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明 第17章

作者:叶芫 标签: 玄幻灵异

  姚恪无甚心情听他们恭维之语,随意应酬寒暄两句便离开了。

  众人见他离开也不气馁,又去围了一旁的聂远录,道,王上婚期既定,将来还要仰仗国舅多多提携。

  聂远录却比姚恪态度和气许多,直道,大家同朝为官,都是王上臣子,哪有什么提携不提携的话......

  雾气上先只看见聂远录的背影,后来他又被人团团围住。不过傅宁辞听他说话言辞语气,大概有了个猜测,皮笑肉不笑地对容炀道,“我好像知道他是谁了。”

  容炀点了下头,没有发问,应该也猜出来了,又示意傅宁辞扭头看他们背后。有一点红色的亮光透过雾气传进来,那并不是器灵所承载记忆的一部分,而是来自于博物馆,傅宁辞想了一想,是那幅人皮画挂着的方位。

  雾气上的人群在这时候也终于散开了,站在中央的聂元录,赫然就是宋之舟的模样。

  夏启的大婚定在一月之后,因为是新王登基后的第一桩喜事,据说整个京都中都热闹非凡。

  但那样热闹的景象,姚恪却并没有亲眼看见,他在前一天得了夏启的口谕,让他代自己前往城郊军营犒赏将士。

  来传口谕的内侍,是当年夏启还是世子时就在身边伺候的老人,姚恪见他比当年在宫中时年迈了不少,便多说了几句,又亲自送了他出去。

  谁知快到大门时,那内侍却再三推辞不肯让姚恪相送了。

  姚恪看他一眼,心下顿时明了,让人拿了茶饼来,道,“那我便不送了,天寒路滑,公公慢些去。”

  那内侍接过茶饼,再三谢了离开,走到门口等着的轿撵旁,躬身朝轿内说了些什么,然后便让轿夫抬了轿子,自己则跟在一旁随行,往宫门的方向去了。

  姚恪一直站在院中,透过门的缝隙,看着那顶平平无奇的青色小轿。有风卷起轿帘,露出了轿中人的侧脸,那也是器灵所承载的姚恪的记忆中,所剩不多的几次清晰出现的夏启的样子。

  接下来的一长串记忆都是零星而琐碎的,傅宁辞只能根据那些短暂的片段和史料的记载拼凑出大概的经过。

  夏启即位以后,封了聂远录为丞相,君臣二人表面和睦,暗地里却是各自为营,步步试探。夏启有亓州的旧部,聂远录亦有自己京中多年的亲信,便是都中的禁卫也仍掌控在他的手中,夏启几次想要借故收回,却也最终没有如愿。

  只是祈国战事刚平,百废待兴,哪怕任谁都能看出君臣间摩擦不断,却也还是彼此克制着,表面的平静倒也还能维持。

  转眼便到了第三年上头,那年寒食节刚过,都中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姚恪二叔的长子当街策马,冲撞了一个老妇人,那妇人本来年纪就大了,竟当场一命呜呼在了马蹄下。

  这件事若说与姚恪有什么干系,实则不然,若说没有关联,到底也是他堂兄。

  姚家自从姚信战死以后,两个叔叔都不甚争气,虽仍有官职在身,却也渐渐不复昔年之盛。待到夏启即位,便是彻底闲赋在家。如此一来,说起姚家人,便总是免不了要扯上姚恪了。

  姚恪未于此事上掺半分言语,任由他叔父来府上哭了半夜,堂兄照旧还是按律判了仗六十,流刑三千里。饶是如此,渐渐地也有些谣言起了,说姚家人敢如此放肆,不外是有姚恪这个骠骑将军在。

  流言源头何处,并不清楚,信与不信,也皆在人一念之间,但传了半个多月都没有停滞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连御史府都上了奏章,道姚恪恃功自傲,恐有不臣之心。到了这一步,却是连瞎子也能看出是有心发酵了。

  待到了朝参那一日,朝上百官无不等着看是否有聂远录一派的御史当庭弹劾姚恪,却没成想夏启自己先起了头。

  他将那御史府呈上的奏章让内侍念了,环视一圈道,“诸位爱卿想来都听清楚了。”

  朝中诸人皆知姚恪乃他心腹,一时倒弄不明白他此举是何用意,都低头不语。

  夏启微笑着低头看向聂远录道,“丞相怎么看?”

  聂远录出列,道,“姚将军素来一片赤胆忠心,想来绝不会有谋逆之心,定是被人污蔑,王上切不可相信。”

  聂远录刚一说完,刚才沉默不语的大臣中有两个平素与他亲近的御史跳出来道,空穴不来风,如今关于姚将军的流言不断,想来也是姚将军行事的确有不妥之处,如是种种,又道将军府上哪个仆役,丁忧未过便行嫁娶之事,也定是姚恪素日约束下人不当......

