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第67章
作者:星懒懒
至于谢宁,他本来就经常回家,对初二这天回娘家其实没什么感觉,现在他觉得陆川说的火炕更有意思,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火炕的诞生。
谢宁上前揽住陆川的胳膊,催促道:“那我们先去小花园吧,我想看看冬天是怎么挖土的。”
手臂上传来柔软的触感,陆川侧头对谢宁温柔一笑:“好,宁哥儿想看,自然要满足你。”
然后陆川接过白玉递过来的大氅,为谢宁披上,谢宁则安静地等陆川系好带子,一副习惯了的样子。
把谢母看得一愣一愣的,正常情况下,都是夫郎服侍夫君的,这宁哥儿和儿婿怎么反着来了。
谢母不由看向儿媳,发现她也有些讶异,感觉到婆母的视线,张氏回看过去。
虽然惊讶,但只要夫夫俩感情好,她们也不会多说什么,儿婿/弟夫对宁哥儿好,她们作为家人,只有高兴的份。
不过她一会儿得跟宁哥儿说说,不能光让夫君照顾自己,自己也要多照顾夫君,互相付出才能长久,谢母心想。
谢明对火炕很有兴趣,还让荷花回陆宅去,把那本游记取来,他想看看这火炕到底有多好。
他之前带领手下官兵到北城区救治灾民,发现有不少受灾的百姓,虽然穿着棉衣,也打了不少补丁,被子一看就是用了很久,摸着又硬又冷。有些没被雪压塌的房子,走进去既阴冷又透风。
冬日柴火价贵,贫苦百姓估计也舍不得用来取暖。
若是能做出火炕,或许北城的百姓也可以受益。
据弟夫的描述,煮饭的同时,可以顺便烧炕,不需要多用柴火,就可以暖和一晚上。
趁着工匠还没来,陆川让府中的护卫,把他的办法试验一下,看哪种方式挖土比较省力。
陆川虽然不是农村人,也没侍弄过庄稼,但他的物理学得还不错,冬日挖冻土可以巧妙地运用上物理知识。
第一个方法是用热水浇灌土地,等待大概两刻钟,土壤便会慢慢松软,这时候就可以开挖了。这个方法最好用,就是需要的热水多,而烧热水需要柴火。
第二个办法是用厚布或者油布覆盖土地,待土地温度上升后,就可以挖土了。
这两种方式一个需要柴火,一个需要布,皆是冬日保暖紧缺之物。
用布覆盖土地,需要一定的时间,拿油布覆盖上后,便搁置到一边。
谢明没有种过地,虽然知道冬日的土地又冻又硬,仍想尝试一下,看是否如陆川所说的一样,难以挖动。
谢明拿着平日里花匠除草用的锄头,一锄头下去,地上不能说纹丝未动,但也只有浅浅的一道痕。
谢明看看自己的手,又看看地上那道痕,有些不可置信,可知他作为一个武人,手上力道不会小,他这一锄头下去,可是用了八分力的!
谢宁凑上前去,蹲下来看了看地上那道痕,惊呼出声:“这冻土可真难挖啊!一会儿用热水浇灌后,真能挖得动吗?”
