。比之鸿沟原本的路线,确实方便不少。”

  扶苏又往北指了指:

  “过大河后,朝北还有不少河流。”

  黄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对较大的河流,基本都为海河的水系,地处华北平原。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北征,足足修过四条运河。

  先是白沟联通朝歌以南的黄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游的水路,汇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汇处修一条平虏渠,往北联通泒水。

  之后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达更北端的潞河。

  最后自此地往东修建新河,深入辽宁的葫芦岛市所在区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运河连起来,基本就是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运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线已经凑齐。

  南边是吴王夫差修的江南运河,中间是汉明帝修的汴渠(通济渠),西边是黄河河道,北边是曹操修的三段运河(永济渠)。

  全是捡现成的,疏通疏通,扩张一下河道规模,就成隋炀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后被张冠李戴成了京杭大运河,隔空抢走忽必烈的功劳。

  事实上忽必烈那条京杭运河没走汴水,他觉得太绕了。他需要的是直接贯通南北,而不是往西绕去洛阳长安再往北。

  毕竟元朝和隋朝不一样,隋朝都城在长安,元朝都城在燕京。

  所以他从江南运河的北端淮安直接往北修,取了一条新河道,省去中间的绕路。最后连到了曹操的第二条运河那边,避开了第一条的白沟,继续往北抵达燕京。

  扶苏指了指海河水系的那几条河:

上一篇:赚够了钱就退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