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 第60章

作者:梦溪石 标签: 近代现代

他又看了隋州一眼,笑呵呵的脸上带着一丝为难:“隋百户,您也知道,西厂与锦衣卫向来不怎么对付,汪公要是知道我放您进去,定要追究我的责任……”

“我不追究你的责任。”

汪直的声音响了起来,三人循声望去,这位西厂的始创者兼一把手走过来,脸上带着笑容。

“润青兄啊,昨夜睡得可好?”

要知道昨晚唐泛和汪直两个人一言不合,说得差点翻脸,汪直还指着唐泛的鼻子叫他不要不识抬举,唐泛虽然不畏惧,但也绝对不认为汪直会大度到不记恨。

没想到才隔了半个晚上,汪公公就表现得好像完全忘记昨晚的不愉快似的。

在人前的嚣张跋扈,在皇帝和贵妃面前的小心翼翼,最初见到唐泛时的高高在上,以及现在的平易近人,无不显示了这位御前红人的多重面孔,正所谓人在江湖飘,不学会几门绝技是不行啊,即便年纪轻轻的西厂厂公,对变脸这门技艺,也是掌握娴熟。

唐泛同样不遑多让,他微微一笑:“多劳汪公惦记,昨夜得见圣颜,心中着实激动忐忑,辗转反侧,不知汪公睡得如何?”

边裕几时见过威风凛凛的厂公给过别人好脸色,吃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要知道就连内阁首辅来了,汪公只怕也是爱搭不理的模样,如今对着一名从六品的小官,却难得摆出笑容,这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原文解释:汪直没有说话,表情高深莫测,良久之后,才发出一声哂笑:“本以为又是个刘棉花,谁知道却碰上个商弘载……文官,哼!”——

刘棉花就是刘吉,现在内阁的排行第三的阁老,纸糊三阁老之一,每天喝茶看报不干事的。

商弘载就是商辂,前内阁首辅,大名鼎鼎的三元啊,因为不满意皇帝消极怠工和汪直上位,不爽地辞职闪人了,在朝野民望很高。

汪公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原本以为唐泛像刘吉一样圆滑识时务,没想到居然是像商辂这样外圆内方的硬石头。

【今天有双更,请点下一章】

【今天有双更,请点下一章】

【今天有双更,请点下一章】

第33章

汪公公现在不能不摆出好脸色啊,他昨夜推荐唐泛之后,就已经将唐泛绑上了自己的船,要是唐泛给他整出点什么状况,那他这个推荐人,免不了得一起担上责任,要知道尚铭还在旁边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呢。

西厂刚成立没多久,比不上东厂那样有历史底蕴,却也是不折不扣的香饽饽,谁不想过上跟东厂平起平坐,底下又有无数小弟,前呼后拥,大权在握的日子?就连梁芳等中官也都对西厂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就算有万贵妃当后台,汪直也不得不谨慎三分。

这件案子刚出,万贵妃召汪直入宫奏对,问他如何是好时,他立马就想到了唐泛。

汪公公认识的官员不少,手下也多的是愿意为他鞍前马后效劳的人,但论起判案断狱,在他认识的人里边,好像也就唐泛比较靠谱了,从唐泛通过潘宾为他出主意的事情来看,他断定这个人比较聪明,会做事,圆滑又识时务,应该是一个类似内阁三辅刘吉那样的人物。

当时事态紧急,仓促之间,汪直也来不及跟唐泛先通好气,就直接推荐了他,心想以唐泛的聪明,想必很快就能领会这件案子的个中玄妙,也不至于出什么差错的。

谁知道这家伙看似圆滑,实则刚硬,先是在皇帝和贵妃面前欲扬先抑,把汪直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又跟汪直说了那样一番话,使得汪公公回去之后一夜都睡不好,心里那个后悔呀,觉得自己完全是看错了人。

但事已至此,他也不可能再跑到皇帝面前说自己推荐错了人,要重新换个,只能放□段,过来跟唐泛打声招呼,探听探听风声,免得到时候唐泛一个犯浑,把自己一块给拉下水。

汪直无视一旁的边裕连眼珠子都快凸出来的表情,直接拍上唐泛的肩膀,笑容可掬道:“我自然睡得也不错!”

