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 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 第146章

作者:Mod 标签: 美食 系统 朝堂之上 基建 穿越重生

  燕文帝打开密报,略过两句问安,一目十行看了大概, 脸色越来越黑,扫到最后一行字时,更是忍不住拍桌。

  荣亲王在另一桌案之上批改奏折,闻声直接扔了朱笔, “晋南王府抄没的财物被人劫走了?”

  不然他这个听闻晋南王和亲儿子勾结造反也面不改色的父皇怎会如此动怒?

  燕文帝将密报扔给荣亲王, “你自己看!”

  荣亲王深知这怒气不是冲自己来的,心里没有不满,他看完这份密报,感慨道, “早知道晋南王府这么有钱, 儿臣早就该去他家打打秋风, 资助资助边关驻军。”

  仔细算算, 光是铸造好的金银就有上千万两之数。国库一年加起来的税银才几百万两,抄一个晋南王府,未来三五年的税银都有了!

  荣亲王批了这么多天折子,也算是知道户部现在能用的钱大头基本来自南岭府下的几个县。

  至于整个江南?

  呵呵。

  把控江南的豪强世家别说交税银,他们不勾结当地知县知府搜刮民脂民膏,谎报天灾朝国库伸手要钱就算好事!

  一旦听闻这么大一笔银子入了国库,全大燕各州府都要天灾不断,急需朝廷赈灾。

  荣亲王眼珠一转,颇为无赖地朝燕文帝一笑,“父皇,这笔银子您要如何安排?”

  自古以来皇帝的钱袋子分两个,一个国库一个内库,如同世家大族一样,前者是公库,后者是私库。

  国库由户部掌管,内库是皇帝的个人账户,由皇帝派亲信掌控。一般来说,皇帝想在宫内大兴土木,那就要自掏腰包。

  想用国库的银子给自己修缮寝宫?

  从内阁到六部尚书都要轮流谏言,更别提御史了,那是逮住机会就要喷皇帝一头。

  所以数千万两金银入了国库,那就不是皇帝说了算,得是百官决断,皇帝负责加印盖玺。

  所以锦衣卫呈密报一来是让燕文帝赶紧派亲兵接手,以防中间出现差错。二来也是问问这怎么分。

  多少入内库?多少入国库?

  燕文帝沉吟半晌没说话,自从他接手大燕,坐上皇帝的位子,就知道这活不好干。

  先帝把钱挥霍得一干二净,在他登基前期,全靠血洗朝堂抄家充实国库。

  如今国库谈不上丰厚,但也不算空虚。

  决断良久,燕文帝忽然问,“岁寒可有折子要上?”

  这话把人问住了。

  时柯虽和锦衣卫关系密切,也可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给皇帝上奏,但这是情急之下的选择,一般没事谁走这个路?

  那不就是正正经经写折子,然后慢悠悠上奏,等燕文帝批吗?

  但传信的人不一般,他是锦衣卫啊,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所以他还真回答了燕文帝的问题。

  “时大人与唐大人过去一月核算了边关账簿与粮草,中间又查看考院修缮记录,属下来时,二位大人正准备回俞峰城。”

  张总管得了答案急匆匆回御书房,答完之后就见燕文帝若有所思。

  “入了国库也是分给一群蠹虫,取三分之二金银入内库,剩下三分之一入国库。玉器布料孤本典籍通入私库,朕要赏赐平乱中有功之臣!”

  荣亲王琢磨了下,发现狠还是亲爹狠。

  三分之二的金银入了内库,给谁,怎么用都是皇帝说了算。

  用这钱大兴土木修缮行宫是用,给边关赏赐扩充驻君更换械弩也是用。

  而且不用看户部上折子劝谏,不用听御史唧唧歪歪说什么君主自当勤勉节俭,不能贪图享受。

  看!朕可没用这钱大肆封赏后宫,反而用在边关驻军上,谁不说燕文帝圣明?

  从晋南王府抄没的大部分孤本典籍玉器珠宝基本是先帝赏赐,也就是说御赐之物。

  不值多少钱,但很有面子,正好适合赏赐。

  晋南王府在京城还有产业,一并查抄,地契之类的也能用来赏赐。

  可以说,为了省钱养兵,燕文帝抠门到了极致。

  荣亲王:“……”

  荣亲王恍然大悟,他还有得学。

  他回到奏折桌上,拿出几本账簿,核算国库现在的银子,再加上未来将要入库的几百万金银。

  又去对比过去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用的银子,发现这些足以够用。

  当然,他特意挑出来户部拨给边关的军费,看了又看,不是鼻子不是眼地挑剔,“去年粮草补给到了七成,还有人说军饷糜费?!”

  数万人驻守边关,每天出门对敌回来不让人吃饱饭,莫不是脑子有病等着找抽?

  有折子上书边关屯田已能自给自足,不必中央调集粮草,人力畜力消耗大,路上损耗颇多,实在不划算。

  荣亲王不等看完,直接扔了。

  屯田多归多,待作物产出后被边关豪强搜刮一波,剩下的两成是驻军所得,这够谁吃饭?

