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第48章

作者:水墨黛 标签: 基建 爽文 古典名著 系统 BL同人

  趁着名气大增, 荀澜在豫州发布了招弟子继承医术的公告。不过凡是来应征弟子的, 都要先在颍川各地新开的医馆中历练两年,医术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才有资格来阳翟得到他的教导。

  这也是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小技巧, 不努力的管培生, 是回不到总部得到提拔的。而且, 这个法子能够淘汰掉急功近利之徒。毕竟两年, 对平均寿命比现代短一半的汉朝人而言, 是很长的时间了。

  但这个法子对真正热爱学医, 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者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一则两年后就能学习到鬼神般的医术,二则这两年内免除了四处奔波看病的劳累之苦,有了遮蔽风雨的医馆让他们安心坐堂。

  只是,有得必有失,这样就不能被大户人家用重金请去了,只在医馆吃住,拿固定的工钱。

  荀澜正是用这个法子来先行筛选一番。毕竟,无私地将医术分享出去的条件并不成熟。他现在更倾向于在阳翟施药,在颍川各地推行医馆义诊。看病诊断是免费的,抓药收费。等吸引了更多的郎中大夫,再在豫州整个推行开来,真正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至于这其中产生的庞大费用,则由上门求药的富人来买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你情我愿的劫富济贫新模式。

  水云居布置地很雅致,沏茶读书很有氛围。这处的院子也很大,楼阁亭台临水,正适合观四季、赏佳景。所以荀澜将誊写的古籍都摆放在了这里。他来的时候,正见一群人靠在栏杆上讨论《秦令杂抄》。

  “听说始皇南巡经湘山,因大风所阻不能前行,于是遣将卒将湘山所有树木连根拔起,毁其树掘其壤,使百姓在天下大饥的时候都没法去山中觅食。可这秦令记载却完全不是这回事儿啊。”

  “是啊,秦令则记载帝二十九年癸未,始皇南巡见湘山树木森森,望之怡然,故而告诉人们不要砍伐湘山的树木。”

  “史书未必公允,”荀彧笑道:“不管史官怎么标榜自己心冷如铁,他既然生而为人,一定有自己的好恶和立场。”

  荀彧依旧是着一身青衫,脸上带着儒雅的笑容。

  荀澜心下道:来得正好,若是早先时候,他手下无人,还真不敢收这位王佐之才。否则旗下的人才都是荀彧推荐的,日后弊端必然显露。

  曹操虽然发布过大量的求贤令,表示不看重门第出身,也培养了一系列有才干的官吏。然而历史上,曹魏集团的决策层还是被颍川的大族给垄断了。曹操一死,他的后代压不住世家。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司马懿窃取了皇权也和这些大族沆瀣一气有很大的关系。

  他听着园子里的声音,静静地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期间一人从偏屋低头匆匆而出,走出门口的时候正好和他打了个照面。

  中年男子面容清瘦不失精气,一双下垂的三角眼看着很凶。

  荀澜微微颔首,礼貌地笑了一下。对方板着一张脸,只冷漠地点点头,径直抱着手里的纸笔走了。

  荀澜暗暗感慨了一句:“果然是世家子弟,买得起颍川纸啊。”他造出来的纸有好几种,最好的白纸加了品牌保护,在每张纸上都加了水印,成为了名驰天下的“颍川纸”,价格也卖得十分高昂。

  而贾诩,心下思忖着:“这是谁家的小公子?十分有姿仪。”根本不知道自己和荀澜擦肩而过。

  他远远看到了荀彧,担心被认出来,所以才赶紧离开了。回到住处,就见下属递上来京中的信件。

  原来董卓自认为和荀澜交易稳固,无需贾诩在此盯着,让他回以为洛阳为中心的司隶州驻守,防备冀州、兖州、青州等地诸侯。贾诩只得收拾行装,带着没有见到荀澜的遗憾,回司隶州去了。

  这厢,荀澜极有耐心地坐着门口思索自己的医馆布局,也不知道华佗和张仲景此刻在哪里,会不会被颍川医馆开出的条件吸引到。直到荀彧出来,才上前行礼:“文若,许久不见。”

  荀彧见荀澜肩膀上有粉色的落花,便知他等候已久,连忙还礼道:“劳安之久等了,怎么不进去呢?”