  这边说得热闹,立刻又有人道,将军乃国之栋梁,一向奉公正己,束身自重,底下人的过错与他何干,谋逆之语更是无稽之谈,传这些话的人实在其心可诛.....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争的如同乌眼鸡一般,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了才好。

  夏启支着头冷眼看着,待终于安静下来,才冷笑一声道,”朝堂之上,孤竟以为身在市井之中,各位大人果然都是知书明礼之人。”

  “骠骑将军。”他转头看向姚恪,吵闹得如此厉害,姚恪却一直沉默不语,仿佛置身事外,“你自己说。”

  姚恪走到殿中,跪倒道,“臣行事若有不当之处,甘愿按律领罚,但臣一心为王上,绝不敢有半分谋逆之意。”

  “不敢?”夏启忽然站起身,拿过奏章重重往下一掷,正砸在姚恪的背上,“便是孤冤枉了你不成?吏曹何在?”

  “臣在。”一位官员躬身站出来。夏启深吸一口气道,“传孤口谕,骠骑将军姚恪,恃才傲物,伐功矜能。孤屡次宽宥,望悔之改之,然其不思己过,如此辜恩负德,实在有愧天恩。孤统御万方,唯有赏罚分审,方能固家稳国。兹革退为奋威将军,即日赴界南关,无诏不得归都。“

  “王上!”一着红衣的御史急忙出列道,“眼下诸事为未明,王上如此处置,恐令百官心寒......”

  “这是孤的朝堂还是尔的朝堂,是孤的天下还是尔的天下?”夏启指着他道,“若是心寒,便同去界南好了。界南广阔,莫说是你,便是朝上诸人,也都能容下!”

  他说罢,重重一拂衣袖,径直离开了。

  此番变故来得实在突兀,殿上众人神色各异,议论纷纷。姚恪仍然跪在殿中,只是牢牢地抓着那本奏章。有相熟的官员上前想要搀他,姚恪摇头,低声说了句无事,起身往清河殿的方向走去。

  姚恪在殿外跪了一天一夜,夏启就在殿中却一直没有见他。

  姚恪莫名又记起了宋宜去世的那一年,也是这样先起了流言,古人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诚然不欺。

  他面上浮现出嘲讽的笑意,一旁的内侍见他嘴唇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又神情怪异,劝道,“将军回去吧,王上只怕是不会见您的。”

  “烦公公一事。”姚恪勉力道,“替我带句话给王上,就说,‘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子恒未曾有过片刻后悔,只盼践行当日对王上之诺。王上,是不是后悔了?“

  他说着又去取腰间的玉佩,只是手一直发抖,许久才取下来,“也劳公公将这个也交于王上。”

  “这......”那内侍迟疑着,姚恪道,“公公放心去吧,若王上真的怪罪下来,我也一力承担。”

  ”那奴才便替将军走着一趟,将军且等一等。”内侍终于应道。

  姚恪看着前方紧闭的朱色的宫门,他跪得久了,觉得浑身都痛。昔年他也曾在这里跪着,好像并没有这么难受。是因为当初年少,而如今常年征战已是一身伤病,还是因为当初有人握着他的手,而现在那个人终于要彻底推开他了?

  那内侍终于出来了,走到姚恪身边,面色似乎有些不忍。

  “王上怎么说?”姚恪问。

  “王上说,界南偏远,将军不日便要启程,还是早些回府打点行装,不要在此处耗着了。”

  “玉佩呢?”

  “王上收下了。”

  姚恪突兀地笑了一声,说了句好,踉跄着起身。

  那内侍见他走得吃力,追上去想要扶他,谁知还未碰到姚恪的手臂,他却已经重重的摔了下去。

  姚恪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辆马车之中,他坐起身,打起精神撩开帘子。

  一旁骑马随行的侍卫见他探出头来,急忙让队列停了,上前道,“将军,您可算醒了。”

  姚恪点点头,“水。”

  侍卫拿了水壶与他喝了,听姚恪问,“这是哪里?我睡了多久?"

  “您昏迷这是第三天了,已经过了晔郡,再走两日,便是常右神山了,到时候咱们在山脚禄存星君庙拜了就可以继续上路了。“

  那侍卫说完又道,“您当时在宫里晕过去,太医看了说是没有大碍,前日一早,您还没醒,王上便下令让咱们出城了......”

