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人传奇 英雄美人传奇 第173章

作者:什么也不想说 标签: 强强 生子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古代架空

李睿缓缓摇头:“学生真的不知道……老师教导我要做君子,忠信仁孝、为国为民,但要对谁忠、对谁信,如何是仁、又如何才是孝呢?”

陶希仁长长叹了口气:“我早就知道,一定会有这么一天,该来的总会来的。”陶希仁抬头看着李睿,目光深沉,“您和陛下长得很像,我初见陛下时,陛下就是您这么大。那时候公孙氏初初当权,朝廷已乱得不象样子,陛下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权,实实一个傀儡,甚至随便一个内监都敢以下犯上!陛下却毫不气馁,面对乱臣隐忍不发、耐心筹谋,十年卧薪尝胆、终于等来机会。那十年过得不容易,我亲眼看着他如何忍耐、如何自强、如何坚持,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效忠陛下、辅助他一起平定天下兴旺我朝!”

想起那时的岁月,陶希仁依然心潮澎湃:“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失败,只有我们自己不肯放弃,我坚信效忠陛下才是忠、辅佐陛下才是义,我的忠义全在陛下身上,哪怕粉身碎骨万劫不复也要助他夺回他应有的东西!那时候的我,算得上君子吧!我们颁布招贤令、下止战诏、招各州公子入京,抗胡蒙、颁新政、争取了平州支持,朝廷局势大变、皇权越发稳固,一切都慢慢变好,我真的以为我们就要成功了!却不料一朝起,天下大变……”

李睿垂下眼,他知道,那时候他五岁,听说要去出宫祭天他开心不已,觉得能到外面玩耍,谁料这一次离开、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家。

陶希仁眼眶湿润:“殿下,按道理,微臣该学武侯、霍光,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诛杀公孙氏后微臣也曾想殉死、追随陛下而去;可最后,微臣还是叛变失节、成为贰臣!”

李睿忙道:“您怎么能这么说!三舅舅待我是好,可他常不在家,在平阳时多有闲言碎语,是您一直在保护我!这么多年您对我悉心教导,若没有您、我都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您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父亲!您是为了我才背负骂名,您怎么能叫叛变、又何曾失节!”

陶希仁感动不已,对自己更加厌弃,泣道:“微臣怎么配同陛下相提并论,陛下才是您的父亲!您本该鹏程万里,可微臣力单,实在无法助您乘风!何况、何况……”

陶希仁擦了擦眼泪,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慢慢讲起一桩旧事:“十数年前胡蒙南下侵我国土,陛下采李承平之言、毅然下旨抗敌。见那时候京都无兵无粮,李承平、燕无异、秦尉宁各自回州求援,微臣则负圣命至南方筹粮。当时朝廷已名存实亡、各州各自为政,北边被侵扰南方诸州自认无事、谁都不肯出兵出粮。微臣辗转各州一无所获,又不肯就这样无功而返,索性在所到之处开坛授课,讲圣人学问、传忠义之道、谈家国之乱、盼能唤醒百姓忠君爱国之心。”

“那时儒学不比现在显盛,一路上有人争论辩学、有人嗤之以鼻,有人伪信而假名、也有人得悟而入儒门。有一次我在渭阳讲学,讲罢散学、打算回去客栈休息,竟有一位耄耋老人领着一垂髫幼童走上前来。”

“那老人白发苍苍、身躯佝偻,身上衣衫破烂、已缝了不知多少补丁;幼童瘦瘦小小、面黄肌瘦,还不过腰高、一双手却粗糙肿胀,活像个劳苦汉子。护卫本不欲他们上前,可我看他们祖孙二人贫穷卑贱、实在可怜,便让他二人进来,想问问有什么能够帮忙,没想到,那老人从腰上解下一个鼓囊囊的布袋,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三斤糙米。”

“原来这祖孙二人是渭阳乡下农人,儿孙早早离世、留下一个小重孙和老人相依为命。这年渭阳大雨、冲毁了他们的家,他们这次进城是想用这些糙米换些银钱、请匠人帮他们修补房子,可他听了我的讲学、知道北方夷狄侵我边境、我朝却无兵无粮难以抵抗,于是决定将这三斤糙米,捐做军粮。”

