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清泉奇案之城禁 第17章

作者:七名 标签: 推理悬疑

  白露将至,夏暑已散,而庸城的天气依然多变,时而风雨时而晴。天气虽多变,不变的是一日日的凉,而眼下已刮起大风,带来丝丝寒意。

  狂风是大雨降临的前兆,乾清冒着风,觉得脑中的疑雾一点点被吹尽。他一边思考着,一边走向西三街。途中,却路过了一个地方。

  此地有一库房,门口站一守卫。

  乾清之所以注意到这里,是因为脚下些许泥土,泥泞不堪,很是难走。泥土正对着库房的大门。

  适才乾清在庸城府衙被谷雨叫走,有守卫来报,库房失窃,而他当时正好不在,故而没有听见。如今乾清向库房望去,吃了一惊。只见那库房的门被炸开,破烂不堪。

  “这是怎么回事?”乾清问守卫道。

  守卫见是夏家公子,倒也据实相告了:“昨日下雨时库房失窃,门也被炸开。”

  乾清好奇,索性问上两句:“丢什么东西了”

  “盐。”

  乾清惊讶道:“盐?这库房里是放盐的?”

  守卫本不想多言,见是夏家公子,也就罢了:“夏公子不予他人透露即可。这库房只丢了盐,其它完好。库房也就放些庸城府衙用的兵器、杂物,比如灯笼、柴火、油等——通通没少。有些盐贮存此地,不是特别多,足够庸城府衙使用。这里不是盐库,平时也没人看守,本想门足够结实的,谁知会遭到偷窃。”

  乾清点头,也不再多问,转身就走,突然看见了街头摇晃的街灯。

  他瞬时间产生了一种联想,脑中刹那清亮起来。

  “今日查出,灯油混进曼陀罗和麝香之后,是不是把全城灯油全部倒掉,换成了新的?”

  守卫点头:“应该是,傍晚时分,衙门才派人来这里取灯油换上。”

  乾清沉声道:“这库房失窃,在昨日,对吧?”

  守卫虽然答的耐心,心里却烦着夏大公子怎么还不离开:“对。火药粉末淋过雨,就推断出时辰,的确是昨晚惊雷打响之时。”

  “新的灯油是今天晚上从这里取的,对吧。”

  听到此,侍卫愣一下:“夏公子的意思是——”

  “新换上的灯油可有剩余?让我进去看一下。”乾清说罢立刻作势往里走去,那速度快极,险些撞到守卫。

  “公子,公子!对不住,这里本不该让外人知道,公子要进去,怕是……”守卫拉着他,也急了,夏大公子要是真想进去怕是谁也拦不住的!

  乾清摇头退步:“罢了,我还忙着呢。你且告诉我今日换灯油的具体情况。”

  守卫见乾清退让,便也赶紧据实相告了:“晚上衙门派人来,说全城的灯油都被加了东西,是迷药,点了就会有问题。我们赶紧把这里库存的灯油抬出来,分给各个守卫,很快,他们把旧的灯油倒掉换上了新的。”

  “新灯油有何异状?”

  侍卫迟疑一下:“当时换灯的时候,我觉得有香气。”

  “这是自然的,那味道着实呛人。”

  守卫急忙道:“不,不是呛人的味道——旧灯油没有味道,新灯油有淡淡香气。”