  “看你们讨论地兴起,倒也不好打扰。”荀澜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己的喉咙:“我现在一开口,人人都要和我谈修仙,时间长了,着实吃不消啊。”

  荀彧也笑了起来:“唉,早知道在洛阳的时候就多多请教安之了,机会真是稍纵即逝啊!”

  “就不要打趣我了,”荀澜微微一笑:“我已经备好了酒菜,请文若赏光呐。”

  于是,引着荀彧往太守府的楼阁走去。

  两人许久不见,本应有许多话要说,一时间,荀彧竟不知道如何说起。荀澜也不着急,命人煮酒,两人喝了几杯,荀彧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从董卓欲行废立开始,将京中发生的大事一一道来。

  荀澜也有情报,但和荀彧的角度毕竟不同,两人交流了一番,分离时日的陌生感消除了大半。

  “自从辞官,家中多有书信烦忧,我就先回到了颍阴老家。”荀彧道:“前些日子,我去临颍拜访兄长,来得迟了,还请安之不要责怪。”

  荀澜不甚在意地摇摇头:“家中事情要紧,荀县令最近可好?”

  “依旧是老样子,县里杂乱的事情多,他还是喜欢亲力亲为。”不过,三哥现在愈发坚信荀凡没有死,只是被蓬莱的神仙救了,所以改头换貌。

  荀彧也不忍心戳穿事实,就让三哥留一个美好的念想吧。反正三哥觉得只要儿子活在世上就可以了,他也不会来打扰荀澜的生活。

  “对了,公达怎么没有和你在一起?”

  “他还留在洛阳。”

  荀澜疑惑道:“我听说他已经辞官了。”

  荀彧苦笑了一下。

  荀澜心下有了猜测:“可是与之前的一场刺杀有关?”

  荀彧心下一惊:“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安之啊。”不过这事情也没有必要隐瞒荀澜,他已经听说荀澜和曹操筹划了刺杀一事。彼此志同道合,没什么顾虑。

  荀澜微微一笑:“既然公达辞官了这么久还没有离京,必是被一些事情牵绊住了。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两者结合起来,随口一猜罢了。”

  荀彧也不再隐瞒,说起了荀攸的苦心:“是,曹操刺杀董卓后,荀攸以家母生病为由,催促着我先行回到家乡。”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荀澜自然猜到了:“送走了文若,公达便无惧生死。他自己和郑泰、何顒等人密谋刺杀董卓。”

  荀彧虽然不想自家侄子犯险,但认同荀攸的思路:“是,董卓虽然手握重兵却是鲁莽匹夫,一但他身死,京中的危机便迎刃而解。”

  “董卓暴虐堪比桀纣,天下人都怨恨,公达和我也是想到一块去了。听说何顒、郑泰试图逃跑,已经被董卓下狱。这时候公达没有被抓,不轻易离京是对的,否则必定会被董卓的人守株待兔。”

  所以荀攸在京城表现地跟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荀攸名气也很盛,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董卓不敢轻易动手。荀彧长叹一句:“只是可惜,派出去刺杀的人都被吕布杀了。”

  荀澜抿了抿唇:吕布是三国第一梯队的战斗力,最擅长的就是以一敌百,打前锋的时候天下几乎无人能敌。想到这个,真是让人心动……

  不不不,他可不想当吕布的第三个爹。荀澜摇摇头,努力将这个可怕的念头给甩出去,专心和荀彧吃酒。

  他自然是想将荀彧留下的:“实不相瞒,如今我命人将董卓的三千部下在阳乾关打得落花流水,董贼如今十分忌惮我。”

  “我在路上,也听到了阳乾关大捷的消息。听说董卓劫掠洛阳还不够,竟然将主意打到了颍川头上,要将颍川所有的十六岁以上的少女运到洛阳去。”

  荀彧摇摇头:“真是荒谬啊!”

  荀澜挑了挑眉:哦,连荀彧都相信了?

