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 第74章

作者:初吻江湖 标签: 穿越重生

  赵仁河就是自己管钱。

  一群丫鬟们刚来还不知道这个规矩,争奇斗艳的一副女儿国的架势,让赵仁河这个天生“弯的夫”心烦不已。

  幸好啊,喜枫很给力,加上李奶娘回来了,前宅后院都同时严格起来,管好之后,倒也没人在他眼前晃。

  “就这么安静了?”郑月好奇的道:“不太像是夫人的作风。”

  “她跟老爷刚刚和好,情意正浓的时候,不会太冒险,加上如今她要忙的是大少爷的事情。”赵仁河笑了:“何况你我这才十岁,有心无力,硬件不允许。”

  根本就硬不起来。

  郑月是标准的小孩子,竟然懂赵仁河话里的意思:“也是,现在夫人那里每天都是什么裁剪新衣服,前天还看到不少婆子捧了胭脂水粉过去秋院,我们姨奶奶都没有添置胭脂水粉。”

  “我娘有舅舅给送来的胭脂水粉,比府里头的还要好。”赵仁河乐了:“没必要争那些不好的。”

  府里头干什么都有规矩,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王妃娘娘用的当然是顶好的化妆品,世子妃娘娘用的也是好东西,但是下面的夫人们用的就是本地比较好的化妆品了,往下分就该是王府集体采购进来的胭脂水粉,一些大丫鬟们用的就比较多,等到主子身边的丫鬟们分完了,才能轮到妾室姨娘,那还剩下什么了?

  质量也不那么好,海福龙是想不到什么胭脂水粉的东西,但是他那妻子想得到,不止买了昂贵的珍珠粉,青螺黛,桃花香的胭脂,还给海姨娘做了一身绯红色的衣服,乍一看跟红色也差不了多少。

  这就是有心了。

  端午已经过了,热闹的很,这是出孝之后的第一个节日,整个王府都差点翻腾起来,大概是真的缺肉缺久了,赵仁河都吃到了咸肉馅儿的粽子,第一次吃,那种甜咸交叠的感觉,让前世吃习惯了蜜枣馅儿粽子的北方生人赵仁河,叫苦不迭。

  且过了端午,府中的称唿又开始有了新规定:王爷,王妃,世子,世子妃,往下是世子的孩子,五房人,如今都称唿为老爷,只是夫人不再这么叫了,而是叫太太。

  ?第二卷开了哈!

  

  

第131章 王乐子霍三儿

  因为赵仁河他们这一代有的长大了,需要娶妻生子,最大的都及冠了,若非接连丧事守孝,早就定亲成婚了!

  故而他们这一带,都一概去掉“少”字,叫爷。

  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

  他们若是有了儿子,方可称唿为少爷。

  他们的妻子,则称为夫人;他们的儿子叫少爷,来日儿媳妇自然就是少奶奶了。

  赵家人长寿,别看这会儿是三世同堂,指不定二三年之后,就四世同堂了。

  古代人成亲早,过个十几二十年的,又是一个五世同堂。

  因此这称唿啊,还是要早点定下来。

  “想得还挺长远。”赵仁河撇了撇嘴,自此之后,阖府称唿赵仁河,就叫三房的“三爷”,他身边的人都喊他一声三爷。

  喊得赵仁河老是觉得自己是穿越到了《盗墓》里头去。

  马上就要六月,赵仁河要去学堂上课了,他的两个新增的常随,终于到位。

  霍三儿跟王乐子俩人的确长得憨厚老实点样子。

  霍三儿呢,黄脸膛,身量高挑,看着也挺结实的样子,就是一对八字眉看着让人扫兴的很,但是这人笑起来还挺憨厚的,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短打扮,站在那里乍一看倒是有点忠仆的架势。

  王乐子个头矮小,身量也就浦瓯听人的样子,但是穿了一身新衣服,虽然是下人的装束,但是一对耗子眼儿滴熘熘的转,不说话的时候,看着有点沉默寡言,可一看眼睛就知道这人不如外表看着老实。

  俩人都是二十来岁不到三十的年纪,站在一起还挺有那个架势。

  “小的崔三儿。”

  “小的王乐子。”

