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第157章

作者:兰拓 标签: 美食 穿越重生

  他们还以为郎山那边的传统竹雕工艺早就已经失传了呢。

  毕竟,这年头山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谁还愿意跟着老师傅学什么竹雕手艺啊?

  学这玩意儿,没个三年五载的根本没办法出师,即便学出来了,要是没有做这一行的天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竹雕艺术品,也可能卖不出去砸在手里。

  年轻人不爱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业流水线对竹雕工艺品的成本冲击,才是最致命的。

  打个比方,同样一个图案的竹雕艺术品,纯手工雕刻的话,起码要卖一两千才算回本,可要是换成机雕,成本可能还不到一百块!

  人家哪怕把零售价格翻两倍呢,价格上也比纯手工雕刻更有优势。

  学艺周期漫长,欣赏的人少,行业太冷门,再加上不赚钱,传统竹雕工艺到了现代,简直就像是后宫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宫的妃嫔!

  等等!

  冷宫的废妃起码还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东西卖不出去,喝西北风都赶不上热乎的!

  这么一想,这个行业会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无淘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需要基层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从犄角旮旯里把这门手艺给挖出来,倒也正常……

  只是,连江小满这个儿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还是个“竹雕工艺传承人”?

  这感觉简直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儿啊,其实我们家有个皇位要传给你……

  咳!虽然他们家这个不是什么皇位,但也挺惊人的了。

  真正让他诧异的是——

  “爹,你啥时候去学的竹雕手艺?我咋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知道?”江有粮翻了个白眼,“我当年跟着师傅学手艺那会儿,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粮年轻那会儿,郎山这边出去打工的人还不多,大家祖辈都生活在大山里,靠山吃山,什么编筐的、打铁的、磨豆腐的、做竹凉席的、打家具的……各种手艺人都有。

  那个年代要衡量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并不是看城里有没有房子(肯定没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礼(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这小伙子除了种地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手艺。

  因为手艺人吃香,所以那个年代拜师学艺都是有很多规矩的。

  一般拜师的都要先在师父家白干两年活,跟着师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称的考验品行。

  等过了这一关,师父才会带你入门,教你些真本事……江有粮性子憨厚老实,特别得师父欢心,十四岁拜师,十六岁就跟着师父做一些小玩意儿了。

  竹雕这一行虽然冷门,但手艺学好了,接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单子,尤其是本地一些大户人家嫁女儿娶媳妇的,都要请人雕一整套过日子的家伙,因为要雕的东西多,一般都是把师傅请到家里,管吃管喝,有时候东西多的,要干上一两年才能全部做完,是真正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只可惜江有粮运气不好,空学了一门好手艺,还没等他接过师父的衣钵、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过上好日子呢,外面就开始流行那种工厂里做出来的新式家具了。

  年轻人结婚都要买什么欧式啊法式的家具,嫌弃老式的雕花工艺太土了,而且价格还是新式家具的好几倍,谁还会请几个师傅在家里养上几个月,就为了做几样家具呢?

  江有粮出师即失业,白白耽搁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学到的手艺是半点都没用上!

