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青竹 第198章
作者:寓风
既然拿不走,他们慢慢也不再不好意思,一个个敞开了吃,每天都把饭菜汤吃得干干净净,干了一个多月活儿,每个人都胖了一圈儿。
明显的,脸都变圆了点儿了。
今天放假,姜竹提前换了钱过来。
他们前后一共干了四十六天,编竹席的大嫂们和姜齐都是每人差四十文够三两半银子。
姜竹直接每人发三两半。
篾匠老刘头是四两六钱,他们村三人都是四两多二十文。
姜竹每人也多给了四十文。
姜松名义上是姜竹徒弟,徒弟给师父干活,出师前是不能要工钱的,姜竹私下给了姜松一两八钱银子,让他攒着读书用。
大家拿上银子,喜气洋洋地下山。
走之前还互相帮忙,把手头没弄好的竹帘都收了尾。
工具全收拢了,篾条、竹子都摆齐了放进屋里,竹帘也都一张一张弄整齐放进仓库了,临走前把前院各屋子和院子的卫生也打扫了。
几个没好意思提前走的篾匠还过去帮姜竹扫了鸡圈、牲口棚,给酱酱添水,顺便喂了喂鸡。
经过春天繁殖,他们家小鸡孵出来十只,不过夭折了三只,只剩下七只了。
活下来的瞧上去都挺精神的,养了一阵子看上去越来越壮实。
老刘头帮他们看了,说七只里面三只公鸡四只母鸡,再养养,等都开始下蛋,他们就不缺鸡蛋吃了。
第140章 很有钱(二更)
等人都下了山, 沈青越拉着姜竹进仓房开始数竹帘。
一口气发了六十多两工钱,沈青越一点儿都不心疼。
编竹帘刚开始确实慢了点儿, 磨合了二十来天后,速度稳定下来,可远比他预期有效率得多。
到目前,他们平均每天能编成八到十张竹帘,和最初一天三张都手忙脚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不是竹篾供不上用,他们甚至还能再多编一两张。
不过这个效率已经很惊人了。
在全员都卷的情况下, 三个半生手的篾匠效率都还在提升。
姜松现在都不去林子里帮忙砍竹子了,每天中午过来坐下就是刮篾,一直刮到下山。
那成堆的竹篾看得沈青越都绝望,姜松能一声不吭地坐那儿一条接着一条地刮, 纯流水线作业不用动脑子,他还能往旁边放本书, 边背边刮。
现在他们编竹帘的大嫂们都会干这个, 有时候手头的活儿忙完了, 也过来帮忙干一会儿。
反正他们是日工, 按天算, 干什么都是干, 边刮篾边聊天, 她们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
梁玉兰:“这才哪儿到哪儿?这比我们纺线简单多了。”
大嫂们深以为然。
刮篾也是需要控制力度需要手感的, 她们速度比不上篾匠们, 但练了一阵也能干, 最难的破篾部分不用她们做, 只是打磨把篾条刮匀刮干净,又没什么难度,何况工具都是现成的, 姜竹家的工具很好用,什么东西钝了他马上就会拿去镇上修。
就算不小心弄断了弄坏了,姜竹沈青越也不会嫌她们浪费东西,只管大胆干。
几个篾匠吃饭时候还会凑到一起琢磨琢磨怎么改良工具。
老刘头和姜竹这样正儿八经的篾匠用的工具就比村里三人的讲究,也趁手。
不过每个篾匠的工具不是继承来的,就是自己做的,他们互相参观对方的,还真把自己不怎么趁手只是凑合着用的工具改进了。
现在他们工具有好几样,除了大家自己用习惯的篾刀,沈青越让姜竹把其他的小工具都给统一了。
大家一起选一个最好用的,然后去找铁匠按着他们选出来的工具当标准打几个一样的。
这样就能保证到最后不管是谁做出来的篾条粗细尺寸基本一致,再过完剑门刀、刮完篾,几乎就是一模一样了。
毕竟卖得贵,竹篾的光泽度、光滑度还有韧性、手感,也都是要讲究些的,毛刺不能有,篾条也要整齐一致,均匀好看。
前二十天他们一共编出来九十多张。
后面十六天一共编出来一百三十多张。
不算先前池远舟买走的六张,库房里还有二百二十三张。
卖给刘三,二两六钱一张,能卖差不多五百八十两银子。
再加上卖给池远舟的十八两,将近六百两。
扣除人工、原料,他们的利润依旧非常可观。
沈青越:“我觉得咱们午饭的餐标可以再提一提,要保证每天能吃到肉吧,让四嫂别天天使劲儿掺杂面了,多掺点儿白面吧,工作时间我觉得也可以重新定一定,没必要天刚亮就来,以后咱们一天四个时辰,干够了大家早点儿回家。我想想,再雇个帮忙砍竹子和刮篾的人来?”
