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珠儿 第114章

作者:老草吃嫩牛 标签: 强强 快穿 近代现代

如今他倒是不愿意跟重俊睡了,他只爱抱着顾昭睡,觉得顾昭就是世界上第一等的亲人。果然,这崽子跟他爹一般,都是个没良心的。

等呀,等啊,五月中旬那会子,今上圣旨终于还是到了。

就如顾昭说的那般,今上先是派人代替自己祭祀了顾家先人,接着对死去的一干祖先都有封赏,便是顾昭那位种地的祖爷爷也得了个二品将军的封号。然后,今上夸奖顾氏子孙实朝之砥柱,国之干城也。当然,新帝也说了自己的无奈,他是临危授命,虽与先帝都是天命所归,但,他坐这个位置也是出无奈。便如此,今上依旧非常信任顾氏,依旧将国家的大门交付于顾氏看守……

顾山等人,一边听着今上的圣旨,一边好奇的悄悄那边看,真真就如小弟弟所说的那般,他说动不了,真就动不了。他说有封赏,如今祖先四代都有封赏,这可是想都没想到的大封。

从修家庙,到住进顾昭的庄子,到先帝崩,到如今有了圣旨,从没见小弟弟多说过一个字,多议论过一个字,可只要是弟弟说了,那事儿就真真的按照他所说的流程那般走。

一时间,不由得,齐家上下对这个小七弟便都另眼相看起来。

顾昭跪着,心里嘟嘟囔囔的抱怨着,混蛋玩意,没良心,这么久没见,如今总算有消息了,他叫人只捎带了一个小条子过来,很直接问自己。

“阿昭,我无事,我安稳,你若有余钱,如宽泛,再借两个可否?”

“嚓!否啊!!!!!!!!”

蚌珠儿第一部完!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亲们一路跟随,如今蚌珠儿第一部完结!明日开始第二部,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相携这度过每一天的读书以及享受故事的时光!谢谢!鞠躬!

第七十二回 ...

古槐凝眉愁思雨,最销魂,归乡路,南雁死。少年轻装目如水,步步离愁,遥遥数载,何处是乡土……

此乃青玉案半支,说的是,少年离家遥遥十数万里,转眼八载,如今功成名就,归得故土,却找不到家门的事情。

去岁,新帝天恩,着各郡县设立丁民司,专办丁民事宜,允乌康迁丁暂且归乡,发放路费,慰银十贯,凡家有丁民者,免赋三层十年。一时间,乌康齐郡称颂不已。

一时间,那南下北上滞留在各地的苦命人,纷纷离开原地终于可以归乡了。

光阴迅速,不觉已是离乡数载,出来时还是懵懂少年,如今却也算得是功成名就,只可惜,乡音还会,家门却是找不到了。你道说的是谁?说的确是顾昭收的那个小书童,付季,付小郎。

却说付季,自从跟了顾昭,成了顾昭随身的亲随,后新帝登基,顾昭封了郡公,一时间顾府满门称贵。顾昭与顾茂丙先后各自在上京立户开府不提。

只说付季原跟着定九先生学文,后又跟着顾昭学一些杂学。去年他考了一个秀才出身,本应一步一台阶的往上走。可惜,他家七爷也不知道在哪里得了消息,便硬是走了中书推官察举的路子,如今他在吏部年少得志,得了一个正六品的主事实缺,万不可小看这个六品,吏部就如后世组织部的职能,专管干部分配。

顾昭门客不多,因此手上的几个便格外珍惜,他向来看重付季,一是他对付季有恩,二来他算付季的杂学老师,便又多了一层师徒之谊,他先是给顾昭补了实缺,接着又在上京的东外城给他置办了一些产业。原本还想给他成个家,做个媒。却不想付季却拒绝了,只说自己年幼时家里便给他订了一门亲。

付季年少得志,新官上任,原该好好的为自己的仕途奋斗一下。可惜,他家七爷却又不知道想到哪里,那日清早便早早的将付季叫到府里,给了他半年假期,命他归乡。虽名为归乡,实则却另有安排,此乃私密隐事,且听以后再叙。

却说付季,得了吩咐,转天便在衙门告了假,回家整理。这几年跟在郡公爷身边,他也多少存了几百贯。只是前些日子刚有了新院子,都收拾家用了。他原本想去部里再借支一些,却不想,一到家,七爷却早已为他安排妥当。光现钱就给了他千贯,另外还给了他一户家生奴侍奉他吃住出行。

付季得了赏赐,心里又是一番感恩不提。却只说他这一路归乡,走了整整三月,一路车马劳顿,对比从前被人一根绳子拴着拽离故土,如今有马有车,上京有屋,身边有奴,每每想起不得不感叹一番命运。

离乡数载,自是归心似箭,可惜,付季才一入乌康郡,却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了?

