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锦绣人生 第175章

作者:媚骨 标签: 穿越重生

  “这样吧,你去找供销社的销售员们聊一聊,要是能把咱们的羽绒服卖出去一件,咱们这边另外给他们利润的百分之一的提成,卖得越多,提成就越多。”想要牛干活就得给牛吃草不是?陆锦是知道供销社的小姑娘们干活没什么动力,得给她们一点动力才会卖力帮他们卖衣服了。

  “给她们钱吗,咱们给?”陆博成问。

  “嗯,这个你先跟销售员他们那边谈,再跟他们经理打个招唿,这个钱是咱们厂子给的,不用他们供销社给。”陆锦的手里拿着一张表,看看还有哪些供销社留了他们货的。至于那几家把他们货退回来的供销社,已经被他打了叉叉,以后他们的衣服也不会挂到那边去卖了。

  同时陆厂长的心里还在琢磨他们自己开个门店卖衣服的事,要是他们能开几家门店卖衣服,再请上几个销售员,怎么也比放在别人家卖来得好吧?

  “你等等,我给白书记打个电话先。”

  说着陆锦就拿起电话,拨通了白书记那边的电话,两个人在电话里打了一个招唿后,他就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来。

  难得陆锦有事找上他帮忙,白书记也没有推托,当即就答应了帮他的这个忙。

  陆锦跟白书记讲电话,陆博成就站在旁边听,听见陆锦这么熟络的跟白书记讲电话他还有点意外了,他们厂长什么时候跟白书记的关系这么熟络了?

  在跟白书记打完电话后,陆锦又给王书记那边打了一个电话,不过跟王书记讲电话没有跟白书记说话的语气那么熟络,就是公事公办。等到那边挂了电话后,他才把话筒盖下去,抬头看向等在一旁的人,说道:“好了,我已经跟白书记和王书记他们那边打过招唿了,你明天先去一趟镇上找王书记,再去市里找白书记拿批条,然后在镇上和市里找两家门店,不用多大,就靠近路边的门店就行了,租到了就找人简单的收拾一下,到时候我会让人事部安排几个销售员过去卖衣服。”

  “哦,是了,你明天去的时候顺便给王书记和白书记一人送一件羽绒服过去,就说是咱们厂子出的新衣服,请他们帮咱们代言的,要是他们要给钱,你就说衣服是给他们的代言费就行了。”有什么比领导人帮忙代言更具有说服力的?陆锦表示他们连代言费都省了,当然衣服的钱还是算他们厂子的。

  陆博成:代言费?还有这样的东西吗?

  “你拿这个条子到厂子那边去领衣服。”说着陆锦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本子,在本子上写了一张批条,让陆部长拿去仓库领衣服。

  “哦,好。”陆博成接过批条,走出他们厂长办公室的时候脑子还有点恍惚,就这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陆锦:当然不是了!

  第二天陆博成提着两个袋子,带着一个助理出门办事去了。

  而留在厂子里的陆厂长也没有闲着,在办公室里写了计划书后,把工作安排下去后,又打了王主管办公室的电话,喊了王主管过来开了一个小会,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等到下午到厂子里来上班,又带人去视察了几个厂房的工人们的工作,留在了车间忙了一个下午。

  一直到快天黑的时候陆博成才带着人从外面回来,回到家吃了饭就又跑他们厂长家去了。

  后面的几天陆博成都是在外面跑,一回来就去找他们厂长,陆厂长每天都被迫加班。

  当然他们这么忙还是有点效果的,那就是他们在镇上和市里的两家门店都开起来了,两家门店都找了相关的部门办齐了各种证件,才正式开张的。

  两家新店也没有怎么装修,就是找人把墙壁刷白了一点,里面摆上了几个衣服,挂上了他们厂子的羽绒服在店里卖,每家店里都安排了两个销售员。

  新店开张的当天陆锦也和陆博成一起到了新店来视察,他们先到的是镇上的门店。店里的销售员都穿着他们服装店的工作服,里面的架子上挂着的都是他们新出的羽绒服。

  他们的羽绒服的款式不多,女装就两个款式,一个短款和一个中长款,每个款式就三个颜色,一个黑色、一个玫红色、还有一个白色;男装的也是两个款式,一个短款和一个中长款,每个款式就两个颜色,一个黑色和一个藏蓝色。

  见到有新店开张,里面还挂着衣服卖,就有路过的年轻姑娘好奇的进来问:“你们这里卖衣服的吗?”

