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人传奇 英雄美人传奇 第179章

作者:什么也不想说 标签: 强强 生子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古代架空

承平环住赵熹,劝道:“还说父亲呢,你被骂了也是着急上火的,我本不气、看了你们这样也心疼,你们啊都该宽宽心。”

俩人越挤越近,赵熹索性坐在承平身上,搂着他脖子道:“我便是风风火火听风是雨的,怎么,你难道不喜欢?”

承平看赵熹目光嬉挑口唇含笑,浓杏灼桃都难抵艳烈,不由一手扶背一手托膝、将一束灿阳抱进怀中:“喜不喜欢、身体力行证明给你看!”

鱼啄荷露,蜂探莲心,好一番欢情!

第253章 改制

早在承平平定公孙氏之乱时,京都各方势力已为承平所掌,后来承平请来国公代国、他退居国公之下,可他与各方联系并未切断,征战之余京都诸事仍在他注视一下,许多新提拔的臣子也是经他牵线搭桥,故而此次权力转换并为起多少波澜,大家只感叹终于各归其位。

按说这是件大事,也算件喜事,可惜国公还在病中、李睿又是新丧,不好大肆庆祝,承平只将裘蕴明和燕无异请到府上小聚,算是庆祝这些年的辛苦终于守得云开。

裘蕴明和燕无异清明前便到了京都,本要参加先皇大祭、谁料变成了李睿丧仪,之后风云变幻、又迎来此等喜事。裘蕴明和燕无异端起酒杯,向承平和赵熹敬道:“这么多年你二位的辛苦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如今终于得偿所愿,我二人也甚是高兴,来,我二人敬你们,祝你二人文成武功、早日天下一统!”

四人一饮而尽,赵熹笑道:“要文成武功、一统天下少不得两位好友相助,以后还有许多事要劳烦两位呢!”

裘蕴明摆摆手:“咱们之间何必说这些!以公论你们是君、我们是臣,君有命臣岂能不遵;以私论咱们相交十余载、亲如兄弟,义气在前、又有什么可或不可,尽管吩咐便是!”

燕无异也点头。承平道:“裘大哥素来爽快,既然如此,小弟这里有件要紧事,就向两位直言了。”

裘蕴明放下酒杯,看看燕无异,见燕无异一派坦然,暗自叹息一声,道:“承平请讲吧。”

承平挥退下人、自斟一杯,向裘、燕二人敬道:“两位哥哥不单是熹儿同我的至交亲朋、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仁德之士。如今北方除胶州残地其余尽归朝廷,南方江胶逆贼挟持宫妃、偷窃玉玺、意图盗国,想来他们自立、成立伪朝也就在当下,南北之间终有一战。”

裘蕴明思量道:“卫州地小民困、兵将不强,但若朝廷需要、我们也可出兵支持。”

承平叹道:“此战非平州与江胶之战,而是本朝与伪朝之战,其中区别,大哥可明白?”

裘蕴明瞥了眼燕无异,燕无异仍是面不改色,裘蕴明不自觉舔了舔唇:“卫州是最早同平州结盟的,这么些年一直都同进同退,咱们二人又是如此关系,承平你不必担心。”

赵熹干脆道:“唉都是自己人有话直说不就好了,推来探去有什么意思!裘大哥,承平脸皮薄、我就替他说了,各州自立终非长久之计,如今代州青州皆灭,北边只剩下平卫燕,朝廷想借此机会以爵代治、取消州郡自治统由朝廷管理。今日请蕴明无异来,正是商议此事。”

裘蕴明和承平赵熹自卫宁相识至今,近二十年中历经风雨,他两人的性情裘蕴明一清二楚,他早就知道,承平和赵熹绝不会分权他人,州府自治一定会被改变。但他自认为风流公子,不愿苦虑政事,只盼着这一天能晚来一点、或者承平看在他们交情的份上能放过裘氏,终究是自欺欺人。

裘蕴明盯着空空的酒杯不言不语,燕无异则道:“我和孩儿的性命都是你们夫君救的,先父的仇也多亏你们才能得报,我能力有限、本就不想当这郡公,燕州你们要就拿去!只希望你们能善待燕州百姓!”

赵熹忙替无异倒酒:“好兄弟!”

承平也大为感动:“燕州本就是九州岛之内,燕州子民亦是我之臣民,我岂忍苛待?无异放心,今后九州岛必盛、生民必安!”

裘蕴明不由冷哼一声:“本以为是二对二、原来你们三个串通好了来演我!说句不好听的,无异本来就对他爹讨厌得紧、当年提起来就恨不能反他的家夺他的业呢,自然是说不要就不要;我上面还有爹、还有裘家祖先呢!就算我不贪权求贵,我也不能丢弃祖业啊!”

