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锦绣人生 第63章

作者:媚骨 标签: 穿越重生

  陆锦一个从后世来的人,觉得这个时代的东西都挺便宜的,差那一毛两毛钱的他也不好意思跟人讲价,只是他要的比较多,就跟卖坛子的老汉打听,“你的这些坛子是自个做的,还是外面拿的啊?还有没有,我要的比较多,这些恐怕不太够。”

  “有有有,我们村里的人就是烧这些东西的,这些坛子都是我们自家人烧的,你要多少,我下回赶集日给你拉过来。”卖坛子的老汉也不是李家坳的人,他们的村子在距离李家坳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子,他是在李家坳这边赶集的日子拉了东西过来这边卖的。

  老汉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小娃儿,小娃儿看起来四五岁的年纪,生得虎头虎脑的,跟着爷爷来赶集卖东西。

  见小孩一脸好奇的看着他,或者是看着他怀里的小猫。

  陆锦把猫递过去给小娃儿摸了摸脑袋,小娃儿摸了他的猫后,还对他露出一个傻气可爱的笑。

  正好口袋里时刻都揣着糖,陆锦还掏了两颗糖给小孩,跟老汉商量道:“这样吧,这些我都跟你买了,再另外的订一百个大号和一百个小号的,你下一个赶集日拉过来这边,我再过来找你拿。”

  “可以可以,这个没问题。”一听说对方要这么多,老汉惊喜得差点没跳起来。

  虽然对方没有说要给订金的事,结了这批坛子的账后,陆锦还另外的给了五块钱的订金。

  一下子做出这么一大笔的生意,卖坛子的老汉也很是欣喜,还打算帮人把坛子给拉家里去,“你家住在哪里,这些坛子我帮你拉到你家里去吧,你自个也不好搬。”

  老汉见少年看起来年纪不大,一下子跟他买这么多坛子,又有点担心的问道:“你跟我拿这么多坛子,你家里会不会不同意啊,你拿这么多坛子要回家干嘛的啊?”虽然刚入口袋的钱还没焐热,有点舍不得还回去,但是如果是别人的家长不同意的话,这个钱他还是要还回去给人家,省得小孩回家遭受大人的打骂。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家的事是我做主。你帮我送到那边去,一会我让我家里人来拉走吧。”陆锦让老汉把这批坛子运到一条没什么人的巷子里面去。

  等老汉带着孙子走了后,他才把这些坛子收入了空间里面。

  “喵?”正好看到这一幕的小黄猫喵了一声,歪着脑袋看着它的主人,一脸的疑惑。

  陆锦用手撸了撸猫,笑着往外走出去了。

第123章李家坳

  等他逛了一圈回到他们的小摊,他秦大娘和春梅嫂子见到他抱了一只小猫回来都很是惊讶。

  “你哪儿来的猫啊?”秦大娘没想到这孩子去逛集市会抱一只猫回来,这年头人都吃不饱了,谁还有心思去养猫这种东西。

  陆锦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伸手摸了摸鼻子,说:“在前头见着有人卖猫,我就抱了一只,家里许多老鼠,买只猫回去砍价。”只是小黄猫这会儿窝在他的臂弯里睡得香甜,就不知道带回家去老鼠抓猫还是猫抓老鼠了。

  大概在这只小猫崽养成成年的大猫之前,都别指望它能抓到老鼠吧。

  “这个倒是,咱们村里头的老鼠特别多,我刚嫁去的那两年,夜里睡觉有老鼠在被子上面爬来爬去的,吓得我半夜都不敢睡觉。”一说到村子里的老鼠,蔡春梅也是深有同感,他们娘家这边有些人喜欢养猫,村子里就没那么多老鼠,最少她在嫁去夫家之前并没有半夜睡觉被老鼠吓醒的情况。

  要不是他们现在还是跟公公婆婆和叔婶们一块住,她都想从娘家这边抱一只猫回家去养了,只是怕公公婆婆和家里人不答应,她才没敢这么做而已。

  一说起老鼠,秦大娘也想到了他们家有老鼠偷吃谷子的事,嗯了一声,“家里是有老鼠。”开始觉得养只猫抓老师倒是也有,问陆锦道:“小锦你这只公猫还是母猫啊,会生崽的吗?”