  “见过三爷。”这俩人用了新称谓。

  “嗯。”赵仁河点了点头,就继续看自己手里头的书了。

  身边坐着六个少年,每人手里头一本书,低头看得很认真,还有一群小子也坐在他身边的榻上,也在看书。

  自从他们认识了字之后,赵仁河就托舅舅带来了不少书籍,都是正经的东西,不求他们能理解,但是一定要读过,有的人可能还喜欢背诵,例如那个《唐诗》跟《宋词》,以及《元曲》这样的书籍。

  全屋子的人都安静的看书,颇有一点图书馆的意思。

  他们俩既不识字,又刚来,还不知道这里的规矩,也不管随便动弹,更不敢开口叫三爷。

  他们看书一看就是一上午,皆因上午阳光充足,光线好,且中午要吃饭了。

  赵仁河才合上书籍:“要吃午饭了吗?”

  “是,已经午时了。”何大根抻了个懒腰:“三爷,今天中午吃什么?”

  “听说伙房炖了大肉,还有送来的新鲜海鱼,红烧了那种大海鱼,嗯,一起去看看吧。”赵仁河起身,其他人乖乖的将所有的书籍挨个放好,且不曾乱放。

  赵仁河特意找人打造的书架,上面分了经史子集这样的正经书本放置的地方,又有一面专门放杂学和话本子。

  可怜俩大男人却是个目不识丁的,根本没看出来那边还有话本,只知道这些孩子竟然都认识字,可比自己这两眼一抹黑的强多了。

  加上新来的地头还不熟,一时之间也不敢太过,只装老实,索性俩人倒也外貌上看起来老实巴交,自以为煳弄了过去。

  其实是赵仁河不跟他们俩计较。

  他们男的只在前院活动,如今开饭,就在前院树下有一长桌子,上头摆了盛装米饭的饭桶,还有大盆装着的菜。

  果然,伙房炖了大肉,一大盆的红烧肉。

  还有用长方形的大木盘子盛着的一人多长的大海鱼,红烧大海鱼。

  更有一大盆子的凉拌海菜,一大盆的排骨海带汤。

  最后才是一大盆的烧茄子。

  另有两盘子只有赵仁河这个三爷有的菜,一只烧鹅,整只的那种,不是撕碎了的(撕碎了的谁知道是不是整只的啊?伙房这种小巧的事情常干),以及一盘的尖椒炒肉片。

  “有烧鹅啊!”何大根上手就开撕,自己一个大鹅腿儿,给了赵仁河一个大鹅腿儿,然后其他人也一窝蜂地上去抢着吃,感觉这样还挺香。

  其他人都是端着个饭碗,大半碗的饭,然后去夹菜,赵仁河同样如此,也有人去他那里吃那两盘炒菜,几筷子的事儿,就吃没了,不如大盆里的饭菜香。

  他们吃饭一向如此,有点自助餐的意思,更让俩人看不明白这是个什么规矩了。

  想问人吧?又没人搭理他们俩,第一天来,跟谁都不熟。

  只能这么干看着,午饭过后还有午睡,所有人都各归各位,去睡觉了,留下俩常随不知道要干什么。

  索性也在一边打盹。

  下午的时候,一群孩子在玩耍,其实就是在做运动。

  只是俩人不太明白,权当成玩耍了,小孩儿哪有不爱玩的呢?

  晚饭吃过之后,趁着天还亮着,俩人各回各家,因为赵仁河这里不留宿。

  俩人离开了七号院之后,走在下人走的窄小过道上,才算舒了口气。

  王乐子用手肘捅了捅身边并排走着的霍三儿:“三哥,你看这是个什么路数啊?我怎么没看太明白?”

  “能有什么路数?”霍三儿嘿嘿一笑:“无非是后院的姨奶奶教了点小手段,女人么,无非就是那几样,给我们脸色看,降服我们俩,当个马前卒罢了。”

  俩人儿都是下人圈子里的“名人”,像是他们这样的人,一般主子是不用的,嫌弃的很,当然,用他们的一般也没什么好活儿。

  但是这次不同,用他们的人是三太太,虽然说被关了二年多,但是好歹是正室夫人,京中娘家也给力,没看关了二年多,三老爷不也照样将人放了出来?

  三老爷别看进士及第又当着官,但在三太太面前貌似夫纲不振啊,三太太那点风流韵事,下人们哪个没听说过?

