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宠夫郎 独宠夫郎 第124章

作者:不曾阿 标签: 生子 天作之合 种田文 穿越重生

  她力气大,一个人能顶一个壮汉,黎荞便把给望月楼送鸡蛋鸭蛋的活儿交给她。

  今日若是小五和王秀英一起去县城,那两人可以互相帮一把,但黎荞想到连日高温之下他已经很久没去县城了,便喊上陶竹一起去县城。

  果然,半路上,小五的马车和王秀英的牛车陷入泥泞中好几次,有了黎荞和陶竹的帮忙,四个人顺利到了县城。

  再次把修路的念头压下,用小木棍刮干净鞋底的泥泞之后,夫夫两人牵着牛车进城。

  把马车停在了望月楼后院,两个人打算去县城里逛一逛。

  只是,还未走出望月楼的后门,他们便被王掌柜拦住了。

  “快快快,知县大人在二楼雅间呢,点名要见你。”

  王掌柜凑到黎荞耳边,低声又快速的说着。

  他刚才在柜台前忙活,有一伙计跑来对他说黎荞和陶竹来了,他嗯了一声,吩咐这伙计好好招待他们夫夫,但他自己却没有去后院。

  都这么熟了,他不用客气。

  结果伙计的话被前来望月楼消费的江知县听到了,于是他就小跑着来拦人了。

  江知县要见自己,黎荞肯定得听从,他和陶竹一起去了前院二楼最靠角落的雅间。

  雅间门口有两个小厮模样的人守着,看他们夫夫来了,先是轻声通禀了一声,得到江知县的允许,这才推开雅间的门示意夫夫两人进去。

  进去之后,黎荞和陶竹正想要跪地行礼,江知县却是直接笑呵呵的道:“不用多礼,我今日只是过来品尝一下望月楼的美食。”

  他依旧温和,没有什么官架子。

  而且也没有用“本官”,可见是想低调。

  黎荞会意,学着刚才小厮的模样喊江老爷,看江知县桌子上空空,知道伙计还没来得及上菜,便道:“江老爷,望月楼最不缺的就是美食了,不知道您偏好哪种口味,学生可以给您推荐几道菜式。”

  “其实我最想念的美食是粉条。”江知县笑道。

  “那您得等上两个月了。”

  红薯最快也得有俩月才能收获。

  江知县自是知道这一点儿:“今年咱们县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大家都是奔着粉条而来,可不能让农人的心愿落空。”

  全县农人种了那么多红薯,粉条这件事绝对不能出岔子,若今日没偶遇黎荞,那他过几日也要专门见一见黎荞的。

  “圣人上个月写了篇文章,探讨如何跳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这个怪圈。”

  “圣上开篇便借用《汉书》食货志篇中的那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来强调粮食贵贱、百姓、国家这三者的联系。”①

  “但你的粉条,似乎跳出了这个怪圈。”

  江知县瞧着黎荞的眼神透着满意。

  红薯大丰收,按理说红薯的价格会跌,毕竟物以稀为贵。

  但去年红薯的价格没跌。

  今年的红薯,价格更不会跌。

  所以说,读完圣上新写的文章之后,他立马就想到黎荞的粉条了。

  靠着粉条,平城农人的红薯越高产,那挣的钱就越多。

  平城跳出了圣上关心的怪圈,那就是他的政绩呀。

  *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的那个出自《汉书食货志上》。

第68章 全县红薯大疯狂 比从前要更加努力

  “不敢不敢, 学生也是瞎折腾,侥幸而已。”

  迎着江知县赞许的眼神,黎荞很是谦虚。

  同时心里决定待会儿要去书铺逛一逛, 原来圣上又写小作文了,他得买下来研读。

  这几年因为科举考试的策论题总是围绕着圣上的小论文出,所以每当圣上有新作问世,那必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盛的书铺。

  最近天气炎热,他许久没来县城, 尚不知道圣上又推出了新作。

  “不是侥幸,是你在这方面的确有天赋。年轻人, 了不起。”

  夸了黎荞一句, 江知县又道:“今年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农人奔着粉条而来,所以你三柳村的红薯作坊不能辜负全县农人的期许。”