  “母的。”陆锦应道。

  “母猫好啊,会下崽,到时候下了崽我再上你们家去抱一只回来养。”秦大娘打上了陆锦家小猫的崽的主意,能不花钱买的猫肯定是花钱买的要来得好了。

  “可以的。”陆锦笑着点头,心想他们家这只小猫都还是个崽崽,要等会下崽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其实大娘你们家不养猫也行的,等回去我带我们家猫上你们家去认认门,以后让它每天上你们家去巡视一圈,保证你们家里什么老鼠都没了。”这个时候的陆锦还不知道猫到底是多能下崽,特别是他们这个时候还没什么宠物医院给猫做绝育手术,一只母猫从生第一胎到老到下不了崽到底能生出多少只的猫崽来。

  “你这么说也对哦。”秦大娘一想也是,主要是家里有两个调皮的小孙子,她怕养了猫小孙子会去逗猫玩,万一要被挠被咬了,儿媳妇少不得会怨恨她。要是不用养猫、家里也没老鼠,那肯定是不养的好了。

  三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做生意。

  到了接近中午,集市这边逛街买东西的人少了许多,摊主们没了生意一个个都在收摊了,许多来做买卖的摊主都不是李家坳的人,有些人回去还要走很长的路,所以一般到了中午都会散集了,这样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都能赶在太阳下山之前回到家。

  只有住在李家坳这边和附近村子的人不是太着急。

  他们摊子的卤豆干和嫩豆腐全部都卖完了,还剩下两块老豆腐和一些腐竹没卖完。见到附近的人都在收拾摊子了,秦大娘就提议:“要不咱们也收拾摊子吧,一会咱们还要去一趟春梅你阿妈家,再晚收摊咱们回去也晚了,剩下两块豆腐一会拿春梅你阿娘家得了。”

  “不用不用,早先已经给了我嫂子两份回去了,这两块咱们拿回村里去看看有没有谁要的。”早前送给娘家的豆腐和卤豆干蔡春梅也是把钱补贴回去了的,她们是在豆腐坊做事,却也不好占豆腐坊的便宜,更不用说把剩下的东西拿去送到她娘家去了。

  蔡春梅倒是觉得这样子很好,毕竟豆腐坊也不光是她一个干活的人,要是大家都随便拿豆腐坊的东西回去补贴家里,那他们的豆腐坊不用开都先被他们员工们拿光了。

  不过回去自个娘家蔡春梅也不好空着手回去,跟秦大娘和陆锦两人说道:“你们在这里收拾,我上附近去瞧瞧有没有什么东西卖的,买点东西。”

  “行行,你去吧。”秦大娘知道蔡春梅是要去买东西回娘家,就让她去买,她跟陆锦两个人在这边收拾摊子。

  等他们把摊子收拾,等了一会就见蔡春梅提着两个袋子的东西急匆匆的回来了。

  “收拾好了吗?。”蔡春梅回来见到秦大娘和陆锦已经把东西收拾好了,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不好意思啊啊,买东西耽搁了一点时间,让你们等久了”

  “没事没事,我们都收拾好了。”秦大娘应道。

  蔡春梅把买的东西放到箩筐的盖子上面,挑起担子对陆锦和秦大娘说道:“走吧,我带路,带你们上我阿娘和阿哥家去认认路,以后要是我没来,你们上这边来卖东西也认识他们。下回你们知道路怎么走了,要是你们以后上这边来赶集,口渴想喝水,也可以上我阿娘他们那儿去要杯水喝,咱们都是自个人,我阿娘他们也会欢迎你们上我们家去做客的。”

  “是是,是这么个道理。”秦大娘挑着担子跟在蔡春梅的身后,出门在外有个熟人,总比什么人都不认识来得好,万一他们在这边做买卖要遇上了什么恶霸,也有一个认识的人能找来帮忙。

  陆锦背着背篓跟在两个大人的后面走着,听着她们在讲话。

  李家坳就是在一个山坳里面建的村子,村子里有土房也有竹楼。竹楼就是用竹子和木板搭建的房屋,底下一层是空的,有些人坐在下面乘凉说闲话。

  这些房子看起来倒是很有特色,陆锦在心里想。

  听他秦大娘说,陆锦才知道这边的人是少数民族,这边的人穿衣打扮跟他们陆家村的人也很不一样。路上看到的汉子一个个都高高壮壮的,男人女人的头上都喜欢戴着围巾,看样子应该是他们这边的习俗。

