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诏狱看大门 第38章

作者:雁过寒潭 标签: 平步青云 美食 穿越重生

  邱子晋不敢多说,摇了摇脑袋,快步迎了上去。

  走到一间三开间的雕花门楼前,那姑子侧身将二人迎了进去。

  进了门,正堂内有三间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皆是木胎刷清漆,不见贴金的痕迹,很是朴素的模样。

  这么看来,和普通的寺庙庵堂也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穷了些……

  邱子晋微微皱眉。

  万达和邱子晋对着佛像三拜,又接过小尼姑递上的香供在佛前。

  “我俩之前在陶然亭那边的慈悲庵烧香。那边的师太同我们说,贵庵玄莲主持是慈悲庵玄敬师太的师妹,精通佛法,持菩萨戒,能说十部经。我们小姐心生仰慕,故而特来拜见。”

  邱子晋对着那小尼姑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说辞,把万达听得都愣住了。

  乖乖,读过书的专业选手就是不一样啊。

  “慈悲庵的玄敬师太确实是我们主持的师姐。既然这样,两位请跟我到后堂。”

  那尼姑听邱子晋这个小丫头都如此能说会道,想必她家的小姐更一心向佛,不由得向万达多看了两眼。

  进了门后,万达就将包在脑袋上的衣服取下,露出了庐山正面目。

  小尼姑见他双十不到,云鬓高耸,粉腮杏目,顾盼神飞,是个极标致的美人儿。再看他一身打扮,这衣服样式从未见过,又新又奇,应该是南边的新货。

  那丫头说话的口音也不似京里人,推断下来,多半是哪个南边来的客商之女。若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前来拈香,必定前呼后拥,多的是奶妈子和丫头伺候,不止一个家仆一个丫头而已。

  外乡人,那就好办了……

  心下算计好了,那尼姑将他们领进后堂后,招呼了一声,就去请玄莲师太了。

  “完了,完了。大人啊,这下真的遭了。”

  邱子晋站在门首,确定那风流姑子走远了,急忙关上门,对着万达紧张地叨咕起来。

  “怎么了?哪里不好?我看我们又找到线索了才对啊。”

  万达一进门就看到了墙上挂着的莲花观音像,那观音菩萨的左下方还是印着一枚莲花印,和之前“忘我阁”,“慈悲庵”里的那两幅画一模一样。

  都说玄莲法师能画观音菩萨三十三法身,只是不知道眼前这全跏趺坐在莲台上的观音娘娘,是哪个法身。

  “观音?这可不是观音娘娘啊,我的大人。”

  邱子晋见他完全不明白其中厉害,都要急的跳起来了的。

  “这是‘无生老母’的画像。你没看到她手里拿着一个八卦镜么?观音菩萨怎么会拿道家的八卦镜呢。”

  “啊……难道是慈航真人?”

  看过《封神演义》电视剧的万达同学,隐隐约约地记得道教系统里好像有这么一位造型和观音挺接近的神仙。

  “大人啊,这里是庵堂,不是道观。不会有慈航真人的。”

  邱子晋都要被他的无知气笑了。

  “这是‘无生老母’,是白莲教的圣母。这庵堂是白莲教的教坛。”

  万达大吃一惊。

  “白莲教又是啥?”

  作者有话要说: 啊,这一节我们来捋一捋老朱家的关系表吧,就捋到成化。

  一代目,朱元璋(洪武帝);二代目,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皇太孙,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失踪了);三代目,朱棣(洪武帝第四子,朱允炆的叔父,永乐帝);四代目,朱高炽(朱棣长子,洪熙帝,这位比较短命,登基十个月不到就挂了,开启了老朱家皇帝普遍活不长的悲剧之路。

  五代目,朱瞻基(朱高炽长子,宣德帝,英明神武,可惜死的早,35岁就挂了);六代目,朱祁镇(朱瞻基长子,英宗,有两个年号。”土木堡之变“之前是正统,”夺门之变“之后是天顺。这个大哥啊,就是被太监王振挑唆去打仗,结果自己把自己打丢了,只好说自己的”北狩“的那位。有人说明代的衰亡不是亡于崇祯,也不是万历,而是以土木堡之变为发端,我本人挺赞同这个观点的。朱祁镇被从辽北放回之后,成为”太上皇“,被囚禁在南宫,过了很凄惨的日子。也正因为这段时间和周皇后以及其他妃子,孩子们的相处,让这位皇上对自己的妻子多了更多的仁爱之心。朱祁镇之前,皇帝死后,除了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之外都要殉葬,非常残忍。但是朱祁镇下旨,自己死后,妃嫔不用殉葬,从此之后,明代就没有妃嫔殉葬的惯例了)

  七代目,朱祁钰(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镇的弟弟,景泰帝,英宗被俘后,在兵部尚书于谦和孙太后的帮助下无奈登基。但是之后皇留恋皇位,并且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由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夺门之变“后,也被软禁了起来,之后因为”不明原因“死去,还不到29岁)

  八代目,朱见深(朱祁镇长子,成化帝。本文男主的姐夫哥)

  差不多就这样吧,应该可以看明白了。

第24章 如痴如狂

  话分两头,这边邱子晋同学正在给万千户科普白莲教是个什么玩意儿。那边换上了便装的杨休羡已经带着邓翔,来到了广济寺。

  广济寺在城西地界,距离西四牌楼不远。

  因为离邓家很近,故而邓夫人经常来这里上香。

  她时常跟丈夫提起这里的主持是如何如何的慈善祥和,寺院是如何如何的广大恢宏。听得多了,邓总旗也多少有些印象,为杨休羡介绍起来的时候,口若悬河。

  “我家那婆娘,一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在这里。有时候我都怀疑了,我当锦衣卫出生入死的,赚的钱为啥都给和尚花了。真是狗屁不通。”