如今可与后世不同,出得家门一路有路牌地图标示,注明方向地址。那些丁民两眼一抹黑的被人在手腕上拴着带子,齐齐扎了在一根大粗绳子上。被官家鞭打脚踢的赶撵着,一路忍饥挨饿,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两眼一抹黑,一走就是一年的路,也许很多人走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死在那块地方。

如今庶人无有路牌,没有功名,一生都不允许离开故土。

百姓质朴,笨拙,往往离开家出得百里便会找不到方向,更不用说,付季十五岁离家,颠簸五年,遇到顾昭又跟了三年,这一算他是离乡背井整八载,早年他自家中迁出来的时候倒是有身份路引,可底档却早就流失了。他手中那路引也写的模模糊糊,只说是乌康郡泽州槐树村人。

付季一打听,却是泽州遍地都是槐树村,这一下将机灵通透的付小郎难过的不由悲泣。他这次出来,身上被安排了任务,因此不便与地方官员来往。如此,实在毫无办法,他便暂且住在泽州县城寻了一个客店住下慢慢寻访。

这日晌午饭罢,付季便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带着自己的家仆满堂寻了一处街边的茶摊坐下,也好细细打听。

“呦,小郎今日来得迟了些,俺以为您不来了。”茶摊老板周老丈一见付季便笑了起来。

付季也冲他笑笑道:“今日又要叨扰老丈了。”

满堂不等付季吩咐,自从怀中取出一块布巾将周老丈靠在路边的桌椅擦了一遍才情付季坐下。

“瞧您说的,您照顾俺生意,俺乐着哩。”老丈喜滋滋的,先是取了一个粗瓷黑碗与季倒了槐花茶,又拿黄铜的盘子给付季凑了几样本地的点心呈上来。

付季哪有胃口吃东西,他一坐下,便开始支着耳朵听南来北往的乡音,力求寻一个老乡,也好寻到家门。

此刻,天气作美,风轻舒朗,几只母鸡咯咯哒哒的在付季脚下啄食,一只瘦驴被主人强拉着青石板洁面上一边甩驴粪蛋,一边走。

“锅灰……锅灰儿!”茶棚边上挎着篮子,卖锅灰馍馍的小童来回吆喝,一时间,街边热闹喧闹之声不绝于耳。

付季坐的这茶棚周围是本县的集市,正是热闹所在。一来这里正对着县里的城隍庙,自古有庙便有集市。二来有庙则有衙。泽州县衙正依着城隍庙修建而成。因此,有衙也有门市,自然,这厢就汇集了不少人气。

说来也巧,这几月,外地被接回来的迁丁民都陆陆续续的归乡,团团的聚在县衙门口等着领慰银,因此这边满大街走的,坐的,躺着的都是衣衫篓缕的落寞归乡之人。

来来去去的乡老,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满耳朵都是各乡各地的土话,有些付季能听懂,有些却半句都不明白,满大街的人口,却无一人说付季熟悉的乡音,哎,说起来,找不到家的,何尝只有他一个。

付季心里愁苦,不由眉尖紧蹙,又露了悲容。

“小郎,今日还未打听到?”周老丈洗了一会子茶碗,收拾停当,见付季愁眉不展,便过来与付季闲话。

付季苦笑,请老丈坐下后,又微微的摇头道:“也测听了一些人,都知道槐树村,可惜却都不是。”

周老丈无奈的叹息了一下,他在这里摆了二十多年茶摊。付季此种遭遇,他在此见了何止只有一次。老丈心里也有怨气,便不由得埋怨起来:“小郎是个读书人,有些话,老汉本不该说,可是,却咽不下。小郎,您说,天下大了去了,为何偏偏不是别的郡,却只是咱乌康往外迁丁。难不成咱乌康动了祖土,坏了天老爷的好事,招了报应不成?”

付季取了茶碗端起来喝了一口,叹息了一下道:“老丈不知,自古祸福相依。从乌康迁民,却是有原因的。一时……也不能详说,这么说吧。前朝那会儿兵乱,天下间到处都是兵祸。咱乌康这边,却到处都是深山老林,自古乌康出绿林土匪便是这么来的。”

周老丈不懂,便又问:“兵祸跟咱乌康作何关系?老汉不懂。”

付季笑笑,只能耐着性子继续解释:“咱这里都是深山老林,大队的人马进不来,只要有兵祸就拖家带口往林子一钻,就谁也找不到了,因此兵祸并未殃及乌康,人丁兴旺之一也。”

“是这个理儿,是这个理,老汉家里也躲过,那山里如今还有老窑放着一些柴薪呢。”周老丈连连点头。

付季又道:“还是前朝那会子,兵祸完了,又是瘟疫,这天下间却又死了不少人,那甘州,常州,青州,埝州,禹州便是这般绝的户的。如此,各地便有了民乱,咱大梁圣祖那会子平洲起兵,也是为这个。此事说来也巧,咱乌康人喜酸,平日谁初一十五,家家熏醋,也不知如何了,这熏醋却跟瘟疫有了对抗,对了方子,因此乌康一郡从未有过瘟疫灾祸,因此人丁兴旺之二也。”

周老丈大惊,原来家家吃醋竟有这般好处,只听得他不知怎么,心里是又酸又傲的不成。

付季用指头取了茶水在桌上写了个三字儿,笑笑道:“这三么,便是人的脾性问题,咱乌康有个老规矩叫兔子不吃窝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