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第167章

作者:无字惊鸿 标签: 穿越重生 历史衍生 爽文 朝堂之上 BL同人

  或者说七国都是这样,随随便便收礼,收了就开始帮忙干活。什么忠君根本不存在的,你敢贿赂我,我就敢给你行方便。

  秦国到了秦王政这一朝也只是稍微改善了一些,毕竟上辈子荆轲刺秦之前可是给蒙嘉送过礼的,借此躲过搜查成功把匕首带入了宫中。

  扶苏重生回来之后下狠手整顿过这方面的事情,如今的大秦倒是没人再敢公然行贿和受贿了。哪怕私底下难免还有一点搞小动作的人,也是小打小闹,不可能完全禁止。

  秦王政看着这些燕国臣子的名单,只觉得头疼。

  什么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群人就是。才华没多少,然而如今识字进学的人太少,哪怕他们没什么大用也不好就此弃置。

  偏偏他们之前都是燕国朝堂中官职比较高的臣子,又不能打发去做什么小吏。即便在秦王政看来,他们的能力也就做做乡老了。

  燕喜可真是个来者不拒的奇葩。

  燕国倒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但那些人大多更忠心一些,不如见风使舵的人识时务。

  都见风使舵了,还能继续留在燕国这个没什么前途的地方混着,而不是提前想办法跳槽去别国。可想而知这群墙头草也没什么能耐,之前怕是找不到下家。

  扶苏犀利评价:

  “燕国也就国土有用一点。”

  毕竟是后来的幽州,也是燕云十六州中的东半边。作为天然的北方屏障,对抗击匈奴十分重要。

  秦王政把名单放到一边:

  “罢了,回头丢去哪边做个县令还是勉强够格的。”

  他预备置县近千,县令还是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当为好。只要挑选的位置得当,上有郡守、下有三老、身边还有县制的吏员盯着,这群人也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若是谁干得不好,正好给了秦王政借口降职,降到下面的乡中去当乡级的官吏。而且是他们自己本事不行,怪不到别人不给机会。

  燕国被灭之后,代地的假赵王也乖乖跟着大军一起回咸阳了。

  看在他这几年表现不错的份上,秦王政也没有苛待他,赏赐了不少金银财帛。比起其他日子过得苦哈哈的赵国宗室,他算是占了大便宜。

  其他宗室有些安分的被送去了长安城当庶民,不安分的如今还关着呢。

  当庶民的那些人安家费没多少,还是学着韩人举报了私底下来找他们一起反秦的家伙,这才把日子过了下去。

  假赵王不仅享受了几年赵王待遇,还拿到了大量辛苦费。唯一的麻烦就是无论在长安还是咸阳居住,都容易遇见其他赵人,很尴尬的。

  但是像他这种当过赵王的人,秦国又不可能允许他去其他地方待着,如今大秦管控最严格的就是这两座城了。

  最后假赵王选择在咸阳一处偏僻些的宅院定居,平日里深居浅出,避免碰见赵侯。

  代地的赵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赵国彻底宣布灭国。老将李牧也终于可以离开陇西回到他的故土,在那里继续抗击匈奴了。

  之前在陇西打匈奴的机会不是特别多。

  经常是匈奴看大秦和诸戎来往交易,十分眼红。于是抢不了秦国就试图在西域抢诸戎,但诸戎的货物是送给大秦的。

  匈奴这属于提前截胡秦国的东西,秦国怎么能忍?因此只要有部落跑来陇西告状,太守就会派兵去清剿一波匈奴人。

  这个时候,就轮到李牧出去打仗了。

  寻常这活是派给狄道侯李瑶的,但堂兄弟想去,李瑶也懒得和他争,他也怕李牧整日里闲着会闲出问题来。

  匈奴来犯的频率不是特别高,毕竟每次都捞不到好处。偶尔跑得快秦军没追上才能带着好东西远遁,大部分时候都会被追回。

  匈奴被打疼了只好暂时退避,过段时间日子难过了再铤而走险来抢一波。

  只是有一点叫匈奴人十分郁闷。

  秦国不知道在和西戎来往贸易什么东西,很多时候他们抢到的货品也不是粮食之类的必需品。像一些稀奇古怪的种子作物,匈奴抢走了根本没用。

  就算他们转头拿回去重新想找个戎人部落卖了,人家也不收。因为别人哪知道这个作物秦国有没有、需不需要,送上作物的部落人家是自己在野外找的,根本不用花钱。

  匈奴尝试过发现卖不出去之后就更疑惑了,秦人打过来他们反抗也不是很激烈。有的时候干脆把东西丢下自己逃跑,免得出现没必要的伤亡。

  但是偶尔匈奴会抢到点好东西,比如稀奇的器物。这种是能卖上价的,诸戎愿意花钱买回去再倒卖给大秦。

  反正匈奴又不知道原价多少,他们收购的时候可以压价啊。

  和匈奴人比起来,还不是很会做生意的诸戎已经算非常会经商了。好歹和大秦通商好几年,哪里像匈奴还在过朝不保夕的游牧生活。

  为了做生意,诸戎中好些人都开始自发研究商业术语和商业套路了。这导致他们每回看匈奴人的时候,都觉得充满了优越感。

  然后就因为态度傲慢惹怒了匈奴,被匈奴部落打了一顿。

  没关系,他们都习惯了。

  匈奴平时也喜欢欺负诸戎回回血,尤其是在去中原抢劫,结果哪家都没捞到好处的时候。

  一般盘踞在诸戎附近的匈奴部落都不是很强,强的都去西边打燕国了。他们打不赢燕国抢不到燕国的好东西,只能来欺负一下诸戎的样子。

  诸戎做倒卖生意的时候没有特意瞒着旁人,关键是也瞒不住。次数多了匈奴部落也发现了,可他们没办法。

  匈奴倒是想直接拿着抢来的商品去高价卖给大秦,不给二道贩子赚钱呢。

  还真有部落这么干过。

  李牧一听消息:好哇,你抢了秦国的货物还敢主动送上门来?给我打!