竹子一根根也挺沉的。
最早他觉得姜齐每天干个大半天就能回家下地忙自己的事了。
结果到后面他也是从早干到晚。
和别人相比,他钻在林子里砍竹子还是正经的体力活儿。
“给你六哥涨涨工钱。”
姜竹愣愣地点头:“好。”
先前他也没进仓房数过。
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
他们做第一个时候,用了半个月还多一点儿。
不过冬天做来玩的时候他也没持续一整天做竹帘,沈青越的图也是一直会修改调整。
后来做给刘三看的样品时,沈青越还给他帮忙了,从头到尾,他用了十天时间弄完。
虽然那十天他也有其他的事要干。
但他自己预估过,按他的正常速度,每天主要就是做竹席,从砍竹子开始到编完,做一个最快最快,差不多八天一张。
加上有姜松帮忙,他们按他的预估,到今天大概能编个一百多张。
最多一百二三十张。
哪知道今天一数,库房竟然有二百二十三张。
直接多了一百张啊!
扪心自问,在场的所有人做这个都没他快。
唯一比他手艺好的老刘头也因为年纪大,速度其实也不如他。
十二个编竹帘的,四个篾匠,一个砍竹子的,加上只来半天的姜松和尽量帮忙的他,满打满算,十九人。
十九个他一个半月时间,也编不出这么多啊!
姜竹盯着那些竹帘,没忍住又数了一遍。
这回他还多数出来一张。
然后从头又数了两遍,和先前一样了,二百二十三张。
沈青越看得直稀罕,“你数什么呢?”
姜竹摇摇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能多这么多张。”
沈青越:“嗯?”
姜竹把他的疑惑跟沈青越说了一遍,说着说着,他自己其实也有点儿想通了,“是因为每个人只干一样吗?”
沈青越失笑:“对。”
分工嘛。
真的能降低难度提高效率。
一个人再熟练,想完全记忆一整张竹帘的图案也是挺难的。
但是拆成十二道,记忆起来轻松多了。
到后面编竹帘的大嫂们,大多都不怎么用一直对着样品编了,只偶尔对一眼。
每天都是一样的工作,枯燥是枯燥,但确实熟能生巧。
要是篾匠们愿意分工,年轻的破竹,年迈的破篾,技术最差那个只拉篾、刮篾,说不定效率也能再提高一点儿。
不过,篾匠和编东西不一样。
编竹帘每个步骤技巧难度其实是一样的,无论负责哪一步,将来自己家想编点儿什么,都能直接上手做。
但篾匠不一样,如果只做一道工序,以后万一他们的小作坊停工了,不干了,他们就是做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刮篾的永远不会破篾,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篾匠。
所以沈青越也没管。
万一他们哪天不做这个了,至少让人家下山后能做个有经验的篾匠。
姜竹消化了一会儿也有点儿想明白了。
如果他一整天只编东西,那肯定比什么都干要节省时间。
比如他六哥,一直在林子里砍竹子,砍够了再往院子里搬,就比需要了去砍两三根要省时间。
而破篾的几人,也不用操心竹子够不够用,不用自己去挑,在手边一拿就行了。
确实是快,只是他没想到能快成这样。
姜竹默默消化着分工合作带来的冲击。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确实比预期赚钱要多得多。
把线、挂坠、竹子的成本、运去码头的工费等等通通算上。
剩下的纯利都够他们付开荒的工钱。
姜竹觉得前路的钱路都明亮了,“这个能一直干吗?”
沈青越:“将来肯定没有现在赚钱多。”
毕竟有《长腿鸟》加持作用,等哪天《长腿鸟》不那么紧俏流行了,他们的溢价也得降一降。
上一篇:漂亮死对头他超会钓的
下一篇:真佛系与假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