  “是的,您请进来看吧,我们的衣服可以试穿的,您试了合适再买也可以。”经过培训的销售员笑着欢迎客人进店挑选。

  “可以试穿?”两个年轻的姑娘一听可以试穿,相互看了一眼,就走进了店里来看。

  “是的。”销售员根据两个姑娘的身高,给人挑选了两个尺寸的衣服,“我们这个衣服有两个款式,一个长的和一个短的,这个尺寸你穿应该可以的,您要不到试衣间去试试?”

  两个姑娘见到店里有男同志在,就拿了衣服上试衣间去试穿去了。

  见到姑娘在店里试衣服,怕女同志会不好意思,陆锦和陆博成就从店里出去外面了。

  过没一会两个姑娘试穿完衣服出来,见到外面没有了那两个男同志,才松了一口气。其中一个姑娘拿着衣服去问销售员,“你们这衣服是什么料子做的啊,摸起来不像是棉花啊。”

  “哦,我们店里的都是羽绒服,比棉花轻薄保暖。”销售员笑着回答道。

  当然衣服好,价格也很美丽。

  两个姑娘中一个姑娘的家里条件不是那么的好,就舍不得花两个月的工资去买这么一件衣服。不过另一个姑娘家里的条件相对好一些,在犹豫了片刻后,还是买下了自己试穿的那一件。

  见到两个姑娘从店里离去后,站在门口的两个人才回去跟店里的销售员打了一个招唿,往市里去了。

  第二天两家门店的出货数据回到他们厂子里,他们新店开张的当天,两家店加起来都卖不到五件衣服,不过相比起一件都没卖出去,能有单子都已经算是开门红了。

  他们的羽绒服渐渐的卖得好起来,还是在进了农历的十一月后。

  自从得了厂子送去的羽绒服白书记一直都没机会穿,还是到了十一月的天气一下子变得很冷,他才穿上了新衣服去开会,那一天去开会的人一个个都裹得跟一个球似的还在打哆嗦,而白书记就里面穿了一件打底衣,外面穿了一件羽绒服,一点都不觉得冷。

  当即就有同去开会的同事觉得奇怪,问他:“你穿这么少不冷吗?”

  “不冷啊,我穿的这是羽绒服,很保暖的。”白书记还伸出手去给人摸,别人的手是冰的,他的手是很暖和的,一看就是他穿的衣服很保暖,手才会这么暖。

  “什么衣服?”第一次听说羽绒服三个字的人,都还不知道羽绒服是什么东西。

  “羽绒服,就是用动物的羽毛做出来的衣服,特别的暖和。”

  在白书记给大家解释了之后,所有的人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羽绒服啊。

第343章卖火了

  当天他们在市里的门店就迎来了一波客人,客人进门就问:“听说你们这里有羽绒服卖是吗?”

  “对对对,我们这里是卖羽绒服的,您要买羽绒服是吗,可以进来瞧瞧啊,试了合适再买。”销售员见到有客人上门,忙的笑着欢迎客人们进店挑选。

  从白书记那里得知了这家店的几个男同志才往店里进去。

  几个男同志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来逛服装店,一进门就看到两排挂着的衣服,站在那里都不知道如何挑选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咱们专业的销售人员上场了。

  销售员像是习惯了男顾客不知道怎么挑选衣服一样,一脸微笑的请男顾客们去男装的那边架子,拿了两款男装给大家看:“这边的是男装,男装有两个款式,这个是长的、这个短的,每个款式有两个颜色,都在这里。先生您们都是来买衣服的是吗,您们看看喜欢哪一款,我拿给您们试试。”

  “我们的衣服都是从厂子里直接送过来的,市里就我们这里一家门店,没有第二家店了。我们的衣服都是采用最好的料子,又轻盈又保暖,这种天气穿上一件是非常暖和的。您们看看喜欢哪个款式,我拿给您们试穿。”

  “还可以试穿啊?”

  “是的。”

  一群男同志还是第一次上店里来买衣服,听说可以试穿,有一个男同志说道:“那找一件给我试试,你看看我穿多大的合适。”

  “您穿中码应该可以了,这件有两个颜色,两个颜色您都可以试试。”销售员从架子上拿出了两件衣服递给客人去试穿,又询问了其他的几个客人要什么颜色和款式的,也给人拿了衣服去试穿。

  没过多久一群男同志从店里出去,一个个的手上都提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的是他们买的新衣服,有人买了一件,也有人买两件,买两件的大多是给家里的妻子买的。

  这一天他们店里就来了好几波的客人,大多都是男性客人,不过从第二天起后,就变成女性客人更多了,没出几天店里的存货就卖光了,销售员打了电话回去厂子里要货。

  同一时间镇上的门店也卖出了不少的货,以及拿了他们衣服卖的供销社,也陆续的打电话到他们的厂子里要货,还有一些厂子打电话到他们厂子订货的,厂子里对外的销售电话每天都响个不停。