  乾清一愣,嘴角扬起冷笑,一下子便都弄清楚了。他们彻头彻尾被青衣奇盗利用了。

  新灯油里混杂了灵猫香。

  乾清闭起双目,整个事件太过复杂。他需要把思路再清理一下。

  他挥手告别了守卫,他来到西三街的那棵月桂树不远处,望着它。

  月桂有美丽的形态。今夜多风却无云,空中有着很美的月亮,它泛着柔和的光,把月桂树的影子拉的长长的。

  乾清顿时觉得心平和了。传说广寒宫中,吴刚不停的砍伐桂树,树会愈合,吴刚再次砍伐,桂树再次愈合。从那起,月光便与桂花相融合了,才有月桂之称。

  满城烟火,守卫尽散,厢泉昏迷,独留乾清一人面对这棵月桂树,却突然觉得自己能够感受到吴刚伐桂的感情——孤独寂寞,却又不得不挥下斧去。

  乾清对于突发事件的焦躁与不安,瞬间被宁静取代了。整个偷盗事件如同一幅诡异的画卷,在月光的洗礼下变得透明。

  他看穿了青衣奇盗的诡计。

  厢泉显然是明白的,他听曲泽说了庸城府衙的事,迅速作出判断,在浑身麻痹时却依然努力盯着《项羽本纪》。

  这便是厢泉的提示。

  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在霸王被困垓下时以蜜汁书写“霸王死于此”,遂招致蚂蚁。蚂蚁嗜糖,于是围成了字形。项羽不知,又过度迷信,自以为天真要亡己,军心涣散回天乏术,不久失败,自刎乌江。

  乾清缓缓闭上双目,这个故事他是知道的。古人今人,都逃不过心理的暗示。纵使历史的教训数不胜数,也依然难以走出自己逻辑的怪圈。蚂蚁嗜糖不过是自然现象,项羽信天,见此征兆必以为天要责罚。乾清感叹,此事与今日的事件过于相像。

  青衣奇盗正是利用这一点。

  犀骨被糖水浸过,而蚂蚁嗜糖。于是青衣奇盗放蚂蚁来辨认,最后由猫从守卫中把真品犀骨带出来——如此理论,天衣无缝。

  于是顺着那条思路,所有追捕者都以为犀骨被偷走了。乾清苦笑,项羽迷信上天征兆,而自己呢?庸城府的所有守卫呢?

  办案之人往往“迷信”于自然规律。青衣奇盗在庸城府衙的偷窃,根本是个骗局。

  犀骨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东西,保存千年,是否被糖水长年浸泡也未曾可知。就算真的被糖水浸泡过,放了这么久,又能残存多少甜味?蚂蚁虽然嗜糖,当亿万蚂蚁布满万根犀骨,肉眼所见,真正的犀骨与赝品所沾蚂蚁数目的差别,根本就不会太大。

  那么那只猫是如何快速辨认出真品的?

  乾清有个大胆的假设,那只酷似吹雪的白猫叼走的根本就不是真品,是随便捡了一根走的。

  这种盗窃方法闻所未闻,一切又发生的如此之快,这就是青衣奇盗的狡诈之处。他利用人在慌乱状态下自身的逻辑性影响。

  猫的出现,对于误导守卫的思维,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如此,守卫的潜意识就会顺着走下去,认为自己的猜想“青衣奇盗就是利用蚂蚁嗜糖辨认出了真品”是正确的。

  于是事情继续下去,就演变成了几十人拼命的出城追赶那只猫的闹剧。

  这个看似可笑的事件却能有致命的效果,如同项羽最终的而结局一般。乾清知道,青衣奇盗这一招非常冒险,现在冷静下来回顾,自己甚至觉得很可笑,一群活人竟然被猫和蚂蚁欺骗了!

  手法越华丽复杂,可行性就越小。青衣奇盗上演的华丽剧目根本就偷不走犀骨。

  乾清缓缓闭上双目,他知道自己正在接近真相。

  月光入水照在乾清的身上,却他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十七章 看破

  PS:这章是目前怪异事件的答案,是全书最复杂的一章,也是对青衣奇盗手法的不完全总结,比较不好阅读,望大家耐心看完……

  我都给自己呵呵了。

  。

  。

  。

  。

  乾清闭目沉思,头倚桂树,思路也愈发清晰。

  在白猫叼走犀骨之后,守卫顿时陷入混乱。赵大人心细,发现了白猫只叼走一根犀骨,故而判断青衣奇盗会实施二次偷窃——他临危不乱,乾清很是佩服,却遗憾没有深想一步。

  正因为这一根犀骨,青衣奇盗又开始了第二次骗局。

  乾清是听了曲泽的解释,才明白青衣奇盗与厢泉的刀剑搏斗是假,唱了大戏是真。她反复强调,厢泉中毒很深,在被守卫发现之前已经身处昏迷之中,是受了伤痛刺激才醒了,又因伤口沾毒,再度陷入昏迷。

  而真相呢?

