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宠夫郎 第423章

作者:不曾阿 标签: 生子 天作之合 种田文 穿越重生

  辛知是和黎荞一起回来的,五万大军进驻边城之后,秋收告一段落,黎荞虽然依旧忙,但不跟前段时间似的深夜才回来。

  饭桌上,黎荞和辛知喝了两杯。

  因为辛知也有一丢丢郁闷。

  盛鸿此次的赏罚透露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想升官,那得去地方干实事。

  不然的话,只待在翰林院,想升官那是痴人说梦。

  可是,若是外放离京,他又有些舍不得。

  他生在盛京长在盛京,他的小夫郎安安的家人也都在盛京,远离亲朋好友,太苦了。

  但是吧,他其实也很想为大盛江山、百姓做些什么,不然那么多年的书不就白读了吗,在翰林院虚耗光阴,他也不情愿。

  于是他现在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想外放做地方官,他没有十足的勇气。

  留在翰林院,他又不甘心。

  心中郁闷,他便借酒消愁。

  不过,黎家的酒基本上都是米酒,他也不想喝的醉醺醺的一身酒气熏着他的安安,他便独自灌了一小坛米酒。

  辛知的郁闷,黎荞解不了。

  他的人设是不干涉官员的升降。

  他只能陪着辛知喝两杯,说些其他的转移辛知的注意力。

  晚饭过后,黎瑜安拎着两盒子今日新做的甜品和辛知回家,黎荞送走他们小夫夫之后,直接和陶竹回了正房。

  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正坐在炕上拼三柳村的地形图,他们仨将来肯定要去三柳村转一转的,这会儿给他们搞一个三柳村的地形图,也算是让他们提前熟悉熟悉老家。

  地形图很大,长宽都是两米多,三个小家伙拼的很认真,黎荞拥着陶竹在陶竹的小书桌前坐了下来。

  今日陶竹收到了皇家物流送来的信,黎粮和黎二山在回盛京的路上拐了弯,先回平城一趟,接下来还要去微青县一趟,等两人回京,得冬天了。

  今日的信是从平城寄来的。

  黎粮黎二山两人这会儿在平城。

  信很长,是以黎粮的口吻写的,黎粮是盛平十二年留在盛京的,现在是盛平十五年,时隔三年回村,他兴奋坏了,什么事都想念叨几句。

  回村之后先去祭拜了黎父黎母,然后才在村子里转悠。

  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新盖的青砖大瓦房,而且水泥出现了之后,村里人还将墙根处都抹了水泥,这是防止墙根被雨水侵蚀的。

  黎荞和陶竹的快乐老家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淋,墙根已经有些被侵蚀了,抹上水泥之后好了很多。但这房子毕竟已经十年了,而且黎荞陶竹指不定什么时候才会回去,黎粮便想着要不要将所有墙壁里里外外都抹上水泥。

  还有大门口挂着的御笔匾额,虽然日日都擦拭,但整日挂在外面被太阳晒着,已经有些脱色了,看得他颇为心疼。

  他想把大门的门檐给加宽一些,好让雨水、烈日够不着匾额,但又怕这样一加宽,影响了御笔匾额的威严和众人的观看。

  要知道哪怕这匾额出现十年了,依旧是平城最有名的景点,外地人来了平城,必看的景点便是黎家大门上的御笔匾额。

  还有三柳村、朱家村的红薯作坊已经开工了,圣上之前调集了周边几个府的地方驻军运送红薯,村人不用出运输费,只需要掏钱买红薯就行。

  而且红薯价格不贵,还是两文钱一斤。

  有了从外地运来的红薯,县城和三柳村、朱家村的红薯作坊都正常运转。

  至于村人田地里补种的红薯,他特意跑自家田地里挖了几株红薯看了看,这会儿的红薯只有两根手指头那么粗,距离收获还有一段时间。

  村人见着他也很兴奋,从红薯作坊下工之后跑去黎家,围着他问东问西。

  众人最好奇的自然是黎荞这位三柳村的金宝贝了。

  于是他天天在家开大会,给村人科普黎荞一家子现在的日子,还有盛京的繁华热闹。

  当然,他还挺乐意听众人讲述蝗灾来临时每个人是如何捕捉蝗虫的,就是可惜他当时不在,不然的话,他绝不会输给任何壮劳力,可恶的蝗虫,气死他了。

  另外,明年大运河通航,微青县的码头投入使用,他让村人再认真考虑一番,看谁愿意去那边发展。

  若是想报名的话,明年春天就得出发去微青县了。

  除了三柳村的一应事务,黎粮还跑去大河村转了转,那是黎二山的舅舅家,王桂花的娘家,现在他们一家子都定居在盛京,王桂花思念双亲,他得去看看。

  当然,还有郑屠户对郑浅浅也思念的紧,准备今年再来盛京……

  ……

  洋洋洒洒上万字,黎荞读了好一会儿才读完。

  “按照大哥这速度,怕是要在最冷的月份回京了。”黎荞将手中的信纸放回到桌面上,语气中有些担忧。

  黎粮还准备带上众人送的特产,慢悠悠的赶往微青县,哪怕现在一路上都是水泥路,那也得耗费不少时间。

  “有皇家物流的保镖保护,应是没事的。他一直牵挂着家里边,此次回去,可不得一一过问一遍。”