燕无异道:“你太小瞧燕某为人了,我从不在乎燕州不假,可今日来此为了什么我也是刚刚才知道,我做不了你卫州的主、也绝没有要逼迫你的意思。你别怪我多言,要说祖宗家业,你裘家早在二十年前就要败了,是平州出手帮你们延续了数十年。若你们自此之后励精图治也罢了,可县公也好你也好,都是浪荡性子、比我还不如,说是守业不过是求着平州替你们看顾一二,如今朝廷说要收了你们,你又有什么能力说不呢?何况裘县公也只是县公,到你这里爵也就尽了、只剩个侯的名头,朝廷收回又有什么不妥!”

燕无异话说得直白,弄得裘蕴明又羞又恼,承平忙道:“无异从来如此,大哥千万别放在心上!卫州是第一个与平州结盟的,这么多年咱两州亲如一家、我又怎忍夺大哥家业!可卫州并非裘家的,卫州是朝廷交给裘家代为治理的,如今朝廷要收回、大哥不过忠君爱国,怎么能算抛弃家业呢?”

裘蕴明翘了胡子,不满地哼哼两声:“你们一唱一和做的什么戏难道我看不出,平日里称兄道弟、遇着事还是坑我!这么多年的情谊都是假的不成!”

赵熹一手拍在案上,惊得裘蕴明一震:“谈事就谈事,做什么唧唧歪歪!舒太妃叛走江州我仍将她当朋友,可战场相见我取她性命也不会留情,本就是两码事干嘛混为一谈!这事本该上朝议论,承平先把你们找来就是想同你们通个气,若有什么难处大家看看怎么解决、省得直接在朝堂上闹出来面子不好看。你说那是你家家业不能舍弃,承平早就打算之后立你和燕无异为异姓王了,虽不再为一方霸主但仍享朝廷供养,这还不足光宗耀祖么!或者你觉得你把卫州治败了更得脸?”

裘蕴明最怕就是赵熹,见状缩起肩膀,懦道:“虽、虽是封王又无实权,怎么、怎么能相比……还败家,我虽荒唐些也不至于无能至此吧!”

承平劝道:“大哥顾虑承平明白,可此事势在必行,南北大战在即,要先理内政才好一致对外,这也拖不了多久。此事叫大哥为难了,请大哥看在黎民百姓的份上、看在山河日月的份上,同意了吧!”承平说罢站起身,向裘蕴明一拜,赵熹亦相随。

裘蕴明看着二人,长叹一声:“说什么求,不过就是逼我罢了!你们说得都对,爹和我都不是治国理政的材料,卫州在我们手上一日不如一日,也就跟平州结盟、有了平州帮衬,这才好了些。我不该奢求什么,也没有那个资格,其实我早也做好了当平民百姓的准备,你们还肯给我个王爷当,已经很好了。可卫州,毕竟是我的家啊……”裘蕴明站起身,也向二人一拜,“父亲已经七十多了,身子越发不好,也就这两年了,你们要收回卫州我说不得什么,只求再等等、等爹爹去了再说、至少别叫他老人家难受,蕴明求你们了!”

承平只得绕过桌案将裘蕴明扶起:“大哥诚孝,承平岂能不应?不过名头可以不改,卫州内政兵事、还是要慢慢移交给朝廷。”

裘蕴明无奈点头:“能瞒住老爹就行,别的我也不求了……”

第254章 改革

既已求得燕、卫同意,承平开始着手梳理内政。首先便要名正言顺。朝廷无帝多年,先帝其他兄弟也都去世,唯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李睿也夭折,五伏之内之内攀得上亲戚的也只有平州李氏,承平更是曾被先帝御口断为兄弟,由承平继位,合情合理。不过承平并未同意,只言先皇太妃公主皆为叛贼所擒,不平叛贼、不救太妃公主,他难以面见先帝,故只受封摄政王,待平南之后再行推举新帝。

其二便是改革地方官僚和赋税体系。先前时中央授权各州县长官自治其地,地方官员由各州长官任免、中央并不过问,而赋税也有各地自定、只每年向朝廷缴纳贡银。这赋税制度还是承平向先帝提出,当时只为平州能有更多自主之权,如今承平掌政,这良策就变成恶行,好在青代已全然归于朝廷,燕卫也积极配合,要改也不太难。平、青、代直接划归中央,九品以上人事任免全由朝廷决定,税赋财粮也由朝廷统一决策,按三五之数朝廷和地方分配,地方不得擅自征役收赋,官仓财库也要受朝廷监督;裘、燕两家爵位暂时保留,承平借口修渠治河,往两地派驻治河、检察官员接管各地财赋人口,官员任免也需想朝廷申请、得朝廷同意方可上任,如此一来,裘县公和燕郡公也都名存实亡。

