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言说夜晚 谁来言说夜晚 第75章

作者:金十四钗 标签: 近代现代

  压级压价、克扣分量、拖欠粮款,都是粮食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盛宁微微蹙眉,问大伙儿:“常年遭遇这种不公,为什么你们从来不向有关部门反应呢?”

  “老百姓么,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老农又叹口气,继续说,“但是人家私人公司却肯给85元,我们农民又没有别的销售渠道,能提前签合同获个保障也好。这家收粮的公司也是刘老实介绍的。”

  “看来这个‘刘老实’很不老实啊。”蒋贺之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心道,不怪村民们无条件信任“首富”,在香港,蒋瑞臣的话确实也比港特的话好使。

  听燕子说,刘老实这两天不知去向,应该是在市里。但据蒋贺之分析,这人还有冷库、农庄这样的资产在村里,不至于畏罪潜逃。

  “赶紧再开个村民代表大会吧!”方才那个小声说话的村民这会儿大声地嚷了起来,“大家表决、签字、摁手印,赶紧把这土地流转出去,不然每家都得赔好几万出来,谁赔得出?反正我赔不出。”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一贯讲究的是“招拍挂”,即公开地招标、拍卖和挂牌。流程是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村民表决同意,再上报乡镇政府及国土部门审批及收储,进行土地评估之后公开招标。但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繁杂程序影响城市更新的速度,常常出现“先用后征、未批先征”的情况。盛宁已经明白了,这场人祸背后的始作俑者大概率就是锦地集团,3000亿把人都变成了鬼。

  好一个恶毒的连环计。

  眼见越来越多的村民响应号召,要求投票重新决定是否把农田转让出去,盛宁站起身,做了个手势示意大伙儿安静,又说:“国家严令禁止对农民的土地‘以租代征’,手续合规、补偿到位倒也算了,但你们的5000亩良田很有可能就是被人下套、‘以租代征’了。食者民之本,这些土地也是各位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能为了不掏违约金就仓猝地做决定,更不能因为一份不清不楚的收粮合同就让自己的土地被这样不明不白地征用。请大家给我一些时间将整件事情查清楚,至于怎么挽回现有的损失,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一言似抽薪于釜底,他的语声很轻,但很有力量。满大厅的农民们互相对视一眼,都不急、不闹、不恸哭了。

  这人一直是这样的。也许爱情真的只是他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你恨他,倒轻了自己。

  眼角的伤口轻轻疼了一下,蒋贺之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定了定神,转头问燕子:“你是不是还和你们这儿的粮站站长相过亲?”

  “这你还记得呀,”两人相处的点滴竟都被这人记住了,燕子窝心一笑,“对,他叫荣家励,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

  “不,别打电话了。”两人的目光再次对上了,稠如蜜,且这回谁也没主动躲着谁。盛宁对蒋贺之说,“我们直接去看看,现在就去。”

第123章 人祸(二)

  与村民开完了会,范松华提出要去田里看一看。雨渐小,但淅沥依旧。盛宁仍要为老教授打伞,手腕一抖,伞还没打开,叶远却机灵地及时从他手中抢过了这把根骨结实的黑伞,笑笑道,盛检,我来。

  叶远倒不是为了撮合两人,单纯觉得让领导撑伞,不像话。他擎着伞与老教授走进雨中,边走边谈农业与民生,只剩下盛宁与蒋贺之在大厅里,面对一帘渐渐微末的春雨面面相觑。片刻沉默,蒋贺之撑开了伞,用目光向盛宁示意:我送你。

  两人并肩同行,耳畔只有雨水敲打伞面的沙沙声,好像整个世界此刻都凝聚于这把伞下。蒋贺之不时偷偷以余光朝身边人瞥去一眼,盛宁虚握着一只手,偶或抵在唇边轻轻地咳嗽。他的目光恬然宁静,但煞白的脸上微现潮红,可能只是走路累的。