  陶竹说着握住了黎荞放在桌子上的大手:“就是辛苦圆圆了,和二山还在蜜月期,结果二山这一送亲,直接去了大半年。”

  “没办法,二山得听他老子的。”

  黎荞不由笑了一下。

  自打黎二山踏上南下的路,范圆圆明显有些无聊了,也不爱出门探索美食,除了去善堂学馆那边和偶尔回家,余下的时间便是待在家中帮着郑浅浅、黎夏带娃。

  “大哥还未从北湖省出发就来了信,说是要回老家一趟,圆圆看了信之后,有些不开心。但现在范家有人当官了,她心情挺好的,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

  陶竹一边把玩着黎荞修长的手指一边道。

  此次的蝗灾,范家出了不少力气,不仅将自家粮仓里的粮食捐了,还自掏腰包设下丰厚的奖金。

  盛鸿将范家的表现看在眼中,直接把范圆圆的大哥范团团由一介秀才提为专门管理大盛煤矿事务的主事。

  这主事隶属于工部,是正七品官。

  这对范家人来说,真是天大的惊喜。

  大盛不能拿银子捐官,普通人想做官,那得走科举之路。

  即便如黎荞这种让一府百姓都致富的天纵奇才,也是老老实实考的科举。

  范家虽然也有人读书,但成绩最好的就是范团团。

  范团团是前些年考中秀才的,这几年考了两次举人都未中,范家人对他已经不抱什么期望了。

  都三十多岁了还是秀才,前途真的不是很光明啊。

  可万万没想到,此次盛鸿竟然直接给秀才授官了,还是正七品!而且管理范围恰好能将范家给罩进去。

  当然,范家人并不打算借此欺压旁人,但自家出了专管煤炭的官儿,那今后肯定不会被人欺负了。

  跨越阶级+生意无忧,范不着高兴的几日都没睡着,带着范团团来黎家请教黎荞时也是嘴巴一直合不上。

  范圆圆也很开心,哪怕天天被思念折磨,但一想到家中有人做官了,那她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黎荞听得陶竹此话,想到已经去工部任职的老实憨厚的范团团,他反握住陶竹的手,将辛知的烦恼讲给了陶竹。

  盛鸿此次为了给天下官员树立一个榜样,连给秀才授官这种事都干出来了。

  这事儿细究起来,其实就是卖官鬻爵。

  范家人先出了银子,然后得了官职,这不是卖官鬻爵是什么?

  但这话不能明着讲,他只能在心中悄悄的念叨两句。

  不过,他是支持盛鸿这么做的。

  今后大盛的商人若是想跟范家这般实现阶级的跨越,那再碰着天灾可就要积极一些了。

  未来十来年大盛各地天灾不断,只要有心,那有的是机会当官。

  在这种情况下,辛知想升官,真的只能去地方了。

  在盛京的话,没有辛知大展拳脚的土壤。

  就是辛知到底是侯府养出来的,有些娇气,已经是二十五岁的大男人了,竟然还舍不得离家。

  妈宝男。

  不对,是家宝男。

  要不是小瑜安喜欢,他还真不愿意小瑜安嫁给这样的人。

  陶竹听了黎荞这话,抿着唇想了片刻,而后道:“瑜安正在为肚子的事烦恼,我今天安慰了他好一会儿。”

  “他至今未怀孕,辛家人嘴巴上不会说什么,但心里难免有想法,我觉得,要不让他跟着辛知去外地?”

  “淮东府是辛家的老家,辛知可以去那边吗?”

  “淮东府?”黎荞眸子一眯,不由想起了高志远的小册子。

  高志远说未来太湖会干涸,而淮东府距离太湖不远,若是太湖干涸,那这一场大干旱必然会波及到淮东府。

  若辛知真去了淮东府,那肯定能干出一番实事入了盛鸿的眼。

  不过,太湖干涸是大皇子登基那一年,现在是盛平十五年,还有十年时间呢……

  总不能让辛知带着黎瑜安在淮东府待十年吧?

  他舍不得黎瑜安受这个苦,黎菽肯定也难受,黎瑜宁在北湖省,黎瑜安再跑去淮东府,那黎菽心里头得多苦啊。

  不成不成。

  “淮东府有些远了,不如在暨北省寻个地方。”

  黎荞道。

  暨北省还有一场河道水井干涸的大旱灾,辛知若是想历练,暨北省是个不错的选择。

  “也是。”陶竹想了想,随后点头:“暨北省的官道都铺了灰泥,回盛京比较方便。那你下次见着他,你和他提一提此事。”

  “好。”黎荞答应了下来。

  这时,身后的炕上传来了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的喊声,他们仨把三柳村拼出来了!

  黎荞和陶竹闻言,立马起身去了炕前。

  火炕上,一个大大的3D立体的三柳村放在中央,每一家的房屋都有一尺来高,所以房屋的细节很丰满,窗户上糊的窗纸,院子角落的菜地水井,随手放置的小板凳,扫帚等物件都清清楚楚,让黎荞陶竹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

  每一条街道都铺着水泥,每一户人家都标上了名字,村口的三棵柳树也雕刻的栩栩如生,还染上了相应的颜色,仿佛跟真柳树一般。

  黎荞和陶竹的视线在这个大拼图上定格了好一会儿,两人脸上不约而同涌出了怀念之色。

  陶竹伸手,在自家那前后两进的大院子上轻轻摸了两下:“就把这拼图摆在你们的书房,你们日日看着,记着咱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