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第22章
作者:无字惊鸿
茶早在神农时代就被华夏人充作药用,后来西周、东周都有对茶树培育的研究。直至战国末年,至少在他们秦地,吃茶已经成为了贵族间的常见现象。
别以为只有游牧部落缺少茶叶补充维生素,其实秦人也缺。秦国先祖刚开始也是在关中以西的地区发展的,后来虽然得了关中作为封地,但那时的关中还不是沃野。
秦非子以养马受周天子赏识,定居地又在如今戎狄肆虐的区域,可见秦国先祖走的是游牧的路子。
加之秦国常与戎狄交往,风俗受其影响严重。底下百姓还能挖挖野菜补充维生素,贵族可不吃野菜,桌上以肉食为主,可不就要靠吃茶来补充嘛。
秦人自己尝过吃肉太多的苦,又见识过了茶叶的妙用。扶苏一说用茶来换牛,立刻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只是茶叶价贵,如此交易,成本太高,恐怕换不到多少耕牛。”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扶苏面不改色:
“大秦有巴蜀商人往来齐楚两地,发现百越那里茶树众多。若能在当地制作茶砖,再运来关中,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不着急把茶树移植过来,移植了也不一定便于成活。
而且以后天下都是大秦的,何必多此一举,将不适合的植物愣往关中种?他们的人口种庄稼还不够呢。
扶苏对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扩大种植面积必须要等天下一统后人口增长。茶叶这种金贵的紧俏货容易挤占良田,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哪怕要找地方种茶树,也该是用六国之地。如此六国耕地减少,也能利于大秦征伐。
只是就目前来看,移植茶树不如原地制砖,省事不说还便于运输。
正好东南方向的百越相当于无主之地,只有百越部落待在那边。倘若秦人担忧百越之地的瘴气,也可用百越部落急需的物品同他们贸易交换,让原住民去制作茶砖。
扶苏倾向于后者。
琐事都外包出去,他们大秦只要稍微多出一点成本就好了。如今人手紧缺,没有什么比人力更值钱。
这件事在大秦朝堂上吵了几天。
有一部分人认为太麻烦了,直接让诸戎献牛就行,何必给他们好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理智的,知道这种不给钱的做法长久不了。
所以后头两天争吵的内容主要是拿什么和百越换茶砖。
百越与外界联系不多,不知道茶砖的价值,大秦这边出价也就不用那么高。但是百越人也不是傻子,总得拿他们急需的东西,他们才会乐意交换。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一位来自齐地的人才提出的,那人投奔大秦之前,家就住在临近百越的地区,知道不少事情。
他站出来侃侃而谈:
“百越部落缺医少药,他们那边的医术十分落后。哪怕当地草药资源极其丰富,百越人也是空有宝山而不自知,生病后依旧靠巫医做法祈求病愈。”
百越都说是部落了,可见相对七国来说有多落后。他们在密林中日子不好过,少有耕地,文化习俗也更贴近夏商时期。
倒不是说他们一点正经医术都不懂,先秦巫医不分家,大巫们还是懂点医术的。有一些病能找到合适的草药医治,不是纯靠玄学。
可还是那句话,百越和中原断交已久。只有很少的部落与外界有往来,且往来也不算多。
在这种前提下,七国医术快速发展,百越却只能自己闭门造车。学不到外头的新东西,很多病他们是真的治不了。
齐人继续分析:
“我们可以将药材提前调配好,制作成药丸,拿去百越交易。如此一来,百越人便猜不透我们用了什么药物、药草比例又是如何。”
朝中很快就有聪明人举一反三。
这个说:
“大部分病症的药方都是差不多的,医者会根据具体病情酌情增减。但不做这个增减的话,吃下去也能治病,只是好得会慢一些。”
那个补充:
“制作药丸虽也需要人手,却是老弱妇孺皆能参与。还不能种田做工的孩子可以帮忙分拣药材,干不动活的老者比孩子更加细心,制作药丸的事情交给他们问题不大。”
最后众人达成共识:
“此举大善!”
虽然不至于各家各户都能参与到药丸制作,毕竟百越对药物需求没到那么海量的程度。但至少可以给一部分家庭提供额外的收入,让黎庶的日子好过一些。
大秦家家户户都要服兵役,去当兵时能有一件甲胄防身便可大大提高存活率。
甲胄需要自家花钱买,大部分平民买不起。但做药丸能赚到钱的话,就能凑钱给家中男丁买甲胄了。
如此一来,即便黎庶手中有了钱,也不会抛弃农耕跑去经商。他们会很珍惜手里这点意外之财,买到甲胄之前绝不会胡乱花掉。
秦王政琢磨了一番,觉得这和自己抑商的念头并不冲突,于是欣然应允了。
事情自然交由巴清配合各地官署一起处理。安排人制药需要官署出面,跑商和联络百越则是巴清负责。
巴清看完整个流程之后,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懂商业的人可能就单纯觉得这是普通的以物易物,但巴清不这么想。
这分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如果真的做起来了,大秦会尝到甜头,以后类似的产业链就会越来越多。当产业链足够多之后,大秦的商业就能被彻底盘活。
到那个时候,什么齐地商业最繁荣?分明是他们大秦商业最繁荣!
齐地可没有这么完善的商业体系,他们大多还是在做低买高卖、两地倒卖的生意。没有齐国官署的扶持,也很难大规模安排百姓生产他们需要的商品。
公子怎么什么都会,而且还真让他说动了王上同意叫庶民参与药丸的制作?