  四人同乘田间的摆渡车,还由燕子作陪。大半个月前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犹在眼前,那时他们为即将到来的丰年忙碌和喜悦,现在田里只剩一片片倒伏的枯黄的秧苗,细雨中,大地也在颤栗呜咽。

  一路停一路看,一路看一路行,到了最远的那片金乌山脚下的农田,他们再次下车步行去田边,还是燕子在前头引路,叶远与范教授居中间,盛宁与蒋贺之则慢慢地拖在最后。

  忽然,山上传来一阵响亮可怖的兽啸声,蒋贺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哪儿是兽啸,是山体崩塌、石块滑落的声音,紧接着,真就有土体与石块从他们头顶上方砸落下来。

  危险来临,蒋贺之拽着盛宁的手腕就往前跑,所幸轻微的滑坡很快止住,惊惧间,他已将一副失去平衡的清凉的躯体抱个满怀。

  对方好像也紧紧地抱着他。

  蒋贺之本想多抱盛宁一会儿,他的情感与理智在激烈交锋,最后还是前者败下阵来。他掸净一张脸,推开怀中人,用一种责怪的、不耐烦的口吻说:“你就不能小心点吗?”

  “你就不能不抱我吗?”盛宁反击得很快。垂了垂眸,竟有点委屈地轻声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

  “炸山之后,山体滑坡发生过好几次了,”前方三个人也毫发无损,燕子吓得够呛,不停拍着自己瘪瘪的胸膛,“虽然程度很轻,但炸山之前从来没有过。”

  蒋贺之似乎铁了心要跟这人撇清干系了,连他周遭的空气都令他烦躁。伞已丢了,他拒绝再与盛宁同行,两手插兜,顾自低头疾迈两步,只留一个挺拔的背影给身后的人。

  检查完了稻田的受灾情况,盛宁吩咐叶远开车送老教授回到市里去,他自己则跟蒋贺之、燕子一起再跑了一趟金乌山粮站。

  随着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粮站上收,粮食收购也允许私营化,无论是收购、储存还是销售都有较高的自主性。金乌山粮站如今隶属于华粮集团,当地农民仍循旧例叫它“金乌山粮站”,但讲究点说,它的全称应该是“华粮€€州直属库有限公司莲华分公司”。

  远远的,就能看见几栋蓝顶白墙的平房。三人来到库区大门口,雨已经停了,但能看见大门内外积水严重,都快汇成一片小湖泊了。这样了还没人管,可见这地方的管理相当松懈。果然,他们径自闯进大门,也没见一个门卫阻拦。

  待人到了其中一个粮仓门口,才有一行人急匆匆地赶来,听燕子对为首一个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男人喊了一声:“嗨,荣站长,好久不见!”这个男人以前叫“站长”,如今叫“轮换购销科科长”。他比盛宁略矮一些,比蒋贺之就矮得多了,他不胖不瘦,不俊不丑,一笑就露出两排略显参差的牙。

  “这是储粮的条件吗?”库门下面也汇聚了一片汪洋,盛宁直直盯着荣家励,“你们这里谁说了算?把库门打开,我要检查。”

  一听检查二字,跟着荣家励的那些工作人员明显慌了神,而众人脸上的不自然表情也巨细靡遗地落进了两位司法人员的眼中。他们互相看了一眼。

  “密封仓,什么天气都不用担心。”倒是这位荣科长不慌不忙,他认识燕子,但不认得眼前这两张出色的男性面孔,只认得他们的制服。“两位领导这是从哪儿来的?”停顿一下,他推了推圆钝鼻梁上的眼镜,以更强硬的语气说,“我们不归地方管辖,地方公安和检察都无权直接要求我们打开粮仓的仓门。”

  盛宁朝蒋贺之投去一眼,还未开口,这个男人貌似已心有灵犀地洞察了他的想法,他挺身一步道:“赶紧把仓门打开,接到匿名群众举报,你们公司有人涉嫌利用粮仓藏毒。”

  众人显而易见地更慌了。公安不能擅查这儿的粮,但能缉毒。

  “不能随便打开仓门,”氮气储粮技术还未推广于全国,莲华分库还是传统的储粮方法。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还是这位荣科长挺先站出来,以一种专家的口吻继续阻挠检查,“储粮环境必须保持干燥,雨天的空气太潮湿了,如果贸然打开库门,让粮食发潮生虫,影响了品质,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你们库现存多少稻谷?”蒋贺之问。

  “3000吨。”荣科长心道,问这个干嘛?