  反正上头也没有严令封口,难得看上头人的笑话,传的风一般的快。

  各种添油加醋自不必提,心里头知道是疯传,谣言这东西说的都夸大,但无风不起浪。

  “降服我们俩?三爷才十岁吧?”王乐子笑了:“我们俩还用降服?我们俩来就是带着三爷玩的。”

  “你说得对,你看到了吧,今天那些孩子只顾看书,对我们俩爱答不理。”霍三儿揉了揉鼻子,看了看王乐子:“而且没有一个丫鬟出来招唿,小丫鬟都没一个。”

  他一提这个,王乐子脸“哌嗒”一下子就落了下来:“甭跟我说这个,我就是听说三太太送了不少小美人儿来这里,才答应给她办事的,来了一天,满眼的都是一群小蛋子,有个屁的小美人儿啊?”

  清一色的少年,以及半大的男娃儿。

  “这是以防万一,你老兄那哄人的功夫可不赖,日后还不能让三爷,赏你一个美丫鬟?”霍三儿乐呵呵的道:“我就是成亲了,不然的话,也请三爷赏一个。”

  俩人浑然没有将十岁的赵仁河看在眼里,下午不也玩了一下午吗?

  殊不知,这下人的过道里来来往往的不少,有那么几个人特意来听他们俩说的什么,回头侯大宝那边一打听,就都知道了。

  不用晚上入睡,太阳下山之前,侯大宝的消息就过来了,宋大千听完很生气:“幸好没有让喜枫她们出来,不然这俩坏坯子还不得看进眼里拔不出来啊?”

  赵仁河也有些被恶心到了,那俩人都多大年纪了?再看自己身边的全都是小萝莉。

  “我们总会收拾他们俩。”三爷一握拳:“这俩算是新手村的顶级怪了。”

  众人没怎么听明白什么意思?

  赵仁河却唏嘘,没人懂他这个梗。

  三爷要上学,需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从笔墨纸砚,道藏书典籍都要准备好,另外还有一匹马拉的一挂小马车,以及每日跟去的常随和书童也要排好班。

  霍三儿跟王乐子当然是轮流跟着赵仁河,但是俩人都说会赶车,偏偏赵仁河却不让俩人赶车:“让丁大力赶车,他力气大,小时候也在家里赶过马车,他们六个都会赶车,就是不太熟练,多练练就好了。”

  其实是不想自己的“交通工具”交给俩陌生人,虽然说,这一段路其实很短,只有从七号院到侧门,过了侧门往前走不到三百米的距离,就是学堂。

  六月,一个风和日丽的天儿,赵仁河穿着新的衣服,登上了小马车,据说学堂那里渣爹已经打过招唿了,就是因为渣爹太忙了,这一出孝,他立刻就回到了岗位上,基本不回家。

  到了地方,赵仁河下了车,看到学堂地方不大,学生也不多,最多的就是姓赵的小孩儿们,其次是附近一些有头有脸的亲兵们的孩子,只是自从分家之后,这里连亲兵的孩子都不见了,只有姓赵的几个小孩儿在上学,大一点的孩子都是去平南书院里攻读,顺便在平南城里头考试。

  赵仁河每日都有一个成年的常随跟着,坐在车辕子上,赶车的是六个少年之一,除了侯大宝之外,其他人都挺壮实的,而且周围都是王府的人。

  每日轮流有两个月陪着他上学,但是按照规矩,除了赵姓学生之外,奴才下人是不许进去的,只能在院门外等着。

  头一天上课,认识了同族远房的堂叔,赵优。

  是一位举人,不过学习好,据说当年是个神童,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去会试,而是在这么一个小学堂里头当了先生。

  赵仁河什么都没学,上午跟几个同学相互认识了一下,发现都是庶出!

  中午在这里用餐,休息。

  下午的时候,这位赵优堂叔,带着他们拜了孔子拜孟子,又见了七十二贤图,一顿折腾,然后叮嘱他们每日早上巳时准点上课,午时休息,未时结束。

  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申时请教。

  过了申时堂叔也要休息了。

  赵仁河算计了一下,这是个朝九晚五的时间表啊!

  而且上午俩小时课,下午俩小时课,嗯,小学八成也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