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过气综艺做成了扶贫专线 第318章

作者:兰拓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励志人生 爽文 穿越重生

  到时候别说片酬了,就是倒贴钱,也有的是新人,想要花钱买下这个和影帝夫妇同框的资源。

  搞定了所有嘉宾之后,导演高辉立刻给晚杜乡的领导打了个电话,大声宣布:

  老乡们,我高辉又回来啦!

  晚杜乡这边也是惊喜异常。

  谁会嫌免费的广告太多了呢?

  自从《老校园》节目组到他们乡录节目,县里都开始重视起他们这个穷乡僻壤了。

  站在乡政府二楼窗台边,看着外面的袅袅炊烟,乡长廖志俊忍不住心潮澎湃。

  他等这一天,实在是等的太久了。

  廖志俊算是半个本地人,晚杜乡是他妈老家,小时候他经常和妈妈一起到姥爷家玩。印象里,这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乡镇,一条不长的街道,只有赶场的时候才会有很多人,平时都很冷清。

  姥爷家住在山里,廖志俊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姥爷家,因为山里有很多他们在平原地区看不到的东西,树上的松鼠,山里的刺猬,姥爷养的蜜蜂,还有吃不完的各种新奇的野菜和菌子。

  记得他上小学那会儿,爸妈还和姥姥姥爷商量呢,等过几年家里宽裕了,就把山里的老房子拆了,重新盖一栋大房子,卫生间、淋浴房、热水器这些都给装上,让二老能在新房子里养老。

  可谁能想到,盖房子的钱攒的差不多了,一场山体滑坡,把姥姥和姥爷都带走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廖志俊的妈妈就当场昏了过去。

  后来,一家三口到事故现场,从救援人员手里接过了姥姥和姥爷的遗体,安葬在了距离晚杜乡政府几公里外的乡镇公墓。

  姥姥和姥爷去了没几年,他妈因为悲伤过度,没熬过去,也跟着去了。

  尊重母亲的遗愿,廖志俊和父亲把母亲安葬在了姥姥姥爷长眠的公墓。

  廖志俊本来是在县里上班的,后来母亲去世后,看他爸一直闷闷不乐的,仔细一想,大概是想念母亲了,廖志俊索性就参加了岗位竞聘,这才调到了晚杜乡,顺带着把他爸也给带来了。

  父子俩就这样在这里安家了。

  乡下的房子并不贵,廖志俊花了六万多块钱,在镇上买了一栋民房,平时他上班,他爸就负责买菜做饭,空了就骑着儿子给自己买的“老头乐”,去公墓看看妻子。

  父子俩的生活平淡又宁静,就像镇上的生活,永远都是慢吞吞的节奏。

  这个地方真的很适合养老,但这样的慢节奏,却是所有资本都不愿意涉足的地方。

  钱只有不断的快速流动,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但在这里,老百姓一贯的想法就是“小富即安”,只要家里的米缸还有米面,地里有蔬菜,房梁上还挂着没吃完的腊肉,老百姓就一点也不慌。

  可镇上的干部们慌得一批啊。

  大家都这么佛系躺平,哪个投资商愿意过来投资项目嘛。

  乡里也想过要不要紧跟潮流,争取一些像是露营、徒步之类的旅游项目,但征求意见书发下去之后,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居然有一大半村民都选择投了反对票。

  廖志俊当时就无语了。

  为什么呀?

  乡里要是真能引进什么旅游项目,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那乡亲们不都跟着一起发家致富了吗?

  这一点,卫昇倒是觉得挺能理解老乡们的。

  面对廖乡长带着苦笑的解释,卫昇点了点头:“换位思考一下,其实也能理解老乡们的摆烂心理。”

  “廖乡长您想想这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我猜想,咱们晚杜乡,肯定也有很多老百姓家里,当初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读书考大学吧?”

  “可全家人努力种地打工,好不容易供出了一个大学生,到底有没有光宗耀祖,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呢?”

  “我猜测,这里面,可能一千个大学生,也未必有一个真能在大城市出人头地,把全家人都接到城里去享福的吧?”

  “如果换成是我们,发现无论怎么努力,最后的结果,还是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打工,挣的钱可能还不够养活自己,而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得到的却只是一副浑身是病的身体,甚至还有外债,您想想,如果是您的话,您还愿意努力吗?”

  老乡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全家人努力脱贫致富,供孩子读书,花光家里所有的钱,结果发现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要和他们一样去送外卖、送快递、去工地搬砖,那这中间几十年的努力,岂不都白费了?

  还不如就从现在佛系躺平,留在老家种地养猪,赚的钱够自己吃喝,反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也花不了多少钱,大不了供到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嘛。

  没有“大学生”这个名头压在身上,想去哪上班,就去哪上班,要是运气好,遇到一个愿意带自己的老师傅,学一门好手艺,兴许挣的比大学生还多呢。

  听完卫昇的话,廖志俊整个人都不好了。

  怪不得!

  他就说这几年镇上的空房子怎么越来越多。

  前些年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妈妈们都不出门打工了,到镇上租房子陪读。

  这两年陪读的家长越来越少,这房子可不就空出来了?

  连孩子读书都不上心了,乡里还能指望他们努力拼搏搞钱吗?

  等等!

  “卫总您不是说,很看好咱们晚杜乡的旅游产业吗?”