  “如果因开仓门导致粮食霉变,”蒋贺之挑一挑眉,相当无所谓地说,“我就把这儿的粮全买了。”

  如果不能现场拿赃,后续的事儿就说不清了。盛宁本来还对两方僵持的这个情况感到担忧,听到这里便实在忍不住地笑了一下,身份不是那个身份了,豪横任性却一如既往。

  荣家励不动,其他粮站工作人员也不动。谁都知道这门一开必出大乱子,他们正用残余不多的智慧想办法。但显然,唯一想到的法子就是死也不能开门。

  蒋贺之不再与这些人废话。他借了一位女工作人员脖子上的丝巾,在手上缠绕几下,一拳就将粮仓门外放置消防斧外的玻璃罩击碎了。

  “赔你条新的。”将丝巾抛还给那位女工作人员,他执一柄利斧,来到被锁掉的粮库仓门口,打算直接破门而入。

  见一名胆儿肥的工作人员居然想以自身为肉盾上前阻拦,蒋贺之冷冷地朝他细了细眼睛,转了转手头的斧子道:“你拦我试试。”眼里是真有血腥气,一句话就把人吓退了。

  €€€€两下,电子锁被砸开了,粮仓的库门应声开启。

  蒋贺之的举动无疑是极大胆的,如果粮库是满仓状态,只要这些工作人员往上头一反应,他的这身警服就保不住了。然而,偏偏有人比他更大胆,偌大的仓库里竟一粒稻谷也没有。

  面对空空如也的粮仓,荣家励尚且镇定,但其它几只“硕鼠”都吓傻了,有的愣在原地一动不动,有的干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积聚的水塘子里。

  随行的还有燕子,她手拿执法记录仪,把这令人震惊的一幕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

  蒋贺之扔掉手中消防斧,转头望着荣家励:“荣科长,怎么回事?”

  人赃并获,荣家励咧开参差不齐的一嘴牙,嗫嚅半晌才道:“这儿的稻谷,上个月……上个月都调到直属库里去了。”

  他说的“直属库”是指“华粮€€州直属库有限公司”,下辖20余个直属库点和分库库点,仓容总量几十万吨,但不归省里管,就更不归市里管了。

  “上个月?”盛宁反应了一下,很快便想了起来。今年年初华粮€€州直属库刚刚建成全新的中心储备库,以试点的形式应用上了一些新技术。国家粮食局对这个粤地最大的粮仓也很重视,特意派出专家小组前来考察与检查,这满仓满囤的殷实样儿还上了新闻,收获了好评。

  他明白过来了,这考察也好,检查也罢,都不是突击的么。在国家粮食局的专家小组到来前,那些“硕鼠”就已经得到消息,所以提前从分库或者私人公司调粮过来把直属库的粮仓塞满了。可能还没来得及或压根不想还回去。

  “荣科长,不管你领导是谁,今天你都得去一趟检察院了。”盛宁冷冷一动嘴角,接着便给莲华区的市监局还有检察院分别挂了个电话,吩咐他们,该抓的都抓了,一个不留。

第124章 懂事(一)

  待荣家励一干人被带走调查,燕子接到消息,刘老实真没有畏罪潜逃,居然从市区回来了。

  重新回到燕子农庄,一见两位制服笔挺的司法人员,刘老实“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他说朋友的朋友想销一批种子,给了他一笔好处,让他在村民面前做个背书。他能有如今这点财富,就是葛朗台上身,啥钱都赚。这朋友的朋友到底是谁,他也不知道,但当时对方拿来一袋种子样品时,他是留了一颗心眼去化验过的。化验的结果是正品。说到此处,刘老实已经涕泪交加,他连连说自己真的不知道会变成这个情况,他觉得自己跟村民一样都是被人坑了。

