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北海君南海 第114章

作者:林暮烟 标签: 天作之和 因缘邂逅 前世今生 穿越重生

  解无移道:“师父揭吧。”

  水镜点点头,捏起那黑布一角轻轻掀起,露出了一条缝隙来,缝隙不大,却已是能窥见里头一隅。

  烟雀立马凑头过去,随即疑惑地“欸”了一声。

  别说烟雀,连水镜都有些迷茫。

  那黑布下罩着一个竹篾编制的筐子,筐里一根细物直立着,顶端还有颗鹌鹑蛋似的小圆球,乍一看去就像一条昂头立着的小蛇。

  作者有话要说:

  9点还有一更~

第143章 昙花一现为韦陀

  “这是……”

  水镜眨了眨眼, 索性将那黑布彻底揭开,借着光亮这才看清那根细物乃是一根植物的长茎,而顶端也并非什么小圆球, 而是一块连着花柄的花托。

  解无移走到水镜身边, 低头看着那筐中景象, 微微叹了口气。

  水镜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 伸头往筐底看去,便见这根长茎的根部埋于筐底的泥土中, 此时泥土上还有几片新鲜的花瓣。

  这些花瓣看上去刚落不久,显然解无移想让他看的并不是这根花茎和花托,而是先前还未凋谢的花。

  还未等水镜发问,解无移已是解释道:“此乃昙花。”

  他蹲下身来,看着那光秃秃的花茎, 面色悻悻,却似乎并不惊讶于它会凋谢, 道:“我曾听闻昙花盛开之景美不胜收,却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我想,世间诸事皆是事在人为,若是我悉心浇灌, 它终会得以绽放。”

  “这是你自己养的?”水镜奇道。

  “嗯, ”解无移道,“说来也巧,我将它带回东宫之日恰是与师父初见那日,两年来从未见它开放过, 今日破晓前我于梦中惊醒, 却意外见它竟是悄悄开了花。”

  水镜略一回忆,道:“我也记得曾听人说过, 昙花乃是夜开昼谢,日出之时便会凋零。”

  “是啊,”解无移点了点头,“我也知它不可长存,但又实在想让师父一睹此景,这才以黑布遮了天光,妄图叫它以为仍处黑夜,再开得久一些。”

  他苦笑了一下,看向水镜道:“只可惜,还是没能多留几刻。”

  水镜知道,解无移之所以会如此遗憾也并非因为花谢,而是因为小心翼翼悉心呵护却依旧未能将其挽留,未免有些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之感。

  其实,眼前这盆昙花是开是败对水镜而言都是一样的,因为同样都让他看到了解无移那份心意,至于结果如何,并不那么重要。

  烟雀人虽小,此时却很是机灵,她伸出小手在筐中将那几片花瓣拾捡出来,叠放在掌心中嘻嘻笑道:“太子哥哥别难过,花落了才好呢,周姑姑做的花饼可好吃了,花瓣正好可以给她!”

  解无移无奈一笑,抬手摸了摸她的头顶。

  水镜也有意将这话题引开,此时心中一动,道:“对了,说到昙花,我记得还曾听过一个传说,不知你可有耳闻?”

  “传说?”解无移显然未曾听过,好奇道,“什么传说?”