李睿不由感慨:“礼失求于野,百姓虽不通文墨,其实最是忠信,世家官宦反而比不得他们。”

陶希仁握紧了拳:“可我到各州讲学筹粮,所食都是精米!三斤糙米,甚至都不够我一日开销!我叫百姓忠义、百姓用命来报皇恩,朝廷官宦却拿他们的命肆意挥霍!我明知皇帝无力朝廷无能还叫百姓效忠,岂不是骗他们的命!我叫他们忠,我又给了他们什么!陛下去后我想带您卧薪尝胆、我想干脆一死了之,我有上百种方法保全自己的忠义,可百姓们呢!他们听我、信我,却要落个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下场么!”

陶希仁双臂支在桌上,双拳抵住额头,“李承平说他可以,他会一统天下、会带来太平盛世、会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礼教再次兴盛,我怕、我迷茫、我不知如何是好,我信了他!他确实做得到!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您,可这就是我的选择!我不知道是软弱还是牺牲,这就是我的选择!您问我忠义,我无言可对,因为我确确实实是一个叛臣!”

李睿心中不忍:“老师……”

陶希仁轻轻摇了摇头:“殿下,微臣已然如此,是怪我还是骂我都是我罪有应得。可殿下请听微臣一言,于公李承平赵熹统一天下在即,数百年战乱平息就在眼前、百姓安宁得来不易,此时起事乱世又要延续;于私胶江二州连手都无法抗衡李承平,您现在出头只能是螳臂当车!况且这么些年微臣看着您喜乐好游、并非争强好胜之人,微臣不知是谁找到您同您说了什么,但眼下,微臣以为,您还是做一个寻常公子,自在逍遥、随心所欲,不好么?”

“其实我已经记不清父皇的样子了,但我还隐约记得父皇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没有三舅舅我活不到现在,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我知道,我是比不过三舅舅的,我只想和旋风开开心心地玩,什么都不用想……”李睿轻轻叹了口气,向陶希仁笑道,“我明白了老师,我会好好想想的。”

陶希仁颇为担心,可他知道,李睿已经长大,他该自己做出决定。

“好,微臣只希望您有难以抉择的事能再找到微臣,微臣定全力为您解惑。”

第246章 两难

李睿还没能想出所以然,刚刚回到宫中,又被黛君传唤,他觉得有些疲惫,摸了摸旋风的头,还是换了衣服前去拜见。

舒太妃也在殿中,李睿一来舒太妃的目光便粘了上去,遗憾、欣慰、坚定,各种感情溢于言表,充沛得叫李睿害怕。李睿恭恭敬敬地向黛君和舒太妃问好:“见过母亲、见过娘娘。”

“是母妃!”黛君厉声呵斥,“以前在平阳李府他们故意让你叫本宫母亲,这本就于理不合,只是咱们人在屋檐下这才勉强低头;如今已回到宫中,你该叫本宫母妃,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

李睿张了张嘴、仍是放弃,依言改口:“母妃。”

黛君面色稍霁,又问:“你今日又去了陶府?陶希仁又教了什么?”

李睿想了想,答道:“今天孩儿逗冀然玩、害他被噎住了喉咙,老师忙着照顾冀然也顾不得上课,我和温儿看了会书就自己回来了。”

黛君露出不屑之色:“本宫本就不愿你跟着那叛臣、是他非要做你的先生,结果只因为区区小事就将你放置不理,这难道是做臣子的本分么!日后还是要重新选个德才兼备的老师才是。”

李睿替陶希仁辩解:“老师忠于朝廷和百姓,教导孩儿从未懈怠,今日孩儿险些犯下大错老师也未曾怪罪,孩儿对老师很是感激!孩儿想继续追随老师学习!”

黛君勃然大怒:“忠于朝廷和百姓?百姓是什么东西!他该忠于皇帝、忠于李唐皇室!你连这都弄不清楚,又何谈忠!你为了陶希仁三番五次忤逆自己的母亲,又何谈孝!陶希仁身为你的老师这么多年连忠孝都没教给你,难道不该换他!”