  蔡春梅是李家坳出去的姑娘,村子里的许多人都认识她,她也认识村子里的人,一路过去都有跟村子里的人打招唿,还会跟人介绍他们村的妇女主任和陆锦小师傅。

  见到别人往他们这里看来,陆锦大多是微笑着向别人点点头。

  ***

  三个人走了十来分钟才走到蔡春梅的娘家,蔡春梅的娘家住的是竹楼,底下一层空的,住的房间是在二楼。他们到的时候蔡春梅的阿爸阿妈还有哥哥嫂子们都在家里,见到他们到来都表示欢迎。

  “快歇会儿,上这边来坐坐喝口水。”蔡春梅的阿妈五十来岁,个子不高,晒得皮肤黝黑,头上的头发许多都已经灰白了。

  蔡春梅的父亲的个子倒是很高,高高瘦瘦的,看起来蔡春梅兄妹几个长得比较像他们的父亲,一个个的相貌都生得很好。

  “小晴说你来咱们集市卖东西我还有些不信,我刚还说去找你们,又怕你们过来了。”见到自家姑娘回来,蔡妈妈高兴的拉着女儿的手说话,在知道跟女儿来的是他们村子里的妇女主任和做豆腐的师傅,也是热情的欢迎客人们坐下来喝水。

  “不用去找,我们这不是来了嘛。我们也是今天头一天来,都还没有空回来跟你们说一声。”蔡春梅把担子放下来,也让秦大娘和陆锦两个把东西放下来过去那边坐着喝水,她嫂子李晴已经把水给大家倒好了。

  蔡春梅有三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上头有一个哥哥,下头有一个弟弟,哥哥结婚比较早,生了四个孩子,大侄子都有八九岁了,小侄子跟她小儿子差不多年纪大小。不过她还有一个小弟弟,今年才是十七八岁,还未结婚,看起来还跟一个孩子似的。

  几个小孩见到她来,都围着她喊姑姑。

  “在家里乖不乖啊?有没有听奶奶和你们妈妈的话啊?”蔡春梅把买的那一袋子东西拿出来,拿了几个枣子分给侄子侄女们吃,剩下的给了她阿妈,“有几个枣子还有两斤肉,肉你看要不要一会煮了给大伙儿吃。”

  几个小孩得了好吃的东西都高兴的哇哇叫,拿着枣子去给妈妈看。

  “姑姑给的你们拿着吃就好。”李晴见小姑子每一回回来娘家都会带东西,家里的几个孩子也很喜欢这个大方的姑姑,她自己心里对这个会做人的小姑子也有几分喜欢。

  蔡妈妈接过袋子打开看了一眼,见里面有枣子有糖,就知道闺女又乱花钱买东西了,忍不住的念叨一句,“你啊,回来就回来,每一次都买这些东西做什么呢。怎么还带肉来啊,你阿弟前几天上山去逮了一只兔子,知道你要来,刚才已经让你阿哥帮忙杀了,阿妈给炖锅里了。”

  “我这也买了一点肉。”

  “不用不用,你拿回去家里吃,你这孩子,上婶子娘家来还带很忙东西啊……别别别,放你背篓里面带回家去。”

  陆锦也把他买的肉拿出来,不过他春梅婶子和蔡妈妈都不肯要,让他拿回家去吃,大家推来推去的,他只好收起来了。他自己的空间里面倒是有不少的吃食,只是突然拿出来怕引起他秦大娘和春梅婶子的怀疑,他就不敢拿出来。

  大家伙坐下来喝水,蔡春梅的父亲和大哥坐下来跟他们说话。

第124章有客在家

  蔡母和儿媳妇李晴上厨房去炒菜了,乡下大部分人家都是家里的女人洗衣服做饭,很少有男人进厨房的,男人们在外头招待客人,女人们则是进了厨房去做饭。

  “你们在这里坐会儿,我上厨房去瞧瞧菜炒好没有。”蔡春梅让秦大娘和陆锦在外面喝水,她也去厨房帮忙干了一会活。

  三个女人在厨房里头忙活,没多久就把中午饭给忙活出来了。

  他们村子这边许多住竹楼的人家都是在底下的一层做饭和吃饭的,蔡春梅娘家也是如此,做饭和吃饭都是在下头,吃饭的桌子椅子都摆在下面。

  厨房里的菜炒出来了,蔡春梅端着一盆菜往外面出来,放在外头的桌子上,对在那边坐的父亲兄长们喊了一声,“阿爸阿哥,带大伙儿过来吃饭了啊。”

  “哎哎,这就来。”蔡父和蔡琨起了身,邀请客人们去吃饭,“咱们去吃饭了。”

