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科举扶贫 穿越古代科举扶贫 第74章
作者:应何似
第123章
到了过小定这天, 一早天还不亮,刘家准备的礼就往马车上装,要先拉到船上, 然后从水路再去府城,得亏现在水路方便了,不然的话都是要提前几天先去。
谢继宁因为辈分,成功的作为应文的长辈助阵,成了为应文下定的重要人物, 看着骑马走在前面的谢家父子还有媒人,李仲方在后面对着李仲宁嘀咕道:“姑母家为什么请谢家人做主客啊,咱们家这么多人。”
“咱们家又不是应文的舅家,毕竟是隔了辈了, 他谢继宁年纪小, 辈分上是合适的,刘家没有其他的合适的人,谢继宁是最合适的, 况且我们去的不是一般人家,是去知府大人家, 就是让你去,你能站直了说话吗?”
李中方喃喃的不在说话, 轻轻的拉了马缰绳往前走, 这会儿天都还没有完全亮, 刘家的仆人人手一个大大的火把照射着大家骑马去码头。
谢继宁父子一路闲谈, 下了马, 上了船和大家一路笑谈着往府城而去。
到达府城的时候已经天光大亮,刘来富还有赵二牛以及李家的人早就在码头等着了。
“老爷,少爷, 你们来了,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刘家早早的就安排管家刘来富来府城做准备,这会儿大家一下船就立马换上马车,往邹家而去。
媒婆带着丫鬟也挤上谢继宁的马车,将车帘子高高的挂起来,然后做最后的叮嘱:“谢秀才,你等等就听我的,这下过小定不像大定那样多礼,也没有成亲的时候繁琐,刘家谢家乃是官家,为了表示女方的重视才特地请你们来,一般人家媒人去就行,刘家就是讲究。”
媒人说着说着就赞扬起来了刘家的礼节,显然作为官媒的她被刘家请来当媒人,也是非常骄傲的。
“恩,多谢花媒婆了,今天这事全赖你操持了。”谢继宁对着有社交那啥症的媒婆佩服不已。
花媒婆见谢继宁一个读书人,对着自己也是笑呵呵的,讲礼得不得了,更是兴趣来了,就想给谢继宁做媒:“谢秀才,你是中意那读书人家官家的小姐还是中意穿金戴银娇养长大的,我花媒婆在府城都是赫赫有名的,这官家的小姐我知道,这府城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的我也认识。”
谢继宁吓一跳,连忙推辞道:“花媒婆,如今我年纪还小,暂时不考虑这些,而且这些事情要听家里大人的。”
花媒婆看着谢继宁,虽然一排成熟稳重的样子,但是脸上还是胖嘟嘟的,个子也还不高,一看就是还一个小孩子,笑着说道:“的确,不该和你说这些,这要和你爹娘他们说,你还小,那里懂这些。”
谢继宁僵着脸干笑,内心疯狂吐槽,我知道,我知道得比你想象的多,网络发达,谁还是小白兔不成。
“谢秀才,你现在还小,等你大一点,抢手得很,就像你这侄子一样,一般人提都不敢提,定亲直接就定的知府家的小姐。”
花媒婆的社交技能显然的点满的,谢继宁礼貌应答,花媒婆自己就能滔滔不绝的说,直到仆人提醒快要到知府大老爷家了,花媒婆拍拍袖子,端端正正的挺直背,看起来竟然很是有派头。
外面准备的礼仪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往邹家去,邹家大门中开,早就有人等着了,大家互相见礼,之后往大厅里面走去。
谢继宁一进屋,就对着邹和还有他妻子行礼:“后生谢继宁见过知府大人,见过夫人。”其他人也都跟着行礼。
邹和笑呵呵的说道:“请起,都请起。”
然后众人做罢上茶之后,谢继宁拱拱手,高兴的说道:“晚生今日到贵府,是为我侄子刘家应文向贵府小姐过定,贵府小姐蕙质兰心,知书达理……”谢继宁简单的夸赞刘家几句,说明来意,之后就到了媒婆的主场。
只听到媒婆先是赞扬两家的家庭,两方的人品,然后说了这婚事的般配之处,一通吹捧之后,就将一封红封递给知府夫人,知府夫人看过之后连连点头,那是聘书,上面有和好的八字,显然上面的话语很是吉利。
看过之后,媒婆又将刘家送的礼单送上,然后一一唱礼,邹家也将自家的回礼的单子递给媒婆,邹和则是亲自将聘书上面填上自家孙女的名字,然后交给谢如方。
仪式结束之后,又邀请大家去吃酒席,邹和是流官,老家并不在府城,所以这次来的族人不多,谢继宁几人一一认过之后,做下吃席,吃完饭之后,谢继宁就带着众人告辞而去,邹家也知道,还要回刘家将聘书供奉,所以也都不多留,送人离开。
顺着原路,众人返回,刘家正在准备小宴,谢如方将聘书递给刘方杰,刘方杰接过聘书,打开看了之后就将聘书压在祠堂供奉。
转身出来就将几人围着谢继宁好奇的问:“师叔,未来嫂子长什么样子,你看到没有。”
谢继宁抬头看向不远处的应文,只见他虽然隔得远,但是显然注意力在自己这里,想听听自己要说什么。
“邹家小姐啊!”谢继宁故意拉长声音吊应文的胃口,结果应文不好意思问,反倒是应武还有谢继平着急了,连忙催着谢继宁快说。
“我也没有见到,邹家小姐是官宦人家,人家怎么会让我见到。”
“啊!”