一边说着,他一边揽住唐泛的肩膀往前走。

唐泛心道这汪公公的力气着实不小,都快赶得上隋州了,这一拉一扯,他就身不由己了。

汪直一背过边裕他们,脸色就沉了下来:“唐润清,本公好心告诫你,此事事关重大,你若有什么发现,都要随时与我通气,切勿擅作主张,别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陛下虽然心软不爱杀人,可也不是没有例外的。”

唐泛笑道:“汪公公未免太看得起我了,我一个小小推官,如何能左右大局,更何况现在八字还没一撇,事实究竟是如何,还难说得很,汪公公既然已经说了此事非贵妃所为,又何必如此紧张?”

汪直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你少装蒜!若不是为了你那句跟东宫结下善缘的话,我又何必让你过来?总而言之,我给你把话撂这里了,凶手必然不能是贵妃,更不能是东宫!”

唐泛摇摇头:“汪公不必杞人忧天了,以我之见,东宫应与此事无关。”

汪直狐疑地看他:“当真?”

唐泛耐心道:“在翰林院时,我曾见过太子所做的一篇文章,其时太子不过刚刚进学,文笔稚嫩,不值一哂,但正所谓文如其人,太子年幼,不善掩饰,若心怀险恶,必会忍不住在字里行间流露,可就我看来,不管是文章也好,临摹字贴也好,一笔一划,皆流露自然,中正平稳,又略带柔和,可见太子其人同样心肠柔软,心性光明,并未因幼年坎坷便怨天尤人,心怀叵测。这样的人,不大可能会以同伴性命去栽赃陷害贵妃,万贵妃实在是想太多了。”

汪直不由舒了口气:“若你所言属实,那就最好了。”

唐泛失笑:“我骗了你有何好处?国有明君,乃天下大幸,若非如此,我又怎么会建议汪公去与东宫结下善缘呢?”

在大明朝,大多数文官,即使不得不跟宦官打交道,但实际上内心都不大看得起他们,就算是名声很好的宦官,在史书上的篇幅也未必比一个混得普普通通的文官多,文官们对宦官的要求,更加比自己还高,稍有权柄在握,任性妄为的举动,就要被冠上权宦、奸宦这样的头衔。

不过唐泛却稍稍有不同的看法。

身在官场,想当贪官庸官不难,有机会就捞上一把,但别捞得太过分,关键时刻站对立场,别跟皇帝对着干,坚持这条路线,就能混到光荣退休,颐养天年。

想当个清官直臣也不难,怎么大义凛然就怎么来,谁也不买账,看谁有把柄就骂上一嘴,连皇帝也不放过,最好能骂到被流放,进诏狱,那就千古留名了。

但想当一个做点实事的官员,却难之又难,上下左右大部分都是无所作为的同僚,能够怎么办呢,无非只有团结能够团结的人,不要把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分得那么明确,只要能够做事,或者能够帮助自己做事的,那就是可以拉拢结交的。

按照这个标准,其实汪直并不是那么坏,他同样也想做事,也并不那么坏,只是宦官的身份限制了许多,又因为生性跋扈,掌握着西厂,被他拉下马的官员着实不少,导致他的名声不是很好。

所以唐泛上次给汪直出了那个主意,就是希望能够引导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多做点有用的事情,别整天跟尚铭似的把心思都放在排除异己和勾心斗角上面。

宦官也应该有宦官的追求嘛。

令人高兴的是,汪直将他的话听了进去。

不幸的是,汪直把主意打到了唐泛头上。

自作孽,不可活,唐泛无奈之余,被汪公公缠得没办法,只得将自己先前对太子的判断分析给他听。

汪直终于满意了,在发现唐泛没有跟他对着干的意思之后,他的脸色多云转晴:“那你觉得凶手会是谁?”

唐泛无奈道:“现在案子还没开始调查,我又不是神仙,怎么会知道?就连方才那段话,也仅仅是出于我个人的判断罢了,充其量只能作为案情的补充,许多事情都要有凭有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