  至于那些找他们订货的厂子,还要从几家已经在他们这里订了衣服拿了货走的厂子说起,大部分的厂子每年都会给员工发工作服,原本那些厂子都有固定的服装厂订货的,也是他们的销售员厉害,能从那些大厂的嘴里抠出了几个小单子,几家从他们厂里订购了羽绒服的厂子,衣服一到就发给了工人们。这不有一些没有在他们这里订了羽绒服的厂子里的工人,一看隔壁厂子的工人穿着又轻薄又暖和的羽绒服,这不羡慕了,就找上了厂子的领导去反应这个事情,厂子的领导一点头,电话就打到他们厂子来订货了。

  不过那些小厂子订的货不多,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最多的也就一个厂子订了三百件。

  “好消息好消息!”陆博成接到一个电话后,一脸高兴的往他们厂长的办公室去。

  “什么好消息啊,让你这么高兴的。”陆锦已经知道他们的羽绒服卖开了,现在他们的两家门店每天都能卖出不少的衣服,市里那边的店卖得要多一些。镇上这边大概还是因为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出货量就没有市里的门店好,但是相对于前阵子一天都卖不出一件来说,现在每天能卖出几十件也是相当的不错的了。

  还有和他们合作的供销社,几乎每天都有供销社打电话来拿货的,他们的库房屯的大批的衣服都陆续出货了。

  源源不断出去的衣服,收回来的可就是他们投进去厂子里的钱,厂子有了钱,他们的资金也能周转过来了。

  “省城机械厂那边来电话,说要跟咱们订五千件衣服。”陆博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厂长。

  “五千件?那还真不少了,咱们仓库那边的货源够吗?”陆锦听到这个消息也一脸欣喜,问道。

  “我刚去问了,够的。”陆博成说道。

  “哦,够的话就给他们出吧,你找个人亲自送过去,顺便把咱们今年准备的过年大礼包带几份样品过去,问问他们那边今年要多少大礼包,咱们好提前给他们安排送过去。”每年到这个时候是他们厂子最忙的时候,每年他们食品厂都会推出了过年大礼包,一些跟他们订货一次的厂子第二年都会回来找他们,不过一些大厂的采购人员太忙,有时候对这些小事顾不上的,就需要他们的销售员亲自去跑。

  原来是他们找省城机械厂买机器,现在变成了他们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回去给省城机械厂,陆锦倒是不担心机械厂会拖欠他们的钱,大不了拿机械厂的机器来抵债就是了。

  不过那么一个大厂子也不会拖欠他们几件衣服的钱就是了,他们合作过这么多回,那边给钱都是给得挺痛快的,要不然这么多衣服钱没到账,陆锦也不会答应给他们出了。

  “好,我已经让人去安排了。”这个不用他们厂长交代,早在上月起陆博成就已经让底下的那帮销售员开始给各个合作商送他们的新年大礼包了,也陆续的有一些单子回到了他们厂子来。

  “行,你安排好就行,我给王主管那边打个电话,你拿单子到仓库去找主管给你出货。”陆锦签了一张批条让陆博成去仓库出货,摆摆手让人去忙。在陆博成踩着轻快的脚步出去,他就拿了了办公室的电话给王秀梅打电话,交代了几句后,又给人事部那边去了一个电话,通知人事部再招一批工人回来。

  人事部的部长接到他们厂长的电话,就立即的去安排招人的工作。

  第二天的下午,就有一辆大卡车拉着满车的货物从他们的厂子出去,随车的有两个司机和两个销售部的人员。

  大卡车是他们厂子自己的车子,这几年他们的厂子赚了钱,买了一辆大卡和一辆小面包车,小面包车就负责短途送货,大卡就负责长途运输。自从他们厂子自己有了车子后,就省下了每一次雇车送货的钱,还不用担心货物会在运输的途中丢失,能确保每一次都能及时的把货物送到合作商的手里,倒是也省去了途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大卡车开出去了,之后送货都是厂子里的小货车送,有时候车子不够还借用了大队的拖拉机来送货。

  陆恩华现在当了厂里的货车司机,经常去跑长途,因此也很少在厂子里,每一回回来都是拉了货又开车出门去了。

  厂子里新招的工人第二天就正式上岗了,分到两边的厂子去做事,食品厂这边也留了五十个人,剩余的都安排去了服装厂那边上班。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服装厂那边的工人从原先的二十几个人到现在的上百人了,隔几天就有一批衣服生产出来,送往各个供销社和门店、以及订购了衣服的厂子。