  所以他对从未谋面的堂弟时柯印象颇好,对方给钱给粮,谁见了不都捧着。说句迷信的,这是财神爷。

  燕文帝点点桌子,“既然如此,你带兵走漕运路线,半路换船,从海青港口入京,将钱一文不少送入国库!”

  荣亲王很清楚这事儿得他来,其他人不是有事要忙(指清算晋南王余党),就是身份不够。

  他身份够高,虽然没册封太子,可燕文帝就剩他一个儿子。

  最妙的是,荣亲王带过兵。如今燕文帝将亲卫派给他,未尝不有让他接管兵权的意思。

  再有,消息灵通的人此刻应该接到消息,尤其是私底下小动作不断的豪强,此刻应盘算着几家出多少青壮,如何在半路截杀运送队伍。

  荣亲王折子一扔,朱笔架上,向燕文帝行礼道,“儿臣接旨!”

  辗转几番,晋南王之事终于在四月底收尾。

  中途未尝没有人自持身份劝谏天子将金银送入国库,但全被挡了回去。

  分到国库的银子,户部有人接管,分到内库的银子当然是荣亲王押送入宫。

  内库位置很是明显,就在建筑群的中间,修缮极其气派又不失威严,和整个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内库中不仅有金银,还有奇珍异宝,药材兵器一类,当然最多的还有用来赏赐各宫娘娘的布料头面把件一类。

  皇帝后宫人多,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全靠内库这点东西,燕文帝有时也发愁。

  燕文帝和张总管站在殿外,远远看到荣亲王的押送队伍逐渐走进,眼神微凉。

  一个晋南王有诸多钱财,再多查抄几家豪强,岂不是能填满国库?

  念头刚起就被压下,他二人一道去了内库门前。

  荣亲王见过礼后直接拿出一本比较薄的账册,“父皇请过目,此乃晋南王府抄没财物的分类名录。”

  何为分类名录?意思是这本只是大致分类,不是记载全名的账簿。真正的账册太厚了,被荣亲王扔到箱子里锁着,等二度核对时随机抽检。

  燕文帝随手翻了翻,心中有数。

  天家父子和张总管三人就这么站在门口等东西入库,等箱子抬到一半,燕文帝带人进去逛了一圈。

  未来内库就要交给荣亲王,怎么养一大家子就成了他的重任,当然是要他见识见识家里有多穷。

  内库分门别类,各种信息清清楚楚写在封条之上。燕文帝带着儿子去了金银存放的地方,指着边上的一半箱子道,“这一半是朕在位期间攒下的。”

  手一划,指着另一半道,“这是晋南王在剑南道收敛的金银。”

  两相对比,竟然不分上下!

  这可是三分之二金银,还有三分之一归入户部,就这,还有人惦记剩下的东西。

  燕文帝怒意渐起,“靖海所获,朕拿的金银不多,多数是奇珍异宝,文玩把件,金银尽数入户部。然过去几年抚恤军中,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多数又用之于民,总额不过几千万两。可他晋南王一人便坐拥此数!”

  皇帝当得憋屈。

  荣亲王眼神发亮,“那我多抄几个岂不是填满国库。”

  燕文帝:“……”

  张总管:“……”

  张总管看着天家父子俩的表情打了个寒颤,陛下三番两次血洗朝堂,荣亲王总不会三番两次抄家灭族吧?

  “咳咳。”燕文帝先恢复理智,“如他这般之人还在少数,真要是有,也不过一两个罢了。”

  多了大燕还能撑住?

  就像晋南王算计的那般,燕文帝和晋南王属于自家人。往小了说,燕文帝抄晋南王的家底,是自家人管自家事,教训不成器的弟弟。

  要是抄没大臣的家财,那是天子权利与朝臣权力斗争。

  此事一了,燕文帝又抛出另一事吸引其他人注意,“册封太子。”

  谁都知道荣亲王是铁打的太子跑不了了,一时之间,亲王府外访客络绎不绝。朝臣重点被转移,关于晋南王府的事不了了之。

  ——燕文帝没狮子大开口拿走全部钱财是好的。

  现如今天子势大,臣子势弱,燕文帝下定决心要钱也挡不住,不如谋划国库剩下的钱财如何分派,如何成为太子心腹,待他日新帝登基,不被清算。

  待钦天监算过吉日后,内务府和礼部众人过上了被荣亲王天天找上门的日子。

  六月中旬,授荣亲王泽辉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命皇太子分理政务,抚军监国,百官呈奏,皆可决之。

  作者有话说:

  走正常程序,户部很可能不批钱,批钱也会被人伸手。皇帝内库不一样了,不走程序,直接当成军费,算是皇帝私人注资(bushi)。

  当然,这是架空历史才敢这么干。

第130章 赏赐到账

  六月之时, 朝中除册封太子一事外,还有一事让人瞠目结舌。

  燕文帝决定开内库赏赐边关,又把之前拿走的金银换了一种形式送到边关驻军手中。

  朝中如何上奏不管, 刚被册封的太子又带整改后的水师走水路,半路换马车押送金银去了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