  他语气中隐约有些怨怼的意思,似乎在为姚恪不平,只是不敢太显露出来。

  “吩咐启程吧。”姚恪垂下眼眸低声说,“我没事了,给我换匹马来。”

  “将军?“那侍卫犹豫着。

  “去吧。”姚恪坚持道。

  侍卫领了命匆忙去了,车马行过之处,驿道上扬起细密的尘埃。

  姚恪骑在马上转过头去,周遭是青色的麦田,天边有高飞的大雁与浩渺的云霄,只是京都的楼台与宫阙已被层层的山脉的山脉阻隔,再寻不见了。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①

  姚恪猛地握紧缰绳,策马向前奔去。

  ※※※※※※※※※※※※※※※※※※※※

  ①: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诗经》

第22章

  界南关是整个祈国离京都最远的地方,姚恪在那里的时间,留存在器灵中的记忆除了无穷无尽的荒漠,便只有年关时京中有使臣来,他能听到一些与夏启有关的消息。

  三年弹指而过,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从祈国的王宫中传出,待到世子降生的消息传到界南关时,已是半月之后。但这个喜讯,在很快传出的另一个令祈国上下震惊的消息面前又显得不值一提,文王逊位,尚在襁褓的世子承继大统。

  夏启当初说无诏不得回都,但姚恪仍在得到消息的当夜便赶往京都。

  野史上说他回京救架,兵败被杀实在是冤枉他,姚恪未带一兵一卒,单枪匹马。

  他知道大局已定,亦不愿连累身边将士一道做这样有去无回的事。但他自己却是一定要回去的,是想再见夏启一面亦或是其它,只怕姚恪自己也说不清。

  无论如何,他总归是日夜兼程,未曾有一刻停歇,连马都跑坏了两匹,人总归靠一口气没有倒下。

  二十日之后,他才总算到了京都,因为新帝登基城中处处都张灯结彩,满是喜庆的气息。只是这喜到底是新帝的喜,还是聂远录的喜,却不是百姓所能关心的了。

  姚恪混进了宫内巡夜的侍卫里,一切进展得太顺利,连傅宁辞和容炀置身事外,都能看出其中肯定有问题,姚恪不会不知道。

  但在辗转来道夏启禅位后的居所,远远看见里面的烛火时,他的脸上还是出现了这些天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笑意。

  这个笑意一直到推开门看见里面坐着的人的背影才消失,聂远录回过头,含笑对他道,“姚将军,许久未见,将军一切可还好?”

  “王上呢?”姚恪只冷冷地看着他。

  “王上自然在太后那里。”聂远录朝他走过来,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将军是在问先王?”

  姚恪脸色顷刻白了,一把拔出剑来,聂远录却也并不慌张,姚恪身后已有百来侍卫围了上来。

  姚恪并不理会,又问了一遍,“王上呢?”

  “将军还是先担心自己比较好。”聂远录抬手往下一压,道,“至于先王嘛,等将军到了下面,自然可以见到了。”

  姚恪就算有通天之能,最终也还是寡不敌众。聂远录并没有当场杀了他,定了七日后当街问斩,想来是知道他已经不足为患,要用他的血来震慑他人罢了。

  姚恪被关进了天牢里,傅宁辞本以为他大概会在此时便自行了结,姚恪却一反常态的安静,甚至连狱卒送来的饭菜也都照常吃了。

  “他没有夏启确定的消息,哪里会甘心,多挨一刻总是一刻。”容炀道。

  “他只怕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傅宁辞联想到检验报告上姚恪古怪的死状,还有与禄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由地打了十二分的精神仔细去看。

  一直到了问斩那日,禄存并没有出现,但当囚车转过几条街之后,姚恪忽然问一旁押送的官员道,“你们是谁?这是去哪里?”

  傅宁辞原本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往哪边,姚恪这么一问,也察觉出了不对的地方。问斩的地方在东市,聂远录一心想拿姚恪杀鸡儆猴,自然是围观的人越多越好,但这囚车却是越行越偏僻了。

  押送的人并不答话,一直进了一户隐藏在僻静巷子中的青瓦的宅院,才解了姚恪的枷锁,又退出去了。

  姚恪听见宅门落锁的声音,正在此时,厅门也开了,一个身着青衫的女子走了出来,“姚将军。”

  这女子此前在姚恪的记忆中从未出现,但姚恪显然是认识她的,皱眉打量道,”王后娘娘?“

  “聂远录的妹妹?”傅宁辞听姚恪这样称呼,低头翻了下资料,孝惠后单名一个岚字。“你觉不觉她看起来很熟悉?”

  容炀点头,“不就在你背后挂着吗。”

  “是她?”傅宁辞本来一直心情有些郁结,听他这样讲还是忍不住抬手打了他一下,“你就不能换个表述。”

  他说完将信将疑地转过头去看背后那幅人皮画,只是红光已经消失了,隔着雾气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