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第11章
作者:弥小仙人
如今陛下手下的武将能臣虽不算少,但对于整个朝堂来说,缺口很大。三分之二都是复启的前朝留臣。
整个朝廷可以说是草创,最上层的结构只有皇帝+内阁,接着就是六部。六部虽说直属皇帝,但其中最初就追随皇帝的人同样少。
京城尚如此,何况地方了。
如今支撑起地方正常运转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各地小吏,仍旧多为清洗后还算能用的前朝官员。
在地方,一个小吏能世代传承,这自然会形成大小不同、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
细化行政区,不费一兵一卒便瓦解了地方势力,给他们找了新的争夺由头。
偏还定了个‘代理县令’名头,并非一劳永逸。对方行事起来怕是会拘谨不少。反之,他们则会方便不少。
地方有了更细致的划分,自然也让底下臣子有了更多机会。
天子脚下人人向往之,但注定这盛京不可能留下那么多人。地方划分细致起来,需要派出的人员自然也多了起来。
在温宏文看来,先前主公是位不折不扣的雄主;如今的陛下更是没让他失望,朝堂上只露出冰山一角,背后却是走一步算百步。
安临琛抬头便看见一个粉色的气泡,里面的字体布灵布灵的闪光:“陛下英明,陛下威武~!”
安临琛:“……”
这粉色的少女心泡泡配着一个发须皆白的老人家实在伤眼。
他索性将视线转向另外两位大臣。
戚宣一向以温宏文为首,今日陛下和温宏文相谈甚欢就让他内心平定下来,对自己接下来的提议有了一定的底气。
如今见帝王的目光转了过来,他组织了下语言就非常流畅的说出了自己的心思:“陛下,如今天下初定。人民需要修生养息,但前朝赋税严苛、杂税更是数不胜数,民怨沸腾。如今天下归心,正是重新规制政策、税收的好时候。”
安临琛点头,示意他继续讲。
心里倒是对这些心腹大臣有了一些初始印象。
只能说,不愧是皇帝的得力干将,‘帝心似我心’这点做的非常到位。同时,文人特质也能明显,表达一个意思时能九转十八弯。
不过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员,至少如今的他们目光清正长远、为国为民。
安临琛:“戚卿有何良策?说来听听。”
戚宣眼神明亮,声音都带上了丝喜色:“臣欲效仿唐朝均田制,但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人口和田地绑定、流民自然会大大减少……”
戚宣这人文采飞扬,诉说自己观点时候喜欢引经据典,越讲越是亢奋,流畅非常。
安临琛开始在对方的掉书袋声中开始走神。
戚爱卿说得好像都很有道理啊,只是他怎么越来越嚼文嚼字了。小云也不给他翻译成大白话。另外自古以来变法者好下场的少啊。戚爱卿好勇……
……
在戚宣的抑扬顿挫中,安临琛开始努力思考自己还有印象的土地制度。
想了半天,只能想到一个现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留出需要上缴的数量,剩下的产出全部都是自家的。
这是他历史老师、政治老师都会敲着书喊‘这是一定要考的,给记牢了’的东西。
土地政策是国之根本,戚宣果然真的好勇啊。
安临琛面上作出一份认真听讲的样子,内心则飞快开始将自己还记得的信息整合出来。
*
戚宣说了好一会儿,说得口干舌燥。一直没被打断喝止、也没听到赞同表扬。他停了下来,小心翼翼的瞄了眼帝王:“陛下以为何?”
安临琛根本没听进去:“爱卿说得很好,可否有具体章程?”
他话音刚落,下面的戚宣眼神一亮,变戏法似的从自己的大袖子中拿出了本奏折:“这是臣拟定好的一部分策论,正等着呈给陛下过目。”
说着就小碎步的将奏折递到了帝王手边上。
安临琛也不客气,直接拿过来看了起来。
果然,奏折上的白话buff没有消失。
安临琛两辈子都没进过政治旋涡。
但他可以说经历过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接受过的‘教育’,使得他的眼光和想法都非常与众不同。
何况他来自后世,眼界和思想本身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种种缘由,让他对这份奏折的价值有了非常准确的判断。
他总结了一下,戚宣大部分说得挺有道理,且有实行价值。不过很多暂时没有实行条件,还没到实行的时候。
戚宣的这份奏折重点提出现在是开国初,国家统一,暂时没有外患,出点内乱也能轻松搞定。是实施新政最好的时候。
甚至特别提醒了先分的土地一定要是无主之地。前朝战乱,死去之人众多,土地重新划分。如是有主土地,土地主需要在丈量后重新登记。
接着写了如何划分,简单来说划为三点:
一,把土地直接分给老百姓,属于他们的私人财产。这一代人死后,还可以传给下一代。
二,改收资产税,按资产多少收税而非按劳动力数目收税。不再收取人头税。
三,所有人都纳税,包括官吏和富绅,没有豁免特权。
安临琛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神变了下,对这位戚宣大人的敬佩程度再次上升。
这是真不怕死啊。
这些提议非常有利于朝廷和百姓,但动了不知多少人的蛋糕。
戚宣这是不仅要把大家原本有的土地给分了,还要让大家把原本不要缴的税也给缴了。直接站在了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不过这份奏折没出现在奏折堆里,而是被戚宣随身带着交给君王。想来他心里对这些提议还是有点数的。
