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科举扶贫 穿越古代科举扶贫 第108章

作者:应何似 标签: 基建 种田文 穿越重生

  谢老三说道:“咱们孙子中状元了,我一时之间高兴迷糊了。”

  大家则才放心下来,然后才反应过来高兴。

  “宁哥儿中状元了,我就知道,宁哥儿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就是一个状元的样子。”谢象贤肯定的说道。

  其他的人也都说道:“是啊,继宁从小就和大家不一样,其他家的人还在地里玩泥巴,继宁就去桥头读书去了。”

  “其实继宁还在他娘肚子里面,就有征兆了,那时候,如方家媳妇去打猪草的地方,猪草就要长得好点。”

  “嗯嗯,是的,那年我上山,还看到白鹤了,翅膀大得很,一看就是神仙身边的。”

  “你也看到了,我看到的是凤凰,尾巴长得很,身上是毛色会发光。”

  大家都开始说起来谢继宁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自己遇到的奇异的事情,将其都归结于谢继宁这个文曲星下凡的吉兆。

  说完没有出生的时候,又说到了出生之后了。

  那值得说道的就更多了,毕竟都是大家参与的,压过刘家不算,毕竟现在谢家和刘家走得很近。

  其他的像是‘积肥法’‘稻田养鱼’‘松花蛋’‘豆豉鱼’‘羽绒服’‘香菇’‘养蜂’还有如今的‘辣椒’。

  这些都在大家的嘴里翻来覆去的说,还有码头,做生意这些,大家仔细一数,都是和谢继宁有关系,可以说谢继宁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当然,谢继宁改变的还有稻香书院小学生们的生活,因为这件大喜事,稻香书院宣布今天大家放假休息。

  高兴得谢继宁堂侄子祈祷道:“继宁叔叔中状元就放假,要是继宁叔叔一直中状元就好了。”

  谢继田在旁边听到连忙说道:“我大哥说了,中了状元就要当官了,一个人只能中一次状元。”

  “嗯嗯,那继田叔叔,你赶紧考状元,到时候就能放假了。”

  “夫子说,我的天分不如哥哥姐姐,所以暂时不能考状元。”谢继田认真的说道。

  一边说,一边往家里跑,路上自家的哥哥姐姐们也往家里赶,都是喜气洋洋的。

  谢家这会儿正在热热闹闹的接待客人,不一会的时间,大家都收到消息了。

  先到的是板桥的这些离得近的,李家,刘家,杨家,孙家,周家,都一大家一大家的成群结队的往谢家来,恭喜谢继宁高中状元。

  然后平时往来的生意人,县城的,府城的,还有很多是读书人,都纷纷送礼来谢家,就连平时往来少的其他地方的乡绅也都赶来谢家。

  就连知县也叫人送礼来了,是师爷亲自送来,祝贺谢继宁高中状元。

  谢家人忙得转不过弯来,正好刘方杰还有静安带着应文应武刘嘉盈一起来了,分担了,能理事的理事,能查看礼物的负责查看清点。

  对于很多人送的礼物,都需要仔细查看,有那些礼节性的,就收了,凡是有超出规格的,通通都退回去,不给谢继宁麻烦。

  需要招待的帮忙招待,又有李家的,还有谢继宁的姑父姑母来了,亲戚都帮忙了,谢家人这才稍稍的放松一下。

  晚上,送走客人,只剩下自家人之后。

  谢老三拉着刘方杰,两个人直接喝酒喝到醉,然后互相道喜,互相道谢。

  “宁哥儿多亏了你这个师父,要不是你从小精心教导,宁哥儿也不会有今天,不会中状元,你是我们谢家的恩人啊!”

  “你们把宁哥儿养得好孝顺,懂礼,又聪明。”

  “不,是你好,要不是你拿银子,给宁哥儿读书,宁哥儿就被我们耽误了,你当时坐马车,威风得很,我们一家都不敢看你,没想到,你好说话得很,宁哥儿就是背了几句话,就给宁哥儿银子还有玉佩。”

  谢老三一直记得,当时要不是刘方杰给了银子,叫读书,家里是打算给谢继宁送去做学徒的。

  刘方杰给的银子,改变了谢家的生活。

  刘方杰哈哈大笑:“我送出去的东西很多,就宁哥儿还回来了,我生平第一得意的事情就是晚年收到继宁做徒弟。”

  “我最得意的就是生了儿子,儿子生了继宁这个孙子。”