谢宁是知道他二哥的手劲的,连他二哥都挖不动,那些农人就更不可能挖得动了。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陆川说的办法真的管用吧。
陆川朝谢宁微微一笑:“一会儿宁哥儿就知道了。”
谢瑾也跟着来了,现在家中长辈都不希望他走武行,在国子监读书也多是以科举为主,所以对于民生,他是有些想法的。
他接过二叔手中的锄头,自己试着锄了一下,发现比他二叔还差劲,连一道痕都没留下。
幸好厨房的热水很快就送来了,没让叔侄俩尴尬太久。
把热水浇灌下去,几人耐心地等了两刻钟,谢明摸了一下地上的土,感觉还有些温热,试探性地用锄头锄了一下,发现很轻易就锄动了。
验证了这个办法可行,谢明也没有把锄头给护卫,反而起了兴致,挽起袖子就是干,挖了不少泥土起来。
也有几个护卫下地,几人共同劳作,很快就挖够了一张炕所需的泥土。
除了泥土,还需要砖瓦,府中平时修缮存有砖瓦,这时正好能用上,不用到外面去买。
正巧这时永宁侯派人请来的两个工匠到了,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在这京城里,没有钱请不到的人,哪怕今天是初二。
当然,也有永宁侯这个侯爷的名头在的原因,区区一介工匠,能搭上永宁侯府的关系,他们自然愿意。
这两个工匠一个姓林,一个姓赵,给京中有钱人家建过不少地龙。
听了陆川的描述,再加上他画的图纸,两个工匠表示,可以一试。
永宁侯府中主人的院子房间都建了地龙,便在下人房里腾了一间屋子,半个屋子都起了火炕。
两个工匠的手艺果然不错,到晚间就已经把火炕建了起来。刚建起来的火炕还不能用,至少要经过三天的时间,等火炕中的潮气散尽才能使用,还需要用柴火慢慢烘烤,把火炕中的墙体水分烘烤干,睡起来才舒服。
时下的人初二回娘家,如果不是远途,一般不过夜,工匠把火炕搭好后,陆川和谢宁就离开了侯府。
今天陆川和谢宁都为盘火炕出了一份力,回家后有些累,用完晚膳洗漱过后,便回了房间准备休息,正好今天钟博士还没有布置课业。
卧房里点着蜡烛,烛光摇曳,陆川在为谢宁擦头发。谢宁如今已经能坦然接受陆川的一切示好。
不过谢宁想起他娘今天跟他说的话,夫夫之间要互相付出,有来有往才能长久,若是一方长期付出而得不到回应,再热的心也会变凉。
谢宁深以为然,回想过去,一直都是陆川在为他付出。他虽然心大,但也不是完全不懂感情的小哥儿,他看过的话本小说可不少。谢宁知道,自己对陆川动心了,否则绝对不可能接受陆川的靠近。
既然是要相伴一生的人,就不能把对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这么想着,谢宁站起身来,夺过陆川手中的棉布,推着陆川坐下。
“夫君,你坐下!”
陆川一脸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谢宁笨拙地给他擦头发,他才反应过来谢宁是要给他擦头发。
今儿盘火炕玩泥巴,两个人的头发上都沾了泥土,回来后索性都洗了头发。陆川给自己随便擦了几下,不滴水了就停下,专心给谢宁擦干头发。
现在陆川的头发还是半干的,陆川想要夺回棉布:“不用了,宁哥儿,我一会儿自己来便是。”
陆川心里有点甜,有种付出得到回报的感觉,但他还是要拒绝,擦头发这种累活,他可舍不得让宁哥儿累着。
谢宁避开了陆川的手,一只手按住他不让动,另一只手给他擦头发。
谢宁语气有点低沉:“今天娘说我了,她说夫夫间若要长久,就不能只有一方付出,你对我好,我也想对你好。”
陆川眨了一下眼睛,淡定道:“好!不过只此这一次。”
这次轮到陆川坦然地接受谢宁的好意,可不能打击小夫郎的积极性。擦头发只是其中一项,保不齐以后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主动亲他一口之类的,若是现在一口气都拒绝了,陆川怕是得呕死。
在这期间,谢宁又想起白天在侯府说的一切,便聊了起来。
“夫君,除了火炕,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保暖吗?”
谢宁到底是个哥儿,既不读书,也没出过远门,见识与那些养在深闺里的女子哥儿好不到哪里去,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保暖问题。
陆川就着这个话题想了一下,人除了晚上待在屋里可以躺炕上,白天还要出门去劳作,穿着单薄很容易生病。
根据陆川策论上写的,需要灾民们以工代赈来换取粮食衣物,部分灾民可以安排去挖土盘炕,大多数健壮的男子,要跟着军士们去各种地区清雪通路。
外出的衣物不能缺少,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救灾的物资中,能买到的旧棉衣少之又少,若是买新的,朝廷的赈灾银两又不够用了。
陆川突然想到一样东西€€€€毛线。
受灾地区在北方,再往北一些地区,养牛羊极多,羊毛价格低廉,可以让人买来羊毛,让灾民中的妇孺老人清洗搓成毛线,然后编织成毛衣,不就能解决缺少衣物的问题了吗!