舒太妃忙劝:“大殿下重情重义尊师重道,自然要维护自己的老师,难道还能说自己的老师不好不成?不过老师教导是对是错,殿下心中一定自有判断。”舒太妃望向李睿,话语和蔼,“陶先生是当世大儒,他的学问人品都是顶好的;可他儒门掌舵的身份是倚仗也是牵制,何况家中还有个独子、还有您,他行事总是要顾忌李家,也难免说些违心的话。”

李睿低下头,没有说话。舒太妃招招手、叫李睿坐在自己身边,李睿看看黛君,坐到了舒太妃对面。舒太妃没有生气,继续道:“陶先生是先皇伴读,五岁便陪先皇读书,之后几十年一直站在先皇身边、无论形势多么严峻从未动摇,他对先皇的忠心和仰慕都是真的。可人无完人,他被先皇和陶太傅保护得太好,从没有经过什么大乱,真的遇到事情难免退缩。”

舒太妃语气哀婉:“公孙氏犯上作乱,是赵大君舍生忘死保下我们,陶先生看在眼中,对他自然没有防备;加上那时陶太傅仙去、孙大人被害,陶先生连个商议的人都没有,只能被赵大君牵着鼻子走,那时候他就想左了!这么多年他教了您什么嫔妾也猜得到,他非是坏心、他是想为先皇保下血脉,可他却不曾想,这样教折了你、教废了你是断了你的羽翼毁了你的壮志!”

“你的父亲是皇帝!你是大殿下,李唐江山的继承人!你生而高贵,天下是你的家业更是你的责任!孙大人、秦侍卫、许掌印,多少人为了你流血而死,他们是为了你么?他们是为了你能重兴李唐!你身上是成百上千忠臣的碧血!你不该逃、不能逃!你的父亲、你的列祖列宗都在天上看着你呢!”

舒太妃忽然沉了声调,严肃的声音如同漩涡,在空旷的宫殿盘旋,撞入李睿脑海,撞得他浑身震颤。

舒太妃缓了语气:“殿下不必害怕,娘娘的命、嫔妾的命,与您相比都不值一提,宫内宫外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支持您、忠诚于您,等待您的召唤。”

李睿惊恐地看向舒太妃:“您、您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要我请外祖父登临帝位掌控天下么?”

黛君道:“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孩儿,这天下是你的,为娘难道会把你的东西给别人不成!”

“可、可,可我们斗不过三舅舅的!”

舒太妃道:“单凭咱们势单力孤,但还有江州和胶州!他们会拥戴您!”

李睿无法想象:“他们怎么会拥戴我?他们都不认得我!”

“因为您是大殿下,是皇帝的儿子!仅凭这个身份,天下人都会忠诚于您!只要您振臂一呼,忠诚之士皆来响应!他们会为您冲锋陷阵、为您奋不顾身、为您肝脑涂地!因为您才是天下之主!”

李睿怔怔地望着舒太妃:“你们要造反?”

“造反的是他们!”黛君怒道,“你才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你被陶希仁教傻了么!”

李睿慢慢回过神来:“但京都兵马都在外公掌握,朝廷上下也都听外公的,三舅舅和三舅君又所向披靡,江州和胶州还在千里之外,你们、你们岂不是自寻死路!”

舒太妃看向黛君,黛君平复心情,答:“我们自然知道这些,何况三公子今日赶回京都,咱们在京都绝无胜算。但只要离开京都、前往胶江,他们就奈何不了我们!到时候你被拥立为帝、招揽天下贤士,又有江胶助阵,反攻京都又有何难!”

“三舅舅回来了?”

“是。”舒太妃又道,“您不必担心,就算三公子在京都,咱们离京也有的是办法。”

李睿抿紧了唇,许久道:“外公都不肯帮我,江州和胶州难道会帮我么?何况三舅舅对我有恩,我这时候出逃帮江州和胶州跟朝廷作对,岂非忘恩负义?”

舒太妃叹道:“李三公子和赵大君是对我们有恩,可这是小恩,怎能抵大义!至于江、胶,还有国公,他们本就是臣子,尽忠是他们的本分,是国公狼子野心、叛主求荣!大殿下,您要分清轻重是非啊!”

李睿将衣袖揉成一团,道:“我、我回去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