  两人一边说,一边喝酒,大家也都很感慨,这些年,家里变化很大,感觉就想骑马追着跑一样,大家每天都在忙,家里的事情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了。

  当时为了谢继宁读书的一点点束脩而发愁,现在家里的钱多到修书院给别人家的人读书了。

  那个时候,住在破旧的老宅子,第一次拿到很多银子的时候,大家小心翼翼的摸,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大家热热闹闹的兴奋了几天,终于缓了缓,稍稍的安静平复情绪。

  谢如方回来了,还带着万岁爷赏赐的东西回来了,大家又热闹了,听谢如方讲述谢继宁骑马游街的事情。

  “当时,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还有人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宁哥儿穿着大红色的状元服,骑着红鬃马,头上带官帽,威风凛凛。”

  “两边上的酒楼饭店,都大声的喊我家少爷的名字,还给我家少爷扔荷包,玉佩,帕子。”

  谢如方说累了,赵二牛接着说起来。

  只是听得应武还有谢继平谢继岩兄弟几个遗憾自己没有去京城。

  说完这些,就说起来关于谢继宁状元牌坊修建的事情了,朝廷奖励了银子给谢继宁修牌坊,还对规格,款式都有说明。

  “这牌坊,就修在谢家湾入口的地方,让人下来码头都能看到。”

  “嗯嗯,和宁哥儿之前的举人的放在一起,将两边都腾出来,地面和周边都用青石板铺上。”

  大家仔细的商量,反复多次才定下了,一开始动工,附近的人都来帮忙,就连县衙的建造人员都来帮忙。

  观一书院更是名声大振,天下皆知,金科状元,六元及第谢继宁师从刘方杰,就读于观一书院,导致刘方杰这个假期特别忙。

  不只是观一书院,稻香书院也渐渐的扩大了影响力,附近很远的蒙童都想来稻香书院开蒙,又请了不少的夫子。

  之前的谢家虽然也有发展,但是总是差点力度的感觉,但这次谢继宁中状元之后,整个谢家才真正的起来了。

第174章 (第一更)

  家里的忙碌谢继宁没有时间惦记, 自从永安帝下旨让谢继宁讲学之后,谢继宁就进入了非常忙碌的阶段。

  翰林院大学士孔文英叮嘱谢继宁可以暂时以太子讲学为要,还经常会询问谢继宁关于讲学的内容的准备, 显然对于谢继宁给太子讲学非常重视。

  但是谢继宁自己却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讲学,一是因为给太子讲学的人很多,谢继宁暂时还排不上号,每十天两节课,没有办法讲太多东西, 所以谢继宁精心准备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

  二是谢继宁深感自己的不足,加大了学习的力度。

  能进翰林院的都不是泛泛之辈,翰林院因为其乃是皇上的顾问团,辅政团的原因, 对录取的人才比较严格, 主要两个来源。

  一是像谢继宁这样的一甲直接进,状元从六品编撰,榜眼探花七品编修。

  第二个来源是翰林院根据需要放出一定的名额, 然后二甲还有三甲的人再次参加翰林院的单位考试,即考庶吉士, 考上了,能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熬过两三年, 才成为翰林院的正式编制。

  翰林院的这种录取方式就证明了翰林院的人的不一般, 谢继宁三人慢慢的融入翰林院才发现, 翰林院里面卧虎藏龙, 前几届的状元榜眼探花除开个别的几个,其他的都在翰林院。

  这些人都很不一般,本就读书厉害, 如又在翰林院深造多年,更是将知识典籍读熟,读透了。

  三个骄傲的小孔雀新进士么没有被部门的冷板凳吓到,谢继宁打破局面之后,下马威直接没有用处,被放弃。

  却是被前辈们用渊博的知识压得一点狂傲都不敢有,都谦虚极了,只能一起学习。

  “继宁你之前《水利考》你看完了吗?看得怎么样了。”

  谢继宁一边将一个排骨喂进嘴里,咽下之后回答道:“看完了,藏书阁应该还有同类型的,我要去再找找,这本上面虽然实用的,但是也有很多问题。”

  “嗯嗯,我看了一本《河工考》,倒是很不错,咱们换着看,然后再一起探讨一下。”

  “食不言寝不语,维方,你也和继宁学坏了。”

  王弘绪见两人吃饭的时候都一直在说,早就想阻止了,但是自小的养成的习惯让他在吃东西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开口。

