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青竹 第90章

作者:寓风 标签: 布衣生活 种田文 市井生活 轻松 穿越重生

  高个子一听,有意思:“你还会弹弓打兔子?”

  姜树:“离不太远能打!”

  他们村很多小孩儿都会玩儿弹弓。

  他和姜竹岁数近,当年他小叔教姜竹时候,他和家俊也一块儿学过,虽然准头和力气都不如姜竹,凑合能玩。

  俩官差背着弓箭,姜树找姜竹借了弹弓,一起跑山上打猎去了。

  没到中午,姜树就看透这俩菜鸡的水平了。

  他拿个弹弓打不着,这俩拿着弓箭也打不着。

  眼见着兔子都从眼前跑过去了,姜树对他们俩那身衣服滤镜彻底碎了。

  人这么菜,瘾还大。

  也不怕把箭丢了。

  ……

  “所以他们把你喊上去了?”

  “嗯。”

  “还叫你明天带上弓?”

  “嗯。”姜竹热好了菜,从厨房端过来,“还说一起打老虎。”

  沈青越笑死了,“嗯,要是和他们一起遇到老虎了,听我的,想都不要想,扭头就跑,他们几个肯定跑不过你。”

  姜竹笑着坐他对面,给自己倒了杯茶。

  在山上跑了一天,又大老远跑回来,他也需要喝点儿枇杷膏茶润润喉。

  晚饭他不在山上吃,韶宗升拿个食盒给他装了一大堆。

  寺里小和尚蒸的素包子,还有两道菜。

  沈青越尝了尝,热过了卖相不太行的焖茄子竟然挺好吃。

  他深感怀疑,是不是只有他和姜竹厨艺不太行。

  还是他吃惯了姜竹做的菜,味觉底线下降了?

  “他们开荒情况怎么样?开始正式动工了吗?”

  “嗯。”提到这个,姜竹就兴奋了,“开始了,现在还在砍树,然后搬石头,再平地,填土。我觉得,能行。”

  “嗯?”沈青越意外,姜竹可很少会说这种话,“能行?”

  “嗯!”姜竹眼睛亮晶晶的,“其实和我们菜园子差不多。山上能开菜园子,弄平了,肯定也能种别的。”

  沈青越愣了愣,笑了。

  倒也是。

  姜竹家房子盖在这儿一是因为旁边有山泉,二就是因为这里比较平坦了。

  只要有土,有水,水土不流失,温度足够,别人家阳台弄个泡沫箱子也能种菜。

  他们山上不缺水,姜竹家菜园子长得也还行,证明温度是够的,只要把山脚平一平,管他是不是梯田呢,耐寒的作物肯定能种。

  “那两座山加一起,都没这儿大。”姜竹语气带着点儿骄傲和显摆。

  “呦呵,”沈青越直乐,“那是。”

  一座山就挡了一个村子进山的路呢,要不然满村子人都爱上他们家山上薅野菜挖竹笋。

  “来,让我们提前恭喜即将成为姜家村头号地主的姜竹小师傅,请问你对成为头号地主有什么感想?”

  姜竹傻笑,“没有感想。”

  就是想一想就挺开心的。

  到时候他就有地了。

  也更有钱了。

  沈青越:“要不然,送我两亩地?让我落个籍?”

  “嗯!十亩也行。”

  “我就值十亩地啊?”

  “那……一百亩。”

  “收一收,收一收,我都不知道一百亩有多大。”

  “我也不知道。”

  两人对望,一起傻乐。

  沈青越笑得差点儿岔气,“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咱俩开荒,一百亩说不定得干一百年?”

  姜竹:“没有。”

  沈青越:“那你想过上哪儿雇人,要花多少钱吗?”