  邓翔边说边无奈地摇头。

  广济寺建于金代,曾经一度被荒废。直到景泰年间还是间破庙。

  直到八年前,有一群山西僧人云游到此,不忍看到珈蓝破碎,于是发了大愿开始重建寺庙,重妆佛像。经过僧人们的努力,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八年而已,这群僧人……果然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看着周遭纷至沓来、摩肩擦踵的香客们。又看看大雄宝殿内不止三大佛像,就连两旁的十八罗汉都已经贴上了明晃晃的金箔,那叫一个气派了得。简直可以和皇家寺庙之一的敕建大隆善寺比肩了。

  “走,去后面看看。”

  两人分别手持三根清香,先是随着众香客一路走,一路“虔诚”地一间间佛堂拜着。

  待走到后院僻静处,杨休羡和邓翔闪躲了几下,避开时不时路过的僧人们,弯弯绕绕地往内走去。

  这寺庙的后堂,是和尚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香客都是非请勿入。

  两人经过了几栋看起来是下榻住宿用的小楼,又走过了藏经阁,渐渐地走到了后院靠近后门的地方。

  在紧闭的后门前头,看到了两亩稻田,和一亩菜地。

  稻田旁,两个农人打扮,带着斗笠的男子正在用餐。

  一般来说寺庙周围通常有两三亩薄田,供给和尚们的日常斋饭用。这里位于城区而不是深山,不然的话至少还有一个后山可以逛逛。

  俩农民各自捧着窝窝头,身边的酱色缸子里放了几块咸菜,就着咸菜,两人一边皱起眉头,一边往下咽窝头。

  “两位这时候才吃午膳呢,都差不多要到未时了吧,真是辛苦。”

  邓翔装作“不经意”路过的样子。走到俩农民身后,随口搭讪道。

  “干完活儿才有饭吃。不然那些和尚们又要嚼舌根,说什么‘不劳不食’。一个个的,面色都黑的很呢。”

  其中一个脸尖尖的中年人抬起头,整了整斗笠说道。

  “就这两亩田,能有什么活儿?你可不要框我。”

  邓翔大摇其头,表示不信。

  “这儿当然只有这些田了,但是架不住城外的田多啊!就东城外面的那一块地……”

  “哎,你跟他说这些干什么!饭都堵不上你的嘴么?”

  这尖下巴的中年人还没说话,就被一旁的老者打断了。

  邓翔敏锐地听出来,这两人都是山西口音。

  “这不是你们这些香客可以随便进来的地方,趁着和尚们没看到,快点出去吧。”

  留着山羊胡,满脸皱纹的老丈皱起眉头说道。

  “哎,老丈这话说的无礼。不是我吹牛,这京城里,除了皇宫,就没有我们小衙内不能去的地方。那群和尚见到我们衙内,只会恭恭敬敬地‘阿弥陀佛’。”

  邓翔指了指远处站着的,貌似正在四处看风景的杨休羡说道。

  两人抬头望过去,果然看到一个穿着丝绵外袍,公子哥模样的人,正背着手,露出一副傲慢的表情看着他们。

  老头低下头不再多话。倒是中年人,嘴里不满地嘟囔了几句,邓翔听得也不甚明白。

  “我们老爷的官大得很。你们寺庙城外的田多,多的过我们老爷?我们在城南有几百亩地,家中的佃户有二十多户人家。你们这破庙,比得上么?”

  “几百亩地,十多家佃户就敢炫耀?那你见到上千亩地,一百多户佃农,岂不是要吓死?什么老爷,什么官儿,穷酸!”

  那中年嗤笑一声,转过身去,不再回答。

  “我呸!你还不是给人种地的,真当自己是地主呐!”

  邓翔摆出一副十足小人嘴脸,朝他们背后啐了一口,往杨休羡方向走去。

  “大人,这个寺庙有问题,‘影射’的农田居然都上千亩了。这两个人也都是外地人,不是应天府人。”

  走出后堂范围,邓翔低声在杨休羡身边说道。

  本来他们来查广济寺,是认为它和慈悲庵有些关联,可能找到有关宋嫂母女的线索。

  没想到居然套出了这么重要的情报。

  杨休羡脸色很是不好。

  先不谈那上千亩的农田能够逃脱多少税收。就一百多户佃农的存在就足够称得上是一起大案了。

  正常来说,会在寺庙里或者周围帮忙和尚们打理田地的,只有附近的村民。有的小庙、苦庙甚至都是和尚们亲自躬耕,对他们来说,劳动是最重要的修行。

  而这个广济寺,从重新修复到如今,前后也不过才八年而已,哪里来的上百个佃户依附与它?

  唯一的可能,就是流民。

  流民,隐射……

  一想到这两个词,杨休羡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大明王朝从创建伊始,到最终灭亡,前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而流民的问题,就足足困扰了这个庞大的王朝二百七十六年。

  明末大乱,李自成拥兵自立,将这最后一个汉民族的皇权政体最终毁灭。

  其中,有小冰河的冷气加成的原因,有女贞部族兴起的原因,有东林阉党之争的原因。

  但是流民问题,也是压在它这匹巨大骆驼上的一根重要的稻草。

  洪武大帝定鼎中原之后,就设立了非常明确的户籍制度。

  这套制度,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尚书》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对人口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汉书》中更是记录了韩信依靠先秦时代的“咸阳老档”来管理新生的汉王朝的掌故。

  经历过元末流民大乱,并且以此发家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允许自己一手擘建的皇朝,毁于下一个流民起义。

  于是,在明朝建立后不久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承袭部分元代户籍制度的情况下,创建了“里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