  烟雀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纪,一听此言立即竖起了耳朵,歪着小脑袋看向了水镜。

  水镜也不卖关子,不假思索地将这传说娓娓道来。

  传说,昙花本是天界一棵七彩仙株,日日开放,四季明艳,天帝对其喜爱非常,便派了一位名唤韦陀的仙官专门负责浇灌照料。

  韦陀日夜悉心呵护,年复一年,竟是令这仙株生了灵识。

  仙株对常年照料自己的韦陀日久生情,为与他长相厮守,暗自蓄力多年,终是化出了人形。

  韦陀本就日夜守在仙株身旁,见到仙株化形后更是倍感亲切,两人心意相通,情投意合。

  奈何天界不容私情,天帝得知此事后震怒,将韦陀抹去所有记忆,贬下凡间转生为人,并将仙株一并贬下,化为一棵朴素凡花,再不复以往明艳光彩,且一生只得绽放一次。

  但是即便如此,仙株依旧无法将韦陀忘却,哪怕一生只得开放一次,也想将所有的美丽留在那一瞬,绽放在韦陀眼前。

  第一世,仙株开放在韦陀出城采药之时。

  第二世,仙株开放在韦陀入京赴任途中。

  第三世,仙株开放在韦陀垂暮独居之年。

  一世又一世,韦陀一直不曾回忆起他们之间的过往,而仙株却从未放弃,仍然生生世世只为他一人绽放。

  所以世间有言: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说完这传说,水镜指了指竹筐笑道:“所以对这株昙花来说,你便是那悉心照料它的韦陀,它自然只会为你而开,又岂愿让我等一睹芳容?”

  解无移面上看不出有何变化,只静静看了那花茎片刻,忽而转头看向水镜道:“最后呢?”

  水镜莫名其妙:“什么最后?”

  解无移道:“故事的最后,韦陀可有忆起仙株?”

  水镜一时语塞,眨了眨眼迟疑道:“大约是……没有吧?”

  解无移点了点头,若有所思评价道:“所以,到底还是天违人愿。”

  水镜万万没想到他关注的重点竟是偏到了此处,顿时觉得自己大费口舌的这一番开解简直是鸡同鸭讲。

  他也不再试图旁推侧引,索性将那黑布随手丢进解无移怀里,几乎有些胡搅蛮缠道:“啧,这昙花有何可看?看它还不若看你,你比它好看多了。”

  这话一说完,解无移愣在了原地,水镜也顿了顿,似是不知自己为何会鬼使神差脱口而出这么一句。

  倒是烟雀全无知觉,十分配合地笑嘻嘻拍手附和道:“对呀对呀!太子哥哥最好看了!”

  解无移与水镜对视片刻,似是有些尴尬,低头将手中黑布重新盖在竹筐上,清了清嗓子道:“时候不早了,练……剑吧。”

  水镜也收回目光,站起身看向一旁道:“嗯,开始吧。”

  ……

  转眼已是第三个年头,为了让解无移不再惦记着亲赴边境之事,国主即便早已“痊愈”,却还是以熟悉政务的名义将国中不少事务交给了解无移处理。

  解无移并未推辞,如果说先前他所撰的《大虞新律》只是设想,那么如今接管大权的他便有更多机会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自然求之不得。

  年岁渐长,解无移也不复三年前那般激进,不再试图伐毛换髓般将虞国累积多年的顽疾一次清理,而是学会了接受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接手的每一项政务缓慢将新律融入其中,积小流以成江河,积跬步以至千里。

  国主并非不知他的心思,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为一国之主,他又何尝不知国中有多少隐疾未清,从前他不支持解无移推行变法,也并非是不认可变法本身,而是认为解无移当时的主张太过极端,而凡事欲速则不达,一意孤行必会引得朝中动荡。

  如今,解无移肯藏其锋芒,一改昔日激进徐徐图之,寸积铢累平流缓进,国主亦是暗自倍感欣慰。

  如解无移所愿,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他与朝中众臣接触的机会比以往更多,也因此得以将自己的政见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他们,久而久之,不少主张都逐渐受到了朝臣的认同与支持。

  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盐利分成”一事。

  诸国所用之盐大部分都是虞国沿海产出的海盐,海盐晒制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清除杂质令其精纯,成为能够入口食用的食盐。