另还有新收的胡蒙、辽金、西川等地,皆设州县、建城池,朝廷任免官员管理州内军事行政民生,但不插手各族内部事务;各族可入朝为官为将,与汉人同等。另此三地不论胡汉十年不征役、不纳税,以鼓励中原人口北迁、加强胡汉融合。

其三便是开渠治河。所谓开渠就是重开隋唐运河。隋唐运河春秋时期已由雏形,隋唐时在前人基础上开凿疏浚、贯通南北,只是其后中原大乱,各地自顾不暇、运河疏于看管,许多地方河道淤积、河岸塌陷、河堤损毁,有些河渠狭窄、已不适应如今大船同行。这些年在承平的努力下京都至胶州段已可通行,只有少数地方河道较窄、需另外加宽,剩余便是往燕州段。可虽说北方一统,其实胶州还占有很大一部分,隋唐运河横而后折,交汇之处正在胶州境内,胶州不平、运河难通。这事急不得,只能延后暂缓。

另便是治河。本朝境内有两条大河,一黄江一坤江,黄江在北坤江在南,每每雨季常有泛滥,尤其黄江,因其携泥沙较多、河道较高,时常决口,卫、胶屡受其害苦不堪言,两地屡次民变都与黄江水患有关,就连运河淤堵也与其脱不开关系。相较卫、胶二州,平州受影响较小,甚至乐得看戏,可如今卫州已入朝廷、大战就在眼前,据王安等人掐算之后几年可能雨水颇多,承平还想借黄江水练一支水师,平河安民刻不容缓。

平州早就设齐物局搜寻各地工事人才,不但研究火药攻城器,也包括各类建筑、工事,河渠亦在其中。黄江为祸久矣,许多仁人志士穷毕生所学研究黄江水患,只盼有英主明君支持、平蛟斩龙换海清河晏,朝廷招贤令一发立即有多人进言,承平将他们召集一处让他们讨论商议,不久便呈上折来。

工部尚书在一旁谨慎解释:“经工部诸臣工、各工匠商议,黄江治理有上中下三策。下策较简单,哪里泛滥堵哪里,加高河岸、加固堤坝,毁了再建,三五年一次,反反复复,这是历朝历代都会用的笨办法;中策便是勘察水文、评估黄江流向,在易泛滥之地凿渠挖道以泄水怒;同时搭配下策,强河岸、固堤坝,如此耗费随大、不遇大雨十年能安。开渠泄洪及堤坝图纸都在奏折中,王爷若需要微臣可细细解释。”

承平翻看奏折,问:“这道不忙,你同我说说上策。”

工部尚书答:“是。其实河流哪有不泛滥的,黄江本就水急流大、加上泥沙颇多,年年积累、河道淤积,就是河岸数百尺、堤坝数百丈,年复一年,总有决堤的时候。江河泛滥有如人生老病死,非可控制、实在天道如此,之所以成灾,是人与河争地之故。便如卫州和胶州,城池村落近者距黄江不足十里,稍有河汛便房倒屋塌人没畜死。为防河汛两岸加高堤坝,可水无形而有势,这边不得舒展便要冲了那边,上头不能疏缓便要怒激下头,虽看着本地无害,实则别地遭殃。”

承平合上奏折:“怎么,你要百姓搬离河岸?”

“微臣虽愚钝也知故土难离,何况百姓聚于两岸所为是河泥之富、灌溉之便,离了河道他们无处耕地谋生,他们怎能同意呢?不过既然如此,何不由咱们替河择道?”

“替河择道?”

“正是。咱们可以规划新河道、避开百姓城池密集之处,一边堵、一边引,让黄江按咱们心意由新口入海,旧河道留些微支流用以灌溉,如此一来至少百年无患。另据师傅们观察讨论,黄江泥沙多来自青平二州,皆因这两地土质松散、易被黄江裹携,若能在此两地修筑暗渠、引水入地,应该可以减少黄江泥沙,说不定可以从根本杜绝河道增高之患!这便是上上之策!”

承平听完思虑片刻,又拿起奏折看了许久,叹道:“上策虽可安百年、可却要十年之功,我实在等不得啊!唉,就选中策吧,但不要按奏折上来,只捡要紧的修,能保十年无大灾就好了。具体再慢慢商议。”

工部尚书要料到如此结果,可他还是有些失望,他暗暗叹了口气,领命回去布置。

最后便是备战了。备战最要紧一是兴农二是增丁,这些都有承平布置,除此之外就是武器和兵将。武器有齐物局,兵将则需训练配合,这些日子赵熹早出晚归、日日呆在营中,只等有一天大军出征,圆了他与承平的誓言!

于此同时,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