大家大失所望,刘方杰笑着说道:“邹和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孙女自然也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
谢继宁听着自家师父的话,看着毫无参与感的应文,心里同情,今天虽然是应文的过小定的时间,但是显然应文和邹家小姐都没有参与感,都是大人的事情。
刘方杰不知道自家弟子的想法,只是笑着对孙子说道:“都定亲的人了,之后就是大人了,以后要担起大人的责任来。”
“是爷爷,我会的。”
应文虽然定亲了,但是还是要去书院读书,回到书院之后,大家才知道,秦弘厚之后就不来了,听说往省城读书去了。
“我有一个表哥在省城的书院读书,秦弘厚就去他们书院了。”张仁学兴致勃勃的跟大家分享,这个假期他去他祖父那里了。
“本来我祖母让我去她们那里读书,我舍不得你们,就又回来了,我祖父说之后我还要回原籍考试,就不折腾了,就让我回来。”
“你去你祖父那里了不知道,应文定亲了,还是我去提的。”
张仁学随口说了恭喜,然后满不在乎的说道:“我也定亲了,是我祖父的同僚家,这次去就是去提亲。”
“啊”谢继宁惊讶,应文一向稳重,张仁学还是小孩子的样子,没想到他家动作这么快。
谢继宁打定主意,要赶紧和自家师父师母爹娘说清楚,自己不想成亲,不能给自己答应亲事。
没有秦弘厚的观一书院,谢继宁呆得很自在,尽管他们还是要学很多东西,但是毕竟是秀才了,书院的管理没有这么严格,加上谢继宁天赋出众,又不忙着考试。
所以可以自由自在的学一些其他东西,每天骑马射箭,琴棋书画,这些艺术鉴赏类的,谢继宁都捡起来慢慢的学,慢慢的竟然找到了前世大学时候自由自在的感觉了,可惜的是大学不仅有自由,还有实习。
赵怀瑜考了进士之后就来怀安县,在这里耗了好多年,明明可以凭借家世离开,但是却一直没有走,就是心里想做出一番事业。
如今怀安县的路修好了,河道竣梳了,庄稼丰收了,家家户户的日子好过了文化教育也因为观一书院,在整个省城都有姓名,算起来,就有一件事没有做了,那就是记录下来。
“我应该还能在这里待上两年多,这地方志应当能在我在任的时候修出来。”赵怀瑜意气风发,他今天是故意带上礼物来拜访刘方杰,想请刘方杰帮忙主持编纂地方志。
见刘方杰只是默默下棋,不接话,赵怀瑜再接再厉,接着说道:“整个怀安县甚至说整个济州府,还有谁比你更适合修这地方志,非你莫属。”
“有头绪了吗?怎么开始。”刘方杰心动了,这样的事情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当仁不让的事情,赵怀瑜一说他就心动了,只是故意端一下而已。
“今年衙门颇为富裕,而且上面又是免除税收的,经费方面不用担心。”
这话一说,刘方杰就放心了,这谈钱虽然俗气,但是这不是他一个人能修的,赵怀瑜特意来请他,显然是想让他连观一书院的其他人也带上。
“目前来说,怀安县的地方志还是前朝的,如今的还没有修,所以都要重新开始,好消息是之前在宁哥儿的建议下,有部分读书人下去田野调查,找到不少的特产,让人可以发家之外,还做了其他方面的记录,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修地方志的资料。”
“怪不得我徒弟当时提出田野调查你很支持,原来早就打算修地方志。”
“刘兄,我等做官,还是逃不过名利,还有什么比青史留名更让人向往的呢?国史我可能没机会,但是怀安县,必然会为你我留下一笔。”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2-02-09 15:13:09~2022-02-10 20:25:3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浅水炸弹的小天使:啊喱 1个;
第124章 (第一更)
谢继宁知道自家师父即将修地方志, 兴奋的问道:“师父,我们也要参与吗?”