  劫掠十六岁少女,这其实是荀澜放出来的谣言,不过相当符合董卓一贯以来的形象。在消息闭塞的古代,这只要往城墙上一贴,很快就传遍了。消息的真伪,反而没有人去验证了。还能去京城指着西凉军的鼻子质问不成?那岂不是找死?更何况,董卓素行不良,已经在洛阳及周边已糟蹋了无数的良家妇女,令天下人痛恨无比。

  “不过恭喜安之,这番大败,他暂时不敢找颍川的麻烦了。”

  “是,董卓这人色厉内荏。他为了安抚袁绍,已经给了袁绍渤海太守的职位。”

  “莫非,董卓也向你示好?”

  “没错,他已经上奏天子,封我为豫州牧。”

  荀澜说完后,就观察着荀彧的神色,眼睛一眨不眨。

  荀彧沉思了片刻,并不认为荀澜会为一时的权势迷了眼:“我猜安之另有打算,彧不才,愿意履行昔日赌约。”

  “知我者,文若也。”荀澜忍不住笑了起来,上前紧紧握住了荀彧的手:“我欲效仿勾践,低调行事,趁机以美人迷惑董卓。待其不意,与诸位诸侯联合杀之。”

  豫州各地亟待管理,有荀彧这个治理人才在,其实大大减轻了荀澜的压力。豫州东部的沛国国相仗着鞭长莫及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又在当地横征暴敛。他欲上表朝廷,举荐荀彧为沛国国相。

  在这之前,荀彧就在阳翟住下了。荀家在阳翟也有自己的大宅子,所以不住在太守府。

  豫州境内需要文臣武将的地方太多了,荀澜绞尽脑汁,对照着自己列出来的一系列名单,派人去寻。

  其中,一人应当很好找。

  那就是——“常山赵子龙。”看过演义的人,对赵云印象都很深刻,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蜀汉大将。而且,当时很多大将都喜欢以地名加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自报家门,这大大减少了寻找的难度。

  “不过,赵云非常人,普通的条件怕是无法打动他。”在侍卫临走前,荀澜再三叮嘱:“一定要以诚相待。”

  “主公,若是他还是不肯呢?”这个年代的人都安土重迁,更喜欢在当地官员手底下效力。

  荀澜理解古人对跳槽的谨慎态度,毕竟山高路远,谁知道当下说的天花乱坠,千里迢迢赶过去后是什么情况。

  荀澜笑道:“我这还有一封信,如果他实在不从,再递给他,赵云看完一定会来。”说完,将一封用蜡封好的信递给侍卫,再三叮嘱不要丢了。

第56章

  冀州的常山郡也曾为黄巾贼所苦。因为没有朝廷援军, 当地的豪强以赵家为首,将家中的猪羊、粮食、武器全部拿出来招募乡勇,拉拢起来了一支千人的队伍以求自保。在和官兵们一起打跑黄巾贼后, 这支队伍的何去何从也成了问题。

  在经过和黄巾贼打仗的巨大消耗后, 当地存粮几乎耗空,收获的新粮明显不够所有人用。只有带着这支队伍去投奔明主,才能保障所有的人更好地活下去。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 常山郡没有好去处,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广阔的天地。

  这支队伍的首领是个英俊的少年,总是骑着白马,穿着一身银色盔甲,正是常山郡真定县赵家家主的儿子赵云, 队伍里人多是和他一般大的十六七岁少年郎,都还没到服兵役的年纪。在战争的逼迫下,不得不和父辈们一起拿起了武器,守卫自己的家乡。

  对于选谁去投奔, 赵云和父亲产生了分歧。

  他们齐齐略过了在常山郡被黄巾贼余孽围城时,完全不施救的冀州牧韩馥。因为救援的事情, 常山郡已经和冀州牧撕破了脸皮。前些日子他们郡守请求支援粮食的信函也通通被韩馥驳回。

  赵父主张投奔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勇猛, 连乌桓人都害怕他。为父听说他有一支名字叫做白马义从的军队,里面皆是身骑白马、骁勇善战之士。你若是投奔他, 凭借你的本事,必定可以成为白马义从的一员,以后跟着他不愁建功立业啊。”

  赵云却有自己考量:“如今天下扰乱, 大局未定。父亲, 我想投奔的是仁义贤德之人, 不想因为一个人强大就去投奔。”更不想自己手下的这一千兄弟沦为别人争权夺利的利刃。