  “那来收粮的民营公司又是怎么回事?”蒋贺之问。

  “对方是粮食‘倒爷’,买粮不为食用不为酿酒,就打算转卖国外赚差价。”刘老实说,“人家也提前签订了外销合同。”

  盛宁与蒋贺之又对视一眼。他们都隐隐感到不安,这收粮的“倒爷”可能真的存在,也跟刘老实一样被有心人挑拨利用了。而两件事情叠在一块儿,就把新密村的村民们逼上了绝路。

  雨后天阴,很快就黑透了。燕子担心山体刚刚滑坡,晚上行路危险,劝他们在农庄里多住一晚,明天早上再回市区。

  见两人同时缄默,她又挺无奈地补充道:“也不知道是不是稻田全部枯死带来了霉运,农家乐一下子就没生意了,房间管够,你们一人一间吧。”

  蒋贺之仍住他们第一回 来时那间房,盛宁则住在二楼。他回到房中,洗脱一身疲惫,换上燕子送来的干净衣物,便给范教授打去一个电话。知其已经平安回到了农科院,便又问他:“范教授,我前阵子在报上读到一篇新闻,说是你们农科院最新研制出了一种高产、抗逆的早稻新品种,这个品种现在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了吗?”职业关系,盛宁的阅读量很广,与司法与民生相关的更是过目不忘。

  “对,这个新品种叫‘华早35号’,是我们农科院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育成的一个特早熟品种,相较粤水6号,它的全生育期只要90天,已经可以实现量产。”停顿一下,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个品种虽然有抗性强、米质好的优点,但也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受机械创伤而死亡。所以不能机器插秧,机插秧的秧爪极易对秧苗造成损伤。”

  “我现在有个想法,”盛宁对老教授坦白,“由莲华区的财政出钱,为新密村的村民购入‘华早35号’,再去省内其它村子调用足够多的旋耕机,用来打碎已经枯死的秧苗、翻耕进泥土里沤肥,待田地翻耕完成之后再栽插‘华早35号’的秧苗,您觉得可不可行?”

  “秧苗确实可以用来做绿肥,尤其是用在水稻田里。”法子端的是个好法子,只是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范松华又道,“除了不能机插秧,‘华早35号’对人工插秧的要求也比一般的秧苗要高,要分秧更仔细,栽插深浅也必须适度,1个插秧能手干一整天也只能插1亩农田,而且金乌山五月多雨,暴雨中肯定无法作业,要趁着为数不多的雨隙把所有的秧苗插完,就更不容易了。”

  谢过老教授的指点,盛宁收了线,临窗而眺,陷入沉思。新密村虽是1600人的大村子,但多为老幼,真能下地干活的也就400号人。要赶上期限,要避开大雨,不是插秧能手还帮不上忙,这5000亩农田似乎很难在五月里全部完成。

  他远远看到金乌名城那片灯火,如寒夜里的萤火一般,此明彼暗,是一众底层生命对美好生活的热忱向往,是坚韧而不屈的。

  盛宁突然笑了一下。

  金乌名城的业主中不少都是被征走土地的农民,如今在市区打打零工。廖晖也说过,继续建造金乌名城,人工成本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他想到了一个互补的方法,业主们抽空替村民们插秧,待忙过了农耕最重要的这个时段,闲下来的村民们可以帮着业主一起施工。

  想到那人还有个金乌名城的业主朋友,他有点欣喜地跟自己说,我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盛宁从二楼走向一楼,走平地一样松快,却忽然在楼梯的拐角处停了下来,他听见了燕子嘻嘻哈哈、嘁嘁喳喳的声音,说话的对象应该就是蒋贺之。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这是一个适宜乘凉的凉爽的夜。两人搬了一条木头长凳,就坐在了民宿门口的草地上。燕子朝蒋贺之偎靠得很近,问他:“你为什么放弃盛检了?”