“这件事由我还有李夫子负责,书院的众多参与, 你是我弟子,我能忘记你,肯要带着你们参加。”刘方杰看着兴奋的弟子还有孙子,也不吊人胃口,直接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师父, 那还有谁也一起啊!”谢继宁追问,
“赵知县还安排了其他的不少的秀才来参加,都是经年的老秀才,对下面的了解颇深, 对整个怀安县一些风俗地理耳熟能详, 你们两个到时候要和她们多学习。”
“至于书院,秀才以及之上,愿意的人都可以参加, 有所顾忌的书院也不勉强,毕竟这个耗时很长。”
很快, 这个消息就在怀安县传开了,到处都有读书人在议论纷纷, 很多人纷至沓来, 因为观一书院藏书众多, 地方也宽大, 索性刘方杰就将修书的地方设立在观一书院。
那些被邀请来参加修书的读书人也住在书院, 谢继宁几人负责接待,来的人虽然是同一天,但是因为距离交通问题, 有早有晚,谢继宁几人只能在书院门口的长亭里面坐着等人。
风吹过树梢,带来阵阵凉意,几人在玩微型的投石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种类似的玩具在怀安县流传开了,县城杨家木匠,板桥谢家湾两个地方都有出产,两个地方互通往来,互相交流技术,简直承包了附近的玩具产业。
几人正在玩耍的这个是张仁学买的最新款,很小的一个,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玩耍。
看着正在玩的几人,谢继宁情不自禁的感叹道:“时间过得好快,一晃眼是我们来做这个接待了,想当时来书院,应文带着我们参观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
应文无语的看着自家小小年纪的师叔在这里伤春感秋,无病呻吟。
孙程明笑着说道:“什么都变了,就应文没变,当时他需要带着我们了解书院,今天,他还在。”
张仁学也补刀道:“宁哥儿,除非你之后离开书院,外出了,不然之后的每一年,每一次,你都在,谁让你是刘院长的弟子呢。”
谢继宁看向山下来人的路的方向,转移话题道:“有骡车来了,应该是来书院的读书人们,这次轮到那两个了。”
“仁学和应文。”李道明笑着说的同时还在认真的瞄准投石机不远处的小靶子。
看着来人,谢继宁笑着说道:“这两人我认识,经常在谢家湾图书楼看书。”
“宁哥儿你认识的人好多啊!”张仁学感慨。
“整个怀安县也没有多少读书人,还有不少在我们书院,就连县学都不授课,那些秀才都会去小师叔家的图书楼看书。”应文一边站起来准备去接待来人,一边回答,这来人谢继宁认识,他也是见过的。
“也是,宁哥儿,你家图书楼的书比我家还多,只不过我家人不爱读书也是真的,书少很正常。”孙程明感慨道,他家虽然是怀安县的老牌人家,但是家里人读书都很一般,所以出了他这么一个读书苗子很受重视。
谢继宁解释道:“我家图书楼的书都是从各处收集来的,一开始都是从师父这里抄写的,那时候的书还少,后面我去府城带书回来,去省城院试也带,我爹每次出门也带,还有就是来我家订货的商人也会帮忙带来,这样积累下来,就多了。”
现在,在怀安县,甚至在隔壁的几个县里,板桥谢家湾的图书楼都很出名,为此,板桥的房租都涨了不少,很多家建了小院子供外地的读书人来这里读书,因为有很多的读书人聚集,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和浩如烟海的书籍一起形成谢家湾独特的氛围。
公园外围的流觞曲水,举办读书会等地方,都增加了好几个了,生意都很好,这样的地方都要店家多少识字,生意才能好,稻香书院的扫盲班都受欢迎了很多,毕竟跟钱有关。
孙程明佩服的说道:“你家里的确很爱书,这样才能积累得这么快。”
“你们都可以去看看的,之前的书我还可以说自己都看过,但是现在多了很多的书,都是好书,有一些是打南边来的,有一些比较难得,就连我师父都说好,有好多的书都是我之前都不知道的。”
几人都很感兴趣,除了应文整天和谢继宁形影不离,经常往谢家去之外,其他人竟然都没有去谢家玩过,所以约定之后找时间去。