  这会碗刚刚放下,就赶紧开口说了。

  谢继宁和姚抬头对视一眼,赶紧埋头快速的吃饭。

  三个人乃是同年,关系既紧密又脆弱,一开始他们是竞争对手,谢继宁小小年纪就博得头筹,姚维方和王弘绪自然是不服气,心情复杂。

  但是又因为是同年,天然就属于同盟,所以王弘绪心里对谢继宁感官复杂,但是仍然选择和谢继宁玩,和几个名次靠前的一起玩。

  在三人同时进入翰林院之后,就迎来了下马威,要是被一直有下马威,时间长了,每个人就会被不同的人拉拢,找到不同的前辈投靠,谁没有办法特立独行,独善其身的。

  谁知道谢继宁异军突起,一下子就成为了皇帝面前的红人,不仅经常被皇帝宣召,还有了一个固定的差事,给太子讲学。

  自然而然,一甲的三人就以谢继宁为首,抱团了。

  三人震惊于前辈渊博的知识,只能悄悄努力,不放过任何时间,奋力学习,努力追赶。

  这几□□堂上一直在讨论关于水利的事情,三人还没有资格上朝,要三个月学习适应,正式定下之后,才能上朝。

  虽然不能上朝,但是三人还同样关注此事,所以也都赶紧查询相关的书籍,想到对此了解一二。

  谢继宁更加迫切的需要了解,因为按照太子的好奇心,他一定会问到这件事。

  果然,第二天在给太子宋锦炎上课的时候,太子就问起来了这件事。

  “谢编撰,最近朝堂上的大人们在烦恼黄河之事,谢编撰你了解情况吗?”

  太子早早的就开始观政,但是大多数时候,就是观看,旁听。

  虽然有詹事府的官员是属于太子的势力,但是在主君强大的时候,詹事府的官员一类是教导太子读书的三师之类的,他们大多遵循礼数,严格教导,不会和太子讨论太多的政事,多是要太子多加学习如何做一个仁德之君,

  另外一类都是些小官员,大多数都不是很强大,只是能记录太子的生活,替太子打理日常。

  谢继宁则是完全不一样,谢继宁年轻,思维开阔,尊重太子,更加难得的是谢继宁是六元及第,有真才实学,还见多识广,博闻强识。

  “回太子殿下的话,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治理河水上花费很大的代价,大盛立朝不过到百年,在治理河道上面每年都会拨款,因为黄河两岸沿线牵扯上千万的人的生命和日常生产生活。”

  “河水的问题从大方向来说,都是决堤,洪涝灾害等方面,但是具体的时代还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臣查询了相关的资料,如今的黄河主要的问题就是河水数次变道,到处堵塞,乱流,所以治理河道也应该先从这一方面着手。”

  太子伴读见谢继宁放下手里的书,然后微微一思索,就讲起来了,而太子正在耐心的听着,赶紧也跟着仔细的听。

  “至于治理河道微臣的看法是治河需要治水治沙(1),之前多是治水,臣认为治理黄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2)……。”

  “臣刚才说的是如今存在的问题好针对问题提出的有可行性的办法,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治理黄河并非一日之功,乃是百年大计,长期坚持才行。”

  “因为治理黄河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从上游到入海口都联动起来,上游植树造林,中游以河治河,以水治沙。……”

  这些东西谢继宁前世采访黄土高坡地区农业区的时候,查阅资料曾经看过的在古代都已经实行过的,都是有可行性的方法,结合几天查到的资料,还有和姚维方、王弘绪一起讨论出的办法。

  太子恍然大悟,又拉着谢继宁仔仔细细的问,谢继宁也直接找出相关的资料,来给太子还有其伴读仔仔细细的讲解,直到天晚,宫门要关了才回家。

  “主子今天怎么这么晚,我也没有想到让家里给主子准备点吃的带来。”青山一边赶上马车,一边关心的问道。

  谢继宁一边喝水,一边将马车的糕点找出来:“有差事,车上还有糕点,我先填一下肚子。”

  青山也不多问,而是将话题转移到家里的事情,谢家有很多的财产,但是那是属于谢家的,虽然有是在谢继宁的名下,但是谢继宁只是出一下主意,多余的也不多问。

  他出门的时候,公中也出了钱,但是谢继宁从小就有自己的是个人财产,府城的庄子,还有商铺,院子,都一直是谢继宁自己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