  他听说公孙瓒为了获得幽州的权势, 暗地里做了不少肮脏事,甚至杀了一些亲近幽州牧,想要和汉人联姻的乌桓人。他不顾当地百姓的死活,刻意挑起汉人和乌桓的战争,就是为了不让名义上的幽州牧刘虞立功,免得削弱了自己的权势。

  赵云并不想去投奔这样为了私欲草菅人命的人。

  “听说渤海太守袁绍在招募人,不如去投奔渤海?”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后代,广有名声,若是得到他的举荐,以后做官必会通达。而且听说袁绍在做县令的时候,就十分能干。

  “父亲,我已经让人递信给渤海太守,但目前还没有信儿传回来,贸然前去怕是不好,不如再等等回复。”赵云还是心存疑虑,因着手下的精兵足有一千人,考量的事情才要更多。对方只是一方太守,渤海听说也遭受了黄巾贼的打击,可能也无法额外负担这么多人。

  “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赵父长叹一声:“能够给你们的粮食不多了。”

  若是再不动身,行至一半就当饿肚子了。

  赵父劝说:“道听途说不如亲眼见证,说不定公孙瓒本人并不像流言所说。不行的话,等过了这两年,你们没有闯出名堂来,就再回来种地。”

  赵云知道自黄巾军走后,自家的粮仓也接近底了,而袁绍那边迟迟没有回复。

  并非袁绍不欢迎这一千兵,而是他沉浸在得到刘辩的惊喜中,日日与手下如何更好地号召天下群雄,驱除董卓,拥立刘辩复位,无心他事。

  而寒玦也代表荀澜也和袁绍做了一笔交易,袁绍可以对外声称他救了少帝刘辩,赢得好名声。作为交换,汝南袁氏要用汝南郡的人力、物力来交换。

  汝南袁氏虽然在朝中做官者甚多,但祖籍在汝南郡。在朝中得到了银钱,便在家乡大量置产。

  在汝南袁氏的后代中,和袁绍平辈的有嫡长子袁基,还有同父异母的嫡子袁术。汝南郡的基业即使抓在手中,日后多半也要受到他们的掣肘。是以袁绍痛痛快快地应允了,他是不想回汝南郡去了。既然天子都已经在自己手中了,那么号召天下群雄杀回洛阳指日可待,到时候有从龙之功的他什么得不到?

  因此得到这份大礼的袁绍欣喜若狂,一边派人严密地将刘辩保护起来,一边紧密锣鼓地给各地诸侯写信。所以这些天,外来的客人一个都不接见,赵云派出去的人只能在渤海郡干等。

  无奈之下,赵云只得暂时决定去投奔公孙瓒。临行前,赵云和众位兄弟们商议:“我们只向往仁爱之地,若是他不仁,咱们再换明主。”

  众人一起在常山郡长大,品行皆知根知底,又经过这么久的征战,大家已经习惯了听从赵云的指挥。

  “子龙骁勇善战,又有谋略胆识,我脑子不好使,是懒得想的,就跟着你了。”

  “对啊,论处事稳重,考虑周密谁能及你,我们又没读过几天书,你说啥咱跟着去就是。”

  “对,说走就走。大不了咱们先填饱一年的肚子,以后遇到明主再拍拍屁股走人。”

  赵云性情温和又宽厚待人,和他的父亲一样,在当地的名声极好。少年人都表示愿意跟着他走,不留在家里平白消耗粮食了。

  他们还没到忧虑背井离乡之苦的年纪,说走就走。反正去投奔主公,又不是去打仗。其实就算去了被安排打仗也认了,总比在家里拖累家人,一起饿死要好。

  准备启程的前夜,却有一人自称豫州牧使者,要求见赵云。

  赵云打开了使者带来的信,竟然是豫州牧荀澜招募自己去豫州清除黄巾贼,还许以重诺。赵云疑惑地挑了挑眉,豫州和冀州常山两地相隔这么远,他是怎么知道自己之名的?

  听说中原出了个活神仙,在颍川郡做太守,名字就叫做荀澜,难道是同一个人?赵云不由问道:“荀使君莫非就是前些日子任颍川太守的神仙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