一番闲谈,应文们已经安顿好之前的秀才,回来了,大家接着轮班等待,到达黄昏时分,终于将来人都等到了,送人去安顿好之后大家都赶紧回去休息因为第二天,就要开始忙碌了。
刘方杰和李夫子做总负责人,然后给参与的人分工,谢继宁这些亲传弟子就是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动,涉及到衙门数据的由于县里教谕书吏负责,其他的都是刘方杰根据大家所学分工。
因为新朝以来,怀安县没有修过地方志,就是前朝的老的都已经混乱不堪,有很多变化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曾经说过“作史莫难于志”,因为地方志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五行、食货、职官、艺文、及纪、表、列传,靡不较史加详,则志也,而全史矣;(1)加上怀安县之前文化不兴,相关的记载很少,所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是显然,这些都难不倒刘方杰,对一个进士来说,修一个小小的县里的地方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先将整个地方志的目录列出来,建制沿革,山川水利,户口税赋人文,等等。
然后给不同的人分好负责的部分,选出那个部分的负责人,各位参与的夫子都一致选择将自家弟子或者后辈带在身边,所以当谢继宁和刘方杰说他对人物志感兴趣想要负责人物志的时候,刘方杰不同意。
“我将你带在身边,就是想要你学着如何总览,如何合理的用人,安排人做事,你却想要去负责人物志,就算负责税赋或者农或者职官,都比人物好,这些都是对你将来的路都有帮助的,人物志有什么用。”
无论怎么说,刘方杰就是不同意,这个弟子总会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但是这件事谢继宁说服不了刘方杰。
求了刘方杰几次不成功之后,一边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人物,上传下达。一边狐假虎威,加入在人物志的小组里面去。
应文自然知道自家师叔的行动,只能一边帮忙打掩护,一边不解的问:“师叔,你为什么喜欢人物志啊!”应文是真的好奇,像他就喜欢艺文还有古迹,张仁学就喜欢山川河流,李道明就喜欢建制沿革,这些都跟大家平日里的爱好相关。
他自来就喜欢看书,写诗,所以就算刘方杰带在身边教的是总览的本事,他还是喜欢往艺文志小组跑,谢继宁则是一点都看不出他喜欢人物志,就算风俗都比人物志更让他喜欢一点。
谢继宁自己当然不是很喜欢人物志,用一句狂妄点的话来说,整个怀安县,出众的人物数都数得出来,最出众的,最好的时代就是现在,以刘方杰为首的这一批人。
谢继宁之所以非要插手人物志,当然是因为他在人物志小组看到他们准备的烈女传,那些通篇都是那个女子为贞洁自杀,为贞洁守寡,被男人扶了一下,自杀,为了增加人数,将前朝的,前前朝的都找出来写,通篇都是歌颂贞节孝义。
那些人看到的是美德,谢继宁看到的却是满满的血泪,地方志上面两行字的记载,却是很多的女孩子的一条命,这地方志是官府修的,代表官方的思想。
本来现在怀安县的贞节要求没有很严重,毕竟前些年大家饭都吃不饱,但是如今大家日子过起来了,加上官府鼓励,下面的人一定会为了利益名声,牺牲女子强迫以及洗脑女子守寡,守贞。
方志上面大量记载守贞的女子,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最好的鼓励,会让守节守贞这种行为愈演愈烈。
谢继宁想;其他的管不到,这就在自己面前,肯定要管,这种只歌颂贞节的行为一点都不可取,将贞节作为女子的唯一美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最大的残害。
上一篇:穿书之豪门男妻
下一篇:命不久矣后我成了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