  厢泉被青衣奇盗带到巷子里去,剑被拔出——让大家以为他们进行了打斗。这把剑随后被丢到一边,青衣奇盗故意让人看见自己从厢泉那取到了一根犀骨,让守卫追赶自己,跑到西街。

  青衣奇盗唯一的疏忽,在于抽剑而非扇子——剑并非厢泉武器,正是这点令乾清起了疑心。

  可是青衣奇盗这一出戏,究竟是为什么?

  乾清想起了那天晚上自己与厢泉的对话。他问厢泉,究竟如何才能把犀骨辨认出来?厢泉回答,除了细看,别无他法。

  那两根真正的犀骨是真真切切混在了赝品之中,包括厢泉本人也难以辨别。

  因此,青衣奇盗在巷子里从厢泉身上拿的那根犀骨,也是假的。杨府尹关于“犀骨被厢泉分开放”的推论,不成立了。

  放蚂蚁,放猫,演戏骗守卫——青衣奇盗费尽心思演出了这么复杂的剧,有何目的?

  乾清看看远处依然弥漫着烟,心中似乎隐隐有了答案。

  青衣奇盗上演的第三出闹剧,就是用灵猫香引来七节狸推翻街灯,导致全城多处失火。

  至于街灯为何会混入灵猫香,乾清看到库房失窃就明白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圈套。昨日深夜,乾清和厢泉在街上碰到了青衣奇盗,这不是巧合。

  为的就是将目光引入街灯和香料上来。

  今日在府衙,乾清和方千闻到灯油的浓烈香气,知道内含曼陀罗残渣,就凭此断定灯油有问题,故而决定将旧灯油倒去,换上新的。这也是青衣奇盗加入麝香的原因:为了引人注意。单纯的曼陀罗香气不重,但麝香浓郁刺鼻,只要一闻,会更让人觉得这灯油不对劲儿,觉得它会致人昏迷。

  一切全是误导。

  其实旧灯油是没问题的,新的才有问题。

  灵猫香显然在昨日库房失窃的时候掺进的新灯油中去的。赵大人觉得旧灯油有问题,必定下令全部换新,殊不知,正中青衣奇盗下怀。

  青衣奇盗既要放全城火,就要换掉灯油;而他半夜三更亲自往一盏盏街灯里放入灵猫香,定然不现实。最省事的,莫过于借守卫之手,行自己方便。

  前一晚,青衣奇盗的棚顶现身,是做给乾清和厢泉看的。

  乾清如今回想,更是汗毛竖立。青衣奇盗昨日现身,除了让人以为灯油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易厢泉打了青衣奇盗一镖。

  那么青衣奇盗真的中镖了没有?乾清觉得,没有。如果他们于明日展开全城搜索,三日之内不可能搜遍全城百姓,目标过多。官府会寻找手臂受伤的人来缩小搜查范围。官府一旦如此行事,那么青衣奇盗就会逃过一劫。

  真是一举两得,连后路都铺好了。

  乾清突然特别害怕。这种复杂的圈套,若非自己机缘巧合,谁会识破?

  易厢泉。厢泉今日清晨在路边点香招来七节狸,只怕正是在验证自己的推断。而在他说出真相之前,却被青衣奇盗加害。

  乾清不寒而栗,青衣奇盗的偷窃手段已经是滴水不漏,甚至连易厢泉都难逃他的算计。

  可是青衣奇盗却忽略一点——易厢泉昏迷了,还有夏乾清在。

  夏大瘟神是不好惹的。

  乾清觉得思维有些混乱,但是他知道,青衣奇盗繁琐的手法不能掩盖住一个事实。如果三起事件联合起来看,就不难得到最后的答案。

  庸城府衙蚂蚁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几十个守卫出城追捕;全城纵火事件,调动了大批守卫去灭火;巷子里的厢泉昏迷事件,使最后一部分守卫,包括方千和两位大人,去彻夜搜查西街。

  出城、灭火、搜街,如此算来,现在还守护在庸城府衙的有多少人?五个?十个?

  一切都清楚了。

  乾清再度想起了厢泉关于犀骨真伪的话:除了细看,别无他法。

上一篇:北宋·清泉奇案之山歌

下一篇: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