  辛苦学来的手艺没办法变现,就赚不到钱。

  没有钱,就娶不上媳妇。

  就这样,家境贫寒的江有粮,蹉跎半生,终于在某个赶集的上午,捡到了被人丢弃在集市角落里的江小满。

  他有了儿子,也有了后半生的希望和依靠。

  ……

  言归正传,有了儿子之后,为了养儿子,供儿子上大学,江有粮想尽办法赚钱,所有能赚钱的活儿他都愿意干。竹雕这种不赚钱还可能赔钱的爱好,自然就被丢到了一边。

  因此,从小到大,江小满只知道他爹心灵手巧,什么木匠篾匠的活儿他都会做,却不知道,他爹除了是个手艺人,还是个正儿八经的竹雕文化传承人呢。

  听说当年带他的那个老师傅,在本县曾经小有名气,很多大户人家都愿意请他去做家具,时至今日,本县一些“名人故居”里,还能看到不少这位老师傅的作品呢。

  正因如此,县文化局才从江有粮的雕刻技巧和籍贯上,猜测到这位有可能是那个老师傅的传承人,所以才希望请他去一趟县里。

  如果确定是本人的话,正好就留在县里,帮忙把这一块已经断掉的文化传承重新续上。

  “主要还是请有粮叔口述一下当年那位老师傅的生平,还有再找找咱们这边有没有其他同门,大家一起努力,重新把咱们郎山的竹雕文化给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孙哲远解释道。

  “那、爹你的意思呢?”江小满决定尊重他爹的决定。

  “去吧,也顺便去看看你祖师爷留下的那些东西,我自己都没看过呢。”江有粮惆怅道。

  江小满:“……”

  什么祖师爷?

  我可不想学什么竹雕!

  “想学老子还不教呢,就你这坐不住的皮猴子,还想学竹雕?你可别祸祸咱们祖师爷的手艺了。”江有粮怼了儿子一句,心里也暗暗有些发愁。

  这年头大家都爱买现成的家具,或者买板材请木匠自己做,又好看,又便宜!

  当初家里盖房子置办家具的时候,其实本来他也想自己做两套的,但一来纯手工的竹木家具,做起来太耗费时间了,二来,也真的没有新样式的家具好看实用,所以最后索性提都没提,任凭儿子在网上找了样式,自己家请木匠打了两套。

  听说县文化局还收藏了一批师父当年的作品,哪怕他们没有邀请,江有粮也想去看看。

  “行,我把家里安排一下,陪你一起去。”

  江小满才不放心让老爹自己去!

  就他爹这厚道的性格,别人把他卖了,他还要夸别人卖的价格不错嘞!

第198章

  孙哲远也觉得江小满最好是能跟他们一起去。

  他是这么劝江有粮的——

  “我觉得让小满跟着一起去, 在县领导面前多露露脸,对他以后的事业发展也有很大好处。”

  “有粮叔你不知道,咱们县里这几年对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这块, 扶持政策虽然很多,但各乡镇申请的人也多。”

  “虽然说是公平竞争,但要是能让小满在领导面前混个脸熟, 下回审批报告送到领导面前,领导一看还是个熟人,这第一眼的印象分不就比别人高了?”

  孙哲远真的很懂老人家的心思。

  一听到对儿子有好处, 江有粮顿时不反对了。

  江小满就跑到隔壁民宿, 留了一把家里的钥匙在那边, 请鲁心然帮忙喂一喂家里的猪和鸡鸭。

  附近多了个邻居就这点好,父子俩有事出门的时候, 家里的猪崽和鸡鸭什么的都能临时托付一下。

  孙哲远跟江有粮父子俩聊完就急匆匆下山了, 他也要回镇上收拾东西, 这次去县里估计要多住两天,还得跟领导汇报呢。

  第二天一早, 父子俩下山,江小满又把快递站这边的事情托付给郎英, 茶叶厂工地那边两三天不去也没什么, 刚忙好,孙哲远就开着车来接他们了。

  “咦?孙主任, 您这还是个豪车啊?同事借的?”

  看到车头上一个圈圈里面的三叉星, 江小满吓了一跳, 这奔驰车不便宜啊!

  难道孙主任为了去县里汇报, 还特意找人借了一辆豪车充门面?