  去年三柳村的村民干了票大的, 今年全县的农人摩拳擦掌, 也要干一票大的。

  他之所以不调任,也是为了干一票大的。

  恰好圣上刚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这简直为粉条量身定做嘛,他会带领平城的农人,跳出圣上所提的怪圈。

  用实际行动去回答这篇文章。

  所以他必须先给三柳村的人做一做工作。

  去年粉条出现的突然, 再加上认识不足, 手忙脚乱之下没能将利益最大化, 但今年准备充裕,必须整一波大的。

  “麦收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全县农人所种红薯的亩数, 全县十个镇, 一百七十个村子, 一共种了三十万亩的红薯。”

  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 因为平城总共的耕地面积才四十万亩。

  这说明全县农人只种了少量的小米、高粱、玉米等杂粮,余下的田地全部种成了红薯。

  黎荞听到这个数字,睁大了眸子。

  三十万亩红薯?

  ……

  天,这得出大事。

  陶竹也被这个数字给惊着了,他想象力有限,三十万亩具体有多少,他根本想象不出来……

  “今年雨水足,我估摸着红薯的亩产量和去年差不多,一亩地能收个两千斤。”

  “若是按照两千斤算,那三十万亩红薯能收获六万万斤红薯。这是一座红薯山啊。”

  江知县感叹。

  平城农人被三柳村的银子刺激得红了眼,所以今年这般疯狂。

  若是粉条生意出了岔子,那全县农人都得疯。

  因此,三柳村的红薯作坊是下半年全县的焦点,绝对不能有任何疏漏,一定要把这一座红薯山变成银山。

  “农人种了这么多红薯,肯定急于变现,但红薯作坊每日的产出有限,为防止出乱子把好事变成坏事,我这里有一个想法,你且听一听。”

  江知县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首先,必须得扩大生产。

  唯有扩大生产,才能让急着变现的农人安心。

  但是,粉条的做法也必须保密。

  因此他希望三柳村今年冬天甭管男人女人小哥儿,能做红薯粉条的,都进红薯作坊做粉条,尽可能提高粉条的日产量。

  六万万斤红薯,六斤红薯出一斤淀粉,那今年平城能有一万万斤淀粉。

  粗略的按照一斤淀粉出一斤粉条的比例去算,那么红薯作坊就算是一日做两万斤粉条,那也得花五千天才能把这些淀粉消耗完。

  五千天,就是将近十四年啊。

  所以说,这个账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要吓死。

  全县农人想要在这个冬日把红薯变成银子,哪能等十四年!

  江知县留在平城是为了搞政绩的,不是为了搞惊吓的,为了避免出乱子,首先就是要提高粉条的日产量。

  黎荞这会儿也受到了惊吓。

  他知道今年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但不知道具体种了多少,现在江知县把所有数字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他头皮不由麻了一下。

  可怕!

  若是这个冬天不能让农人的期望成真,那农人心中绝对生怨。关系到口粮,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

  三柳村的人口算是多的,有两千多人,去掉老人和小孩儿,能做粉条的人有一千多。

  一千多人拼了老命,一日的确可以做两万斤粉条。

  但显然,一日两万斤粉条无法消耗掉全县种的红薯。

  “老爷,我有一主意,要不让三柳村旁边朱家村的人也做粉条吧。”

  他对江知县道。

  扩大生产需要人手,看来看去,这活儿就交给一直跑的很快的朱村长吧。

  “可以。”

  江知县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必须得扩大生产,但这个新的人手该找谁,他目前还拿不定主意。

  现在黎荞给了提议,那就朱家村吧。

  他对朱村长没什么意见。

  但朱家村只是一个小村子。

  就算是加上朱家村的人,那在明年红薯收获之前,也消耗不掉今年的红薯山。

  所以,还得继续寻人。

  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是整个村子的人一起上,也可以从各村招人手。

  一起致富,那就该雨露均沾嘛。

  他觉得可以在县城划出一块地,盖一个大大的红薯作坊,红薯作坊里的工人,全县一百七十个村子都有名额。

  由他出面震慑这些工人,谁敢卖方子,那不是全家坐牢,那是全村每家都得有人坐牢。

  在这种威慑之下,应该没人敢随意泄露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