  虞国皇室因为掌握着海盐精纯之法,一直将海盐售卖权牢牢握在手中,这无疑是一笔巨利,但同时也是一种隐患。

  为了保证有足量的产出,皇室不可能独立施展海盐精纯之术,这就如同钟灵铸造极兵一般,必然需要有“外人”参与其中。

  在虞国,这些参与海盐精纯工序的人被称作“盐匠”,他们在虞国拥有极高的地位,领着足以令常人艳羡的俸禄,但是,他们却未必会觉得欢愉。

  与锻造极兵不同的是,海盐精纯仅仅只是一道工序,无法分段完成,因此虞国也不可能如钟灵一般,以将工匠分批的方式来保证此术秘不外传。

  于是,虞国先祖想出了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

  虞国用于海盐晒制的地方被称作“盐场”,盐场遍布沿海各处,并不罕见,但盐场产出的仅仅只是粗盐,未经精纯之法去除杂质,不可直接食用。

  而用于施展海盐精纯之术的地方叫做“盐所”,盐所在整个虞国只有一处,就设在虞都东南角人迹罕至的海岸边,大小相当于一座村落,其中屋宅楼宇堪比皇宫。

  朝廷会保证盐所中一应事物的供给,所有吃穿用度皆是国中最上乘的品类,且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盐所四周被高墙严密环绕,近乎“与世隔绝”。

  盐匠一旦入内就从此世世代代不得踏出盐所一步,生老病死,娶妻生子,都要在盐所之内完成。

  或许对于一些落魄褴褛之人来说,盐所是一处令人向往的衣食无忧之所。但唯有真正身处其中才会明白,盐所犹如一座巨大的囚牢,而盐所中人则是穿着锦衣华服,端着金杯玉盏的囚徒。

  解无移一直以来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寻找一种双全之法,既能使盐匠们走出盐所活得与常人无异,又能保证海盐精纯之术不被泄露。

  于是,“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便应运而生。

  所谓“盐利分成”是指以虞国当年售卖海盐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为盐匠的“俸禄”,用以替代朝廷对盐所的衣食供给。从此盐匠们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养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海盐精纯之术就不再仅仅是皇室的获利之源,也成为了盐匠们的生活来源。海盐售卖获利越多,盐匠的俸禄也就越高,为了不让别人窃得精纯之术分走自己这一杯羹,盐匠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证了精纯之术不会外泄,盐匠们便也不必再被“圈禁”于盐所之中,他们从此便可自由出入盐所,如寻常百姓一般赶集、采买、游玩。

  当然,解无移并不确定所有盐匠都能接受这种改变,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于盐所中,早已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却又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外界并无向往。

  因此,为确保所有盐匠都出于自愿,解无移为他们准备了两种选择。

  第一种,保持现状继续世代留在盐所中,朝廷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时也如从前一样不得踏出盐所。

  第二种,以“盐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给,从此之后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应,但可以获得随时出入盐所的自由。

  其实,“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为海盐售卖所得向来都是直接进入国库,对于百官而言,从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来给盐匠并未撼动他们的利益,只要国主不反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便是国主的首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昙花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将比较常见的几种版本自行理解后改编和简化的故事。

  参考网页:百度知道-问题-《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贿

  起初, 国主也是犹豫不决,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割舍那一点盈利,而是担心一旦将盐匠们从盐所中“放出”, 他们便会变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无移早在几年前草拟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这个变革, 自然也早已为说服国主做好了充足准备。

  他认为“强压之下必有反抗”, 而这世上又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看管再严, 只要有朝一日盐匠们受够了这间“囚笼”,必能在这高墙上寻找到“缝隙”。

  到了那时,盐匠们若是闹个鱼死网破,海盐精纯之术依旧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胜防。

  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讲究“堵不如疏”,与其以高墙强行将盐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困于其中, 倒不如将他们的利益与皇室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盐匠们或许可以不在意皇室兴衰,却不会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这种在意远比强迫更加有效, 因为他们不再是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为了自己。

  同时,将盐匠们“放出”盐所取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恩惠,解无移相信盐匠们必会将此铭记于心, 并因此与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与恩德, 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获得盐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够,而如今两者兼备,更是万无一失。

  国主耐心听完解无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许久,随后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