巴清心里对扶苏能继位的信心更足了,办起事情来也越发尽心卖力。
与此同时,扶苏本人正在感慨巴清真好用。
无论是她利用商队帮自己做事,还是她的商队走南闯北见识广博这一点,都对扶苏极为有利。
那些扶苏自己不好拿出来的技术和知识,都能假托“巴蜀的商队从某地听闻”。
不需要暴露自己重生之事,就能推动大秦各行各业的发展,令扶苏十分满意。
巴清会不会起疑?
不,巴清只会认为公子手里有不好明说的情报机构。于是心生忌惮,不敢在背地里搞小动作。
作者有话要说:
巴清(疯狂迪化扶苏):长公子深不可测!
第16章 良苦用心
一条产业链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建立起来,毕竟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处细节。
秦王政将事情交由冯去疾去统筹。
冯去疾如今和李斯差不多,是个已经崭露头角,但功勋和资历尚且不足的新贵。但待到天下一统,他便能顶替支持分封制的王绾,一跃成为大秦的右丞相。
秦以右为尊,是以在名义上,右相冯去疾是要比左相李斯地位高一些的。
不过,名义是名义,真正的权柄多少还要看个人能力和帝王偏爱。
始皇在位时还好,等到扶苏继位,想也知道作为“扶苏陛下唯一心腹”的李斯,肯定是不会屈居人下的。
不过冯去疾能力不错,扶苏倒也没有打压他。毕竟李斯这家伙有时候容易脑子一热做出错误判断,有冯去疾和他互相查漏补缺也是好的。
这次差事交给了冯去疾,是他的一个机遇。倘若能够将事情办得漂亮,回来之后应当能一跃成为上卿。
前世冯去疾升任右相之前,便是上卿中的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在大秦非常显赫,只比丞相低一等。
大秦的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国尉。
当然,冯去疾现在的职位也不低。
他之前任为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和廷尉李斯、郎中令蒙毅一样,都属于九卿。
作为产业链的幕后推动者,扶苏自然不会一点都不参与。但他也确实没空亲自去盯,便提前传唤冯去疾,与他细细商讨个中细节。
冯去疾是个聪明人,虽然整条产业链都是众臣在朝堂上商议出来的,但背后到底是谁在出主意,他哪里能看不出来?
现在长公子愿意提点他,冯去疾自然无有不应,立刻带上笔墨布帛,过来听课了。
“如今六国虽已有丸状药物,但大多还是直接嚼服药草或用水煎之。丸药便于携带,不必忧虑做多了卖不出去,可以先在关中挑选生计艰难的庶民参与其中。”
战国时期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药丸的制作方法,然而古代存储技术不佳,药丸做出来很快就容易失去药效。
所以药丸很少作为商品售卖,常常是权贵生病后,医者才少量制作一些。等快吃完了,再接着制作。
但这并不代表药丸就卖不出去,它制作起来比煎药更费劲,这才没有在底层推广。如果有人愿意出售成品,黎庶不一定买得起,薄有家资的人却不会省这点小钱。
不过药丸不是完全按照煎药的方子制作就行的,其中还要进行改良。
好在已有的几种药丸方子暂时也够用,剩下的令太医署再研制就行。通商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要把商品运到百越再运回来,光是赶路就要花费月余。
官府雇人制药自然要给报酬,之前朝堂上倒也有人提议用隶臣妾来充作劳工,如此便不必给钱财了。
提议不错,可惜扶苏弄出这个产业链来,其中一项目的就是让利于民。
商君变法以来,大秦的基本国策都是疲民、弱民等。不让黎庶家有余粮,这样才能乖乖种田不想其他。
这种制度在乱世好用,等过渡到太平时期,那就不行了。长此以往必然引起黎庶反抗,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打压的六国之民,他们适应不了这么严苛的政策。
扶苏并不认为秦国的所有制度都是完美无瑕的,都该六国来学秦。
取长补短才是长久之计,骄傲自满只会故步自封。
既然齐国的黎庶手头能有余钱,他大秦的庶民为何不能有?
大秦该做的是从上到下整体都变得比别国更好,而不是把别国的优势拉低到和大秦的劣势齐平。
一个王朝的盛世并不只看军事实力和疆土大小,还要看方方面面。若是黎庶过得不好,算什么盛世呢?
扶苏以他上一世的经验确信自己走的道路没有错,在他驾崩时九州大地已经走出了战乱的阴霾。百姓富足安乐,便是再有六国余孽煽动民心,也没人搭理他们了。
冯去疾越是同扶苏交谈,便越是心惊。
他意识到这位长公子和他们之前的印象相同也不同。
起初众臣以为公子仁善到愚蠢的地步,后来发现公子似有改变,大约是被王上骂醒了。
可现在,冯去疾发现,公子从来没变过。
他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仁善治国,他和当初一样爱惜人才。他走的是一条和王上并不完全一致,却能承接在其后,使大秦平稳过度到太平盛世的道路。
大秦一统之前,真的没人看出来,秦国政策不适合统一后的天下吗?
可能大部分秦人都高傲地不肯低头,但总有眼光长远的人意识到不对。只是怎么改变,不是随口说说的事情。
上一篇:赚够了钱就退役
下一篇:论身为五条弟弟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