第68章 巡查
凉州府下面县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十几个穿着盔甲的军士,在村子里来回转悠,好像在找着什么东西。
谢博骑在马上,在村口眺望村子。
村子几乎被大雪给覆盖了,若非那突出一角的屋檐,他们几乎要怀疑这是一处荒地了。
这里是三幺村,因地处偏僻,很少与外界联系。离这里最近的是长河村,谢博他们也是从长河村村长那里得知,这里还有一个村子。
苏元到了凉州府后,就接管了这一带的赈灾事宜,灾民们很快就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百姓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能生活下去,没有人会想要和官府作对。赈灾队伍一到,便给他们发了不少粮食,还有免费的热水可以领。
虽然还是不能进城,但也多发了些帐篷,让他们勉强能住得下。
至于那些野心之徒,少了普通百姓当帮手,计划被破坏,只能放弃了。但他们还是气不过,专门混在人群里捣乱,挑拨灾民的情绪,企图引起混乱。
谢博抓了不少这样的人,按理说是要以扰乱治安的罪名收押在监,但这样反而让他们能够吃上饭,还不用劳作,对那些以工代赈的灾民不公平。
索性把他们都拉出去,铲雪通路,有军士和灾民监视着,他们也不敢做点什么,还要更加努力才能吃上饭。
凉州府靠近北疆,边线有北疆军防守着,谢博便去凉州卫借了些人手,分别去巡查各个县城。
有些偏僻的村子,整个村子的人都死光了,外面还不知道。等到来年春天化雪,尸体腐烂,被飞禽啃食,再带到别的地方,很容易引起瘟疫。
这种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官府才更应该加强巡逻,受灾严重的村子,还要发放粮食和衣物。
谢博今天来的三幺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子。
那十几个人的小队回到村口,为首的什长向谢博禀告:“将军,没发现什么活人的踪迹,连尸体也没发现,属下令人把雪铲开,发现里面的锅碗瓢盆都不见了。”
闻言谢博紧皱的眉心舒展了一些,按照这个情况,这里的村民大概是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村子里没有大的建筑物,估计都挡不住连绵的暴风雪,村人早早转移了。
这时往另一个方向去探查的小队也回来了,都表示没有发现人迹。
谢博吩咐:“你们到附近的山里找找,三幺村的村民估计是躲进了山里。”
这时一个人冒出了出来:“大人,这个我知道,三幺村的后山上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冬暖夏凉,他们估计是去那个山洞里去了。”
这人是长河村的人,是来给谢博他们领路的。
听了这话,军士们在长河村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山洞入口,果然看见了很多人,老老少少都挤在一个山洞里,摩擦频发。
当时正好有两个妇人在吵架,她们身后还各自站着几个青壮年,看上去战争一触即发,被谢博他们的到来给打断了。
看到穿着盔甲的人,他们瑟瑟发抖,直接跪地求饶,就别说打架了。
三幺村虽然地处偏僻,但也有人到过县城,官府也会派官兵来征税。所以在他们眼里,穿盔甲的就是官兵,平民百姓最怕官兵了。
长河村来的那个村民赶紧上前解释,他以前也到过三幺村,大家都认识他,他再三强调,众人才信了他的话,知道官爷不是来找他们麻烦的。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一个老者走了出来,正是三幺村的村长,及时组织村人来山洞生活,就是眼前这位睿智的老人的主意。
谢博向村长问了村子里的伤亡情况和粮食储备情况。
两人一问一答间,很快就把村子的情况给摸清了。山洞暖和,也不用过多的柴火就能度日,村民的粮食和锅碗瓢盆都搬了上来,够他们生活许久。只是村子里盐储备不够,有些缺盐。
临走前谢博让村长组织人手,到长河村集合,可以到县城里买盐,没钱的人可以到官府做工,再换取物资。通往县城的道路已经通了。
三幺村是谢博在这个县城巡查的最后一站,结束后就领着人回了凉州府。
城门口已不复刚来时的乱象,被苏元打理得井井有条,所有能活动的灾民,都被他安排去铲雪通路了。
至于老弱,则被他安排进了城里居住,他们的身子比不得青壮年,住在帐篷里容易生病,在苏元来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病死了。
凉州的知府是个平庸胆小的人,苏元一来就把权力都交给了苏元,战战兢兢地在他手下干活。
上一篇:古代种田摆摊开店日常
下一篇:我靠卖惨装茶攻了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