  年底食品厂这边的生意也特别的好,除去各个地区合作的供销社出的货,还有就是各大厂子每年一到年底给工人发年货,很多厂子都喜欢送他们的新年大礼包,价格实惠、礼品丰盛。

  就在他们的羽绒服大卖的时候,他们的服装厂上了省城的报纸头条,占了最大的版面,开头的标题就写的是《如何变废为宝,让大家过一个暖冬——有关青城服装厂羽绒服的生产》,文章的开头谈到了他们国家的一个现状,以及大家面临的问题,接着就写到了青城服装厂发现了羽绒的保暖性和优良性,还重点讲到了他们服装厂如何利用鸭毛成功的制作出了羽绒服,以及羽绒服的保暖性和优点等等。

  明明就是一篇广告文,却涉及到了民生的相关问题,文章的末尾还留了一个电话和地址,写了欢迎全国各地的服装厂到他们的厂子去参观和学习,他们愿意把制作羽绒服的技术分享给大家。

  现在全国正处在经济困难和物资匮乏的时代,许多人家过冬连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没有,因此这一篇文章在省报刊登出来的当天,就引起了省里好几位领导人的注意。

  青城服装厂?

  一说到青城镇,这些领导们就有印象了,因为前两年青城镇因为一条公路和一家食品厂上过省报,当时就引起了省里领导人的关注,还有记者到青城镇去采访过。

  其实这篇文章正是陆锦写的,不过沈遇有帮他润稿,两年前省报的记者到他们这里采访,他就认识了那一位下来采访的记者,这一次写的文章也是直接的寄给对方的。在他的文章刊登出来之后,那一位记者朋友给他来过电话,告诉了他这件事情,并且在电话里说了已经把样刊和稿费给他寄过来了,只不过还在寄来的路上,他这边还未收到。

第344章打一波广告

  而陆锦之所以特意写下这篇文章,并且给省报那边寄去了发表,一来肯想趁着他们的羽绒服现在卖得好打一波广告是真的,而且广告费还免费;二个是他们厂子拿着这么一项技术,迟早是要交出去的,他们厂子守不住,与其到时候让上面的人来找他们要,倒不如他们主动一点给出去,还能给他们厂子攒一个好名声;三个是,的确他自己私心里是想过他回来这里,能为他们的国家做一点什么,才能惠及到更多的人,现在就有这么一个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

  当然这项技术交出去,是经过他们厂子里的重要骨干们开过会议才决定的,并非他这个厂长瞒着大家偷偷发表出去的。

  比稿费和样刊先到的,是省城那边几家单位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报纸,得知他们这里有羽绒服,并且能来他们这里学习技术,打电话来跟他们核实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

  客服人员已经提前从他们厂长那里得知了这么一个事情。

  在有单位打电话到他们这里来,客服人员礼貌的询问了对方是哪个单位的之后,在本子上做了登记,并且回复道:“是的,我们这边预计年后会开一个学习班,如果你们单位有工作人员要来参观和学习,需要在年后提前打电话到我们这里来做好登记,届时可以在那个时间到我们厂子来,我们会在那段时间统一安排大家来参观和学习。”

  之所以没有安排在年前,是因为年前他们厂子太忙了,空不出时间来接待大家。年后的时间正好没有那么忙了,他们厂子也能安排出时间来接待别的单位的工作人员来参观和学习。

  对于这些来电话的单位,客服人员都是按照他们厂长交代过的那样回复。这一天他们厂子的电话从早响到晚,几乎没有一刻是停过的,接电话的客服小妹都换了三个,一个个讲电话都讲到喉咙沙哑了。

  当天他们还接到不少的订单,有单位跟他们订购羽绒服的,也有从他们食品厂订购食品的,总之这一波广告打出去,他们厂子当天的订单都比往常翻了好几倍,并且在之后的几天有增无减,每天都有大堆的人打电话来询问以及订购。

  省城那边的领导人的电话打到了王书记这里来,王书记都还有点奇怪,他们青城服装厂已经有名到这种地步了吗?

  当时他们去考察食品厂工作的时候服装厂都都还未建起来,后面忙于工作,王书记就没有再关注陆家村开的那家小小服装厂了。

  “是是是,我们这里是新开了一家服装厂,是今年才新开的。”还未看到报纸的王书记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他是记得陆家村那边新开了一家服装厂,当时厂子开厂要请他去主持开厂仪式,他因为工作忙的缘故就没有去到,因而他不知道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青城服装厂生产出来的羽绒服已经卖到省城去,还登上了报纸的头条,被他从前的领导人看到了,这才打电话到他这里来询问。

  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