  “好好。”秦大娘应着,跟着起了身。

  “走走,咱们去吃饭了,让你尝尝我抓的兔子。”蔡鹏,也就是蔡春梅的弟弟,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长得高高瘦瘦的,晒得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一口大白牙。这个人是一个自来熟的,没多久他就跟来家里的小客人熟悉了起来,一听说可以吃吃饭了,把人拉起来要带去吃饭。

  陆锦被人拉了起来带着往饭桌过去,好在刚才他把小黄猫放在背篓里面睡觉了,不然这么一扯没准猫都要掉地上。

  在背篓里的小黄猫正在唿唿大睡,一点都不知道主人的窘迫。

  蔡琨没有忘记自己的几个孩子,媳妇儿在忙,他就喊了几个孩子过来吃饭。

  “我来给他们弄吃的,你到那边去跟阿爸一起招唿客人吧。”李晴从厨房里端了菜出来,见丈夫一个人搞不定四个孩子,她擦了擦手过来换了丈夫走,在底下铺了一张小桌子,端了几个小碗的菜到小桌来。

  大桌那边吃什么,小桌这边也什么菜都有。

  等大桌那边的菜上齐大家坐下来吃饭了,李晴才给几个孩子一人发了一只碗和筷子勺子,让四个小孩坐在底下的小桌吃饭。

  家里的男人和客人们坐在上面的大桌,桌子上摆了好几个菜,最明显的是中间的那一大盘的红烧兔肉。

  这一顿饭自然是吃得宾主尽欢。

  吃过中午饭后跟主人家告了别,他们就踏上了回村的路程了,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去。回去的时候担子是空的,倒是比来的时候走路还要轻巧一些,三个人一路上都没停下来歇息,一路回到了陆家村。

  李桂花和王秀梅两个还在豆腐坊等他们回来,一见他们回来就围了过来帮忙拿东西,问他们今天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秦大娘把肩膀的担子放下来,抬手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带着笑的说道:“还可以,我们带去的卤豆干和豆腐全部都卖完了,腐竹也卖了一些,还剩一些没卖完的带了回来。”

  剩下的两块老豆腐他们在回来的路上便宜卖掉了,所以回到村子里就还剩下一些腐竹。

  “今天李家坳那边集市的人多吗?”

  “还挺多的,下回换你们过去那边瞧瞧。”

  王秀梅打开箩筐的盖子,把底下的空架子拿出来放到台子上,对回来的人说道:“这些放着我们一会再收拾。你们先喝口水吧。”说着她拿了勺子从装了凉开水的锅里装了两碗水出来,一碗递给了自家婆婆,一碗给了蔡春梅,又进去端了一碗出来给陆锦。

  他们这边做豆腐,灶里每天都烧出几大锅的热水出来,多余的热水他们就放在外面的树底下,谁想要喝水的就过来舀,他们自己也喝的白开水。

  陆锦接过,向他秀梅嫂子倒了一声谢,仰头咕噜咕噜的就喝光一碗水了,他嫂子问他还要不要,他摇了摇头。

  “你们今天在村子里怎么样?”秦大娘喝了一碗水,问道。

  “也没剩的,都卖完了。”李桂花笑着应道。

  “那就好,以后要是不上外面去卖东西,在咱们自个村子做这么多豆腐就够卖了。”一听到豆腐坊这边的生意也还好,秦大娘把空碗递给儿媳妇拿回去放好。

  李桂花笑着说是,又说起今天秦大娘几个上外面去赶集,他们这里两个人比前些日子都要忙上一些。

  不过听到这个话,秦大娘暂时也没有要增多人手的想法,毕竟集市不是天天开,他们也不是天天上外面去卖豆腐,要是有人天天上外头去卖豆腐的话,倒是可以考虑再增多两个人手。

  王秀梅把三个空碗一起收起来,放到一边的洗碗盆里去,跟回来的三个人说道:“你们在这里歇会儿,我去把几个箩筐架子洗一洗。”

  “我跟你一块去。”见状李桂花也跟着一块去。

  见大家都去忙活了,蔡春梅也不好在这边歇着,也去帮忙收拾东西。

  王秀梅在干着活,突然的想起来一件事,对陆锦说道:“上回来找你的那位朋友,今天又上咱们村子来找你了。上午那会晨晨小莲他们还在学校,你们家的门没开,我请他们上我们家里去坐了一会,等晨晨他们回来,我才送了他们去你家。我在这边没见着他们的车子出来,人这会儿应该还在你家里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