  嗯,就很迷。

  总之秦国是不可能和匈奴做生意的,除非匈奴自己靠正规渠道能弄到商品。但话又说回来,匈奴占领的土地上实在没什么有价值的商品。

  如今李牧被调去代郡做了太守,陇西这里就只剩李瑶和李崇父子了。

  李崇年纪已经很大了,能活到这个高寿实在不容易,其实根本上不了战场。

  他儿子李瑶之所以留在狄道而没有去其他地方任职太守,一是因为狄道位置要紧需要他镇守,二也是他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去世,到时候就得他来接手陇西。

  秦王政要是早知道李崇这么能活,早十年就给李瑶派去隔壁北地郡当郡守了,还能腾出一个人手来。

  等陇西这边太守位置空下来,再把他调回来也不迟。或者直接派他儿子李信过去,也是可以的。

  好在李瑶父子分不开,李牧父子可以。

  李牧回了代郡之后,他儿子就被派去了隔壁新设的上谷郡。

  北边这一片有一溜的边防重郡,个个都不可轻忽。

  老将军人品过硬,秦国这才敢让他们父子联手镇守相邻两郡。否则作为赵国降将,至少要分隔得远一些才保险。

  秦王政和扶苏对着舆图商量接下来的驻防安排。

  秦王道:

  “攻齐不用太多将军出面,其余人皆可派去北边抵御匈奴。”

  原本还要留人攻打百越和镇守楚地的,但如今楚人已经掀不起风浪了。

  而百越那边,他瞧着儿子的通商手段很有效果。百越只怕不需要用太多兵力去打,能够和平收复。

  所以士兵和将领都能直接转战北境,和匈奴人死磕。

  扶苏指了指原赵国北部边境的四个郡:

  “原先假赵国还在时,父亲没有完全将四郡划分出去,统称为代地由李将军管辖。现在郡县划分完毕,唯有最东的代郡归李牧老将军统领,那西边三郡还得再派人过去担任太守。”

  秦王政点头:

  “九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你以为可派谁过去戍边?”

  要决定这三郡的归属,就得先定好秦国北境的三郡。而秦北三郡从西自东分别是陇西郡、北地郡和上郡。

  陇西目前是李信的祖父李崇和父亲李瑶合力管辖,隔壁的北地郡和上郡则是收复河南地(河套南部)的重要位置。

  这两个郡加上赵地最西的九原郡一起,对河套南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目前河套南还没有被大秦收复,依然在匈奴手中。

  不过从三郡发兵合围的话,拿下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扶苏看着那个凹进去的缺口不太顺眼,秦王政也一样。

  父子俩对视一眼。

  扶苏说道:

  “上郡自然该由蒙恬镇守。”

  收复河套南是蒙恬的功绩,扶苏对他很有信心。

  秦王政颔首:

  “北地郡回头叫李信去管辖吧。”

  暂时让李信配合蒙恬行事,要是情况不利,李信作为亲儿子亲孙子,能更顺利地快速从隔壁陇西借兵借粮,以及借道。

  李信用兵出奇,且擅长千里奔袭。说不准这小子会从陇西借道入诸戎的地区,再从西边折返抄了河套南部匈奴的退路。

  虽是兵行险着,但诸戎为了做生意肯定不敢背地里和匈奴夹击李信的部队。更何况南边就是李信他爹李瑶带兵虎视眈眈,人家自然会给亲儿子断后。

  秦王政思忖后下决定:

  “蒙恬还要去齐国历练一番,暂且不着急。先将李信调去北地郡,督建长城的修缮之事。”

  既然需要九原郡配合北地郡和上郡行动,那么九原郡的太守人选就得好好挑了。

  目前的将领中能和蒙恬打配合的人并不算少,而收复河套这么大的功劳,大家自然都想捞到手中。

  考虑到老一辈的将领再过些年也该到退下来的年纪,而年轻一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历练。如果不抓紧机会的话,只怕后面要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即便是天生将才,也需要充足的实践经验,否则大战时容易出状况。

  扶苏想了想:

  “杨端和稳重,他的长女也是一样的性子。李信太跳脱了,不如派他们父女去九原郡支援蒙恬。”

  对蒙恬好一点吧,不能派去的全是难搞的同僚和下属。虽然蒙恬自己足够沉稳,但李信这小子毕竟是王翦老将军都觉得头疼的那种人。

  秦王政唇角微扬:

  “李信年纪也不小了,还是这么闹腾。”

  嘴上说的是李信,眼睛看的却是自家太子。

  太子还嫌弃别人不够稳重呢。

  扶苏假装没有听出其中深意:

  “杨明舒年纪还小,不能独当一面。太守由其父担任,她便可放心地在前线抵御敌人。”

  有亲爹在后方坐镇,为她统筹全局,杨明舒就能随便浪了。哪怕战事不利吃了败仗,杨端和也能随时出兵支援。

  父女俩先过去打打匈奴练个手,等收复河套南部的时候,应该就有充足的配合经验了。

  正式开战后,表面上是蒙恬和杨明舒协同作战,其实后方还有个沉稳老辣的杨端和随时准备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