  他很想说既然乡亲们都躺平了,那卫昇来他们这投资旅游产业,岂不是要血亏?

  但一想到自己的职务,廖志俊又把后半句话给咽进肚子里了。

  不能说。

  说了,万一卫昇跑了咋办?

第342章 咱这新景区,主打的就……

  卫昇还真没打算跑路。

  实际上,他还挺欣赏,或者说挺支持晚杜乡的乡亲们集体摆烂躺平的。

  因为他要在晚杜乡打造的旅游项目,就是主打“摆烂文学”的呀。

  听完他这番“豪言壮语”,廖志俊差点晕过去。

  这世道是怎么了?

  摆烂也能发展成一个旅游产业吗?

  “怎么不能呢?廖乡长,您也看到了,现在不光是年轻人,很多中年人、老年人都开始摆烂了,大家出门旅游,也不是奔着什么著名旅游景点打卡去的,说白了,就是换个地方继续躺平耍手机嘛。”

  “既然如此,那咱们为什么不能把晚杜乡这种躺平文化发扬光大呢?独躺平不如众躺平呀。”

  廖志俊神色复杂地叹息了一声,坚强地宣扬正能量:“卫总,咱们还是得适当宣传一些积极正面的文化思想的……”

  卫昇转了转眼珠子,熟练地给廖志俊洗脑:

  “对对对!廖乡长您提醒得对,咱们对外宣传肯定是不能直接说咱们晚杜乡是什么‘摆烂之乡’的,最好是搞个噱头,咱们打造一个宜居康养小镇嘛,主打的就是一个慢生活!”

  卫昇这么一说,廖志俊这心里就舒服多了。

  就是这样嘛,慢生活,康养小镇,一听就是很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至于什么“摆烂之乡”,那可都是网友说的,官方坚决不承认!

  卫昇嘿嘿一笑,心想你们官方宣传你们的,到时候我让人搞个自媒体,再号召全网的旅游博主来打卡“摆烂之乡”,体验全城人都在摆烂的新奇之旅,岂不是全国独一份的快乐?

  老乡们不愿意奋斗,想要在家里躺平?

  这都不是问题。

  《神农道》第一季和第二季,不是还刷下去很多失学少年吗?

  卫昇之前就让人把这些落榜的选手都登记下来了,这些少年有的是严重偏科,有的是确实不喜欢读书,或者没有读书的天赋,但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这不是巧了吗?

  晚杜乡的乡亲们不愿意参加工作,镇上可以提供平台,引进外来人才嘛。

  到时候这些失学少年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乡里也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税收和集体收入。

  甚至村里还可以把集体土地拿出来,长期租赁给愿意投资做民宿、做餐饮的老板,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年底也可以给村民们多发点钱嘛。

  再说了,谁说摆烂的村民就一点贡献都没有?

  氛围啊!

  这种“全民摆烂”的氛围,才是最稀缺也最稀罕的旅游资源好吗?

  卫昇连晚杜乡的旅游宣传语都想好了——

  人这一辈子,总得享受一次摆烂的人生。

  来晚杜吧,体验全城陪你一起摆烂的悠闲生活!

  不过,咳~这些话就用不着告诉廖乡长了,卫昇觉得他思想好像挺保守的,大概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

  廖志俊确实暂时还没办法接受,自己努力奋斗的地方,即将变成全国闻名的“摆烂之乡”。

  不过,他真的是一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好领导,虽然不理解卫昇的创意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是一想到这个项目能帮助他们盘活各个村集体的集体经济,即便再不理解,廖志俊也专门召开了一次全乡范围的动员会,号召大家全力以赴,配合投资商在本地投资的旅游项目建设。

  村干部们苦着脸,领了任务回去了。

  回到村里,先四处溜达了一圈,试图找出几个看起来非常勤劳、又很缺钱的村民。

  结果发现,村口的二叔二婶,正在耐心地教小孙子用竹篾编鱼篓,仿佛这门手艺,比小孙子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更重要。

  隔壁的亮子跟他老婆,也用竹竿和竹篾,做了四根粘知了的粘杆儿,腰间系着个大雪碧瓶子,看样子是打算带两个孩子去抓知了,压根就没有什么“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打算。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趴在门口椅子上写作业,旁边还有人看着的,村干部兴冲冲的跑过去,心想这个可以,既然想让自家孩子读书上进考大学,那必然是缺钱的吧?

  这家人就是乡里需要的勤劳村民代表呀!

  结果走近了,就听到看孩子的妈妈收起正在拍摄的手机,欢呼一声:“好了,老师要的打卡视频传过去了,快,书包收拾一下,你爸说等下带咱们去山沟里翻螃蟹!”

  小孩也欢呼一声,差点没把作业给掀到天上去。

  村干部:“……”

  当年他爸妈怎么就没这么开明呢?

  年轻人就算了,居然连向来勤劳的老一辈,现在也懒散起来。

  倒也不是说懒散,就是他们这的人吧,有个很不好的习惯,该勤快的时候,比如说春播秋收,或者春夏天上山采茶叶、采野菜的时候,村民们也挺勤快的,起早贪黑的忙活着。

  可忙完这些,剩下的时间,他们就啥也不干了啊!

  每天不是琢磨着今天吃啥,就是念叨着要去亲戚家吃啥……亲戚都快给你们吃穷了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