奏折制度没断过,即使在皇帝昏庸、宦官把持朝政的前朝暗黑期间。
折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朝臣公开上的折子,这种折子不但皇帝可以看,其他朝臣也可以看。帝王朱笔批完,经手的内阁人员和六部官员甚至是高位太监侍官都有权利看;另一种则是密折制,是上了封的小匣子直达御前,除了皇帝谁也不能看。
以此来方便底下人员向皇帝告密,避免皇帝被欺上瞒下,也保证那些写密折人的安全。能写密折的人数多寡是由皇帝指定的,只要皇帝愿意,除了高位大臣、地方大员,连九品小官都可以直接上达天听。
如今的朝堂自然也延续了这项政策。
戚宣这份折子也算是半个‘密折’了,安临琛看完直接扣了下来。不打算再让它过其他人的手。
这些提议都只有个轮廓,内里粗糙。
别的先不说,只第一条,平分土地在封建王朝就不太容易。下面人的阴奉阳违不说,土地兼并永远会是大问题。同时大锅饭容易让人摆烂,不管干多干少,最后得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自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历史上有农民起义军天天吆喝着平分土地,这样喊的人就没有成功过一次。而且更多时候,这口号也就是骗骗文盲,先把人骗进去再说,分是不可能分的。
他还记得一个历史上颁布过的制度:“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但是,起义了多少年,就吹了多少年,根本就没实施下去过。
“饿上三天歹心生”。天下大乱的时候,你想让人跟你干,就必须先管饭。如今天下定了,没有明确的章程,不稳定的种子怕是从开始就会种下。
想着想着,他又开始缅怀起自己的时代。
若是他也能有个大神农在世,不说养活亿万人,最后地都没什么人种了……
甩掉脑子里不切实际的幻象,安临琛重新把视线聚焦到面前的人身上。
把土地分给大家,是好事也能成大事,但是没有个强力保障措施,就不可能实施下去。
安临琛这瞬间对戚宣甚至有些怜爱。
座上帝王的声音平稳传来:“戚爱卿为人正直,实属难得。这份奏折是你自己一个人想出来的?可有和人商量,可有其他人看过你这份奏折?”
戚宣不知道帝王为何突然这么问,老老实实回答:“未曾给他人看过。不过有综合其他大家之言,是臣集现下各路观点后的微末之言。”
安临琛笑了:“你倒是够老实的。这折子前半部分很好,后半部怕是要你拿命填。”
“自古以来,读书为社稷者少,为利益者多。嘴上说得再动听,所求更多不过是觅爵封侯、封妻荫子罢了。”
他顿了顿又继续:“行了,这份折子朕先压下了,回去好好想一想所谓平分的可行性,再给朕递份折子上来。”他声音不大,神色似闲聊一般。但是其中含义的沉重敲打在几位大臣身上。
大臣们倒是坐住了,真就当皇帝在和他们闲聊。
安临琛说完瞟了眼温宏文,这才是只老狐狸。
身为内阁大学士,奏折本就经他手。他先行处理一遍,皇帝只需要看处理结果。而这位大学士,不仅自己先写了篇模糊的奏折,还暗搓搓的压在最底下来试探君王态度。接着今天就有人带了份更多更详细的奏折来了。
温宏文在这里面没扮演角色才是怪事。
戚宣能想到开国初最大的土地和赋税问题,他温宏文会想不到?给一大推拍马屁的折子排到上面就罢了;现在在这里坐着,硬是只字不提,坐等别人开口。
这里安临琛倒是误会温宏文了,毕竟皇帝登基是天大的事儿,祝贺歌颂的贺折自然得放到最前面。
从戚宣回话开始,温宏文的头就微微低了些,表情再也没变过,甚至安稳给自己倒了茶水润喉咙。
戚宣萎靡的声音拉回了安临琛的注意力:“臣明白了。”
安临琛有些不爽。
这种说话做事留三分、凡事都想先探底、先琢磨上位者想法的做法,办起事情来会产生很多滞涩,出错率大大增高。
他理解为人臣子的谨慎。但理解归理解,不爽还是不爽的。
这所谓的帝王真是不值钱。
安临琛不是钻死胡同的人,直接换了个思路去做就是了。
民生当然重要。
但在他看来,一个初统一的国家,武力和律法更重要。乱世用重典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现在战乱刚结束,人们渴望和平不假;但是同时对厮杀火拼、各处死人的状况司空见惯,接受度非常之高。
律法用以告知民众具体不可为的事情,武力保证律法政策能从上至下实施下去。
安临琛其实对戚宣提出的几个大方向都非常看好,也准备实行。
只是他现在掌握的武力还没能够降维打击到敢反对的人通通闭嘴,所以暂且押后一点。
等他拳头硬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嘛。
安临琛:“戚爱卿不必给自己过大压力。理不辨不明,你的很多观点都很不错,再此基础上再细化点吧。如今虽尊儒,但是治下律法更为重要,外儒内法不外如是。你可以考虑好好修缮适合如今朝廷的律法。《大锦律》需要你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才。”
安临琛的一番话说得戚宣耳根红了起来,眼睛亮堂堂。恨不得当堂表演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安临琛捧着茶悠然的喝了一口。
封建王朝的制度,基本上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外儒内法。
没有哪个是最成功的,基本逃不过后世昏聩的定律。毕竟封建王朝,国运系于帝王一人身,主要还是看这个国家的掌舵人。
下一篇:每天要花五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