  姜竹:“没有。”

  沈青越吹个口哨,“不错,我就欣赏这种有难度的梦想。”

第67章 开源(二更)

  一百亩的梦想也不是完全没戏。

  村里就有现成的劳动力, 还不用管饭,给工钱就行。

  按照他们这儿的行情,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天工钱在五十文到八十文,抢收的时候能干的青壮年一天有六十到七十文,若是雇人的人家比较大方,最高能给到八十文。

  年纪稍大或者干活儿不那么利落的,则是一天五十文到六十文。

  不过抢收一共也干不了几天,短工向来要贵一些。

  他们在本村雇人, 且是长期,工钱大概在青壮一天五十文,非青壮一天四十文就能雇到人。

  并且也不用担心磨洋工的问题,只要放话出去, 谁开荒出来的地优先佃给谁家种,说不定家里没多少田的人家还会自愿加班, 争取能早点儿种上。

  沈青越干脆在自己的日程里加上了每天到村子里八卦的时间。

  村子里的人对他还是挺好奇的。

  天天上山的小孩儿们嘴里经常挂着沈先生, 但挂的不是沈青越画的画好看, 就是沈先生讲的故事有意思, 要么就是沈先生表扬了谁, 分零食给谁, 或者每个草市必有的固定项目, 沈先生赚了好多钱。

  再有, 就是沈先生不会做饭、沈先生不会洗衣服、沈先生怕虫子, 沈先生怕老鼠, 沈先生怕蛇……

  再再有, 就是在山上交菜、交药材,接孩子、送孩子,和沈青越有过交集的大娘大婶们对他的评价€€€€沈先生真好看。

  再多的, 就没什么了。

  一点儿都满足不了村里人的八卦之心。

  尤其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爬不上山的老头老太太们。

  他们中有很多一辈子没进过县城,人生的活动范围就是本村和走亲戚能到的村。

  男人们好歹还能赶赶草市,去码头干活,女人们,很多人最远的范围不是娘家,就是到山阳镇。

  一辈子认识的也就那么些人,加起来可能还没沈青越的中学人多。

  他一下山,马上就引起了村里老太太们的注意。

  外边来的,新鲜,年轻,好看的小伙子。

  谁不想多看几眼?

  树荫下编草鞋、编扇子的老太太们和纳凉聊天的老头们见他闲溜达,都乐呵呵和他搭话。

  沈青越拐个小弯过来,混到了一个厚墩墩的麦秸绳编的坐垫儿。

  半天过去,全村人都知道了沈先生现在不考虑人生大事,没有成亲找对象的打算。

  等他们八卦够了,沈青越也开始问起村里各家田地的情况。

  这一问可把大伙儿问得唉声叹气的。

  他们这儿地少,精耕细作,一年一亩地能收三石多粮食。遇到好年景就多点儿,伺候好了说不定能有四石,遇到坏年景,能落两石就不错,说不定还会颗粒无收。

  大虞从建国到现在,已经近二百年,别处他们不清楚,但是山阳镇和附近几个挨着山的镇都是地少人稠。

  他们村里,家境好的,一家能有二三十亩地,家境差点儿的,一家就四五亩,仅够个温饱。

  若是一家连三亩田都没有,那就要挨饿了。

  姓姜的人家基本都是种地的,有当年祖上搬迁过来时买的,也有定居下来后一点点开荒开出来的。

  而姓江的,大多还是靠山吃山,每家都没多少地。

  只不过茶园流行起来后,宝峰县有钱人家都快把山买光了,打猎都快没地方打了。

  “咱们这儿还算好,伏蟒山高,兴许是不好种茶,我姑娘婆家那边儿,山都叫那些有钱人给占啦,他们捡个柴都不方便。”一个老太太抱怨。

  其实他们也不方便。

  不过他们村离县城远,一小半人又是猎户,买了他们山头的大户人家一年也来不了几趟,他们该怎么进山还怎么进山。

  再之后,这山就卖给了韶家,当陪嫁到他们村来。

  再再之后,就是到姜竹手上了。

  沈青越听懂了,更早买了姜竹家山的那家人,根本就拿村里这些猎户们没办法。

  离城远,又不能种茶,派来人多了不划算,派来人少了看不过来。他们买是买了,村里人照样当野山用,该打猎打猎,该砍柴砍柴。

  他暗戳戳地想,穷山恶水出刁民啊!

  难怪那家这么利索就卖了,这山要不是落在姜家村自己村里人手里,管你地契上名字是谁,说不定他们现在还照样当野山用呢。

  反正离得远,官府也不能天天上这儿来管。

  若是座茶山还值当派个管家,只长着竹子和树,还真不值当置这个气。

  要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也难怪他们对姜竹大嫂不许村里人上山怨气那么大。

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