  蒋贺之仰起脸,微微细了细眼,视线投入广袤的夜空。一轮未满的月亮此刻正从层层叠叠的烟瘴中浮现,像一位怜恤人间的美人。他说:“你看,月亮多美,多圣洁。可无论你如何爱慕月亮,月亮却永远不会只钟情于一个人。”

  “我不太懂,”燕子真的不懂,努了努嘴,“那……你还会爱上别人吗?”

  盛宁屏住呼吸,不自禁攥住的手心微微痉挛。

  “会吧,为什么不会。”蒋贺之朝虚空伸出手,晃了晃自己的手指,月光将五根修长的黑影一股脑地投在他英俊的脸上,有种离奇的从监牢中向外探望的感觉。他说,“毕竟想当蒋家三少奶奶的人能从€€州排到香港。”

  “哥,你谦虚了呗。”眼见这位曾经的三少爷像是真走出了情场阴影,燕子欣慰地拿肩膀搡了对方一下,又嘻嘻哈哈地说,“怎么才排到香港,我觉得可以排到北京哎!”

  “傻女,”蒋贺之终于被逗笑了,也朝燕子那光洁的脑门上轻轻弹了一下,“那是想当蒋家二少奶奶的人。”

  “哥,你看……我有没有机会呢?”燕子假借玩笑说出心里话。

  “你没有,怎么着也得是个带把的。”蒋贺之也以玩笑回应对方的心里话。

  “哥,性别别限得这么死呗。”

  ……

  盛宁转身,又悄然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不知是不是雨天的关系,回房之后忽感腹部的伤口再次作痛。这下痛狠了,痛得他在床上像虾米一样蜷缩起来。

  抱抱我……抱抱我……没有那件每晚给予他安慰的警服衬衣了,他合紧了眼睛,很快开始胡言乱语。他一会儿一遍遍地梦呓般乞求,一会儿又在心里跟自己说,盛宁,这不就是你想要的……

  谈兴更比夜色浓,蒋贺之跟燕子正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眼前忽然晃过一个人影,是仍在为农庄忙忙碌碌的花姨。

  透过这个女人,蒋贺之想起了她命运多舛的女儿,更想到石€€毁容案虽发生于九几年,但这么一件骇人听闻的大案,竟连承办刑警的名字都没有留档,实在太罕见了。

  于是他起身朝花姨走过去,边走边唤她停下。他问她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花姨确实不太愿意回想那件惨事,克制地绞了绞衣角,好一会儿才说下去:“当时承办案子的警官姓沙,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别人叫他沙队。”

  姓沙,12年前还是队长……沙姓在警队里不是大姓,蒋贺之想,这好像跟老沙的简历合上了。

  “还有一位检察官,姓邹,一直在为我们的案子奔走,后来他自己倒犯错误了……”或许是这个名字比“沙队”好记,又或许是这位检察官本人更令人印象深刻,花姐想了想,道,“邹树贤,那位检察官叫邹树贤。”

  “邹树贤……你说邹树贤?”蒋贺之猛地睁大了眼睛,又问,“你是说树高千丈的树,贤良方正的贤?”

  他当然听过这个名字。盛宁告诉他的。

  那会儿他们爱得难舍难分,可这人偏偏喜欢煞风景,高潮时候还要谈论检察院的那些案子,谈论贪与廉,谈论苍蝇与老虎。

  “哎,盛宁同志,犯不上这么敬业吧,”爱人始终不投入,自己的欲望也难得痛快宣泄,蒋贺之有点恼了,停下来对盛宁说,“你不是说,你是为了实缴的五险一金还有各类花式补贴才当检察官的么!”

上一篇:还能咋地

下一篇:致新世界

9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