  “什么借的?我自己的!”孙哲远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平时也没见你开过啊……”

  “咱们镇上的路, 你觉得能开上奔驰吗?还不如骑小毛驴快呢。”

  “那倒是。”江小满点了点头, 随即八卦道,“没想到孙主任你家挺有钱的呀,都买得起奔驰了。”

  他可不会觉得孙哲远这辆奔驰是攒工资买的。

  就他们镇上公务员那点工资,攒三年都不够买这四个车轱辘的。

  大家都这么熟了,孙哲远也没必要瞒着他们,江小满这才知道,孙主任的父亲是一位老教授,母亲是做生意的,说起来,郎山人民对孙主任姥姥家的产业更熟悉——

  孙主任的姥爷开办了本地第一家民营的酒厂,他们公司主要生产中低端白酒,不像茅五剑那么高端大气,却是郎山这一片几乎家家户户请客吃饭必备的白酒,价格亲民,口感据说也还不错,是真正的粮食酒。

  听说自己常喝的白酒居然是孙哲远的姥爷家厂里生产的,江有粮顿时觉得孙主任看着比以前更亲切了。

  三人一路走一路聊,上午十点多,终于到了县政府。

  文化局听着是个清闲衙门,实际上也挺忙的,不光管着全县的文体娱乐单位和企业门店,还要负责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生活,不可能只盯着非遗文化这么一件小事。

  因此,他们到了文化局办公室,就被人带到了会议室,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文化局非遗文化中心主任陈茽才急匆匆赶了过来。

  “不好意思,久等了,我们这边正要向各乡镇街道发文呢,孙主任既然来了,就顺便带回去吧,这位就是郎山竹雕文化传承人江师傅?”

  江有粮被点名,立刻局促地连连摆手:“不敢叫师傅,多少年没动过刻刀了,我也就是跟着师父学了五年手艺,刚出师呢,这竹雕就没人要啦。”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心酸起来。

  江小满是心疼他爹。

  陈茽和孙哲远是心疼这门差点失传的传统手艺。

  毕业即失业,难怪郎山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竹雕。

  从入门到出师,还要好几年的时间,有这几年时间,进厂打螺丝都攒下十几万了!

  陈主任也是第一次接触江有粮,这次把人请过来,主要还是想当面核实一下,面前的这位江老汉,到底是不是郎山竹雕文化传承人,以及,江有粮的竹雕技艺,到底是不是符合传承人的标准。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江有粮努力回忆年轻的时候拜师学艺的那段时光,一点点把自己“师门”的情形描述出来。

  听说那位老师傅的徒弟们因为没了生计,都四散进城打工去了,因为当时的郎山特别穷,很多人家别说手机了,连电话都没装,更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写信,几十年没有来往,江有粮当初那些师兄师弟们,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倒是有一个跟我是同乡,但是前些年得了癌症也没了。”江有粮唏嘘道。

  这就是他宁可放下家里的猪崽,也要跑一趟县城的另一个原因了。

  师父早就没了,师兄弟们也走的走,散的散,他不知道自己的手艺到底符不符合什么传承人的标准,也不知道这种没人要的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有什么意义,只是心里还存着一点念想。

  万一县里有办法给他找个徒弟呢?

  听到江有粮说要是县里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他愿意免费授徒,陈主任暗暗点头。

  自从县里成立这个非遗文化中心之后,他也借着工作的机会,接触到不少本地的老手艺人。

  不得不说,老一辈对于这种传统手艺,都是很有情怀的,有些非遗文化之所以还能艰难传承下来,就是因为一些手艺人哪怕不赚钱,也一直没有丢下这门手艺。

  他们县去年就挖掘过一个剪纸手艺人,老人家一手剪纸栩栩如生,家里堆了一本又一本的剪纸册子,小孙女做手账的时候,却宁可上网花钱买贴纸,也不用老人家的剪纸,嫌弃这玩意儿不够洋气……

  老奶奶听完只是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现在的女孩子喜欢新潮的手账本,却并不妨碍老奶奶细心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收藏起来,这也是她们这一代的“手账”呢。

  不过,县里专门成立非遗中心,就是为了挖掘本地非遗文化、想办法把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的,当然不可能让传承人们放下生计,为爱发电。

  听完江有粮的回忆和讲述,陈主任已经掩不住脸上的喜色了。

  没想到这位江老汉非但是正统的传承人,而且对于郎山竹雕文化的历史,还有那位老师傅的生平,也都非常了解,这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