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诏狱看大门 第30章

作者:雁过寒潭 标签: 平步青云 美食 穿越重生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

  不是很多,却也足够让林三娘子的呼吸为止一滞了。

  和很多古装剧里,主角配角们进了青·楼就迫不及待地要见花魁娘子不同,这古人进欢场,尤其是高级欢场,那规矩多的很。

  头一次去,不论身份如何,一般吃能喝酒、吃席、听曲子。打过几次“茶围”,钱也散出去两次后,才能登楼上榻。如果银子没到位,那也就止步于此了。

  当然了,退款是不存在的。

  但也不准过夜。

  一直到登楼几回,和妓子们熟络起来,才会有过夜的资格——这时候已经不知道散了多少金银出去了。

  如果感情好,想要形成长期关系,那还要掏出银子为她“梳笼”。

  那还要像模像样地为备好四季衣服、首饰和小厮、使女。不然亏待了妓子事小,被人知道自己扣扣索索那就丢了脸面了。

  某知名小说里,西门大官人为了梳笼李桂姐,花了五十两银子做准备,相当于将近花了小四万元人民币吧。

  林三娘最喜欢这种识趣懂行,又出手大方的客人,接过银票后,连看向已经“醉”得毫无知觉的高会的眼神都温柔了几分。

  听眼前这位大爷说过几天还要来喝茶,那就是要做长久的买卖了。林三娘转身对着帘子里头轻柔地说道,“姑娘出来见一面吧。”

  看来经过这几个时辰的“品评”,林妈妈终于觉得这群人有资格成为她的“目标客户”了。

  琵琶女放下琵琶,站在她身边的小丫头上前,打开帘子。

  引入眼帘的,是个不过十六七岁的俏佳人,穿着鹅黄色的扣身衫子,湖蓝色的裙子,傅粉施朱,云鬓如鸦,十指纤纤,纤秾有度。低垂着脸儿,不敢抬头瞧人。

  身边的那个小丫头也是粉团似得,眼睛溜圆,可能还不是很晓得事情,直蹬蹬地看着眼前的一群男人。

  在看到角落里窝着的高会时,小丫头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低下头。

  “妈妈,你的姑娘不介绍一下自己么?”

  杨休羡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指了指琵琶女,状似有些不满地问道。

  “公子莫怪,我这女儿是个哑巴,不能开口说话。”

  高会的肩膀一抖。

  被邓翔一把压了下去,继续“睡觉”。

  “那真是可惜了,本以为姑娘琴艺颇佳,必然也有一副好嗓子。”

  杨休羡无限惋惜地微微摇头,“不过也更忍人怜爱了。”

  说着,他又从袖中掏出一块碎银子,放在桌子上。

  “给两位姑娘买果子吃。”

  大方的让万达都替他心疼起来。

  众人被林三娘和龟公一路送到院子口,约定好了半个月之内必然再次光顾,这才往坊门外走去。

  来的时候华灯初上,现在已经到了这平康巷里最热闹的时候。正所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走在路上的人无不醉醺醺的,互相调笑追逐。更有闹得过分的,拉着小娘子就在路上相起嘴来,全然不管周围人的笑骂。

  比起未来的酒吧一条街,开放的程度不遑多让。

  这一切让没怎么体验过京城夜生活的万达看的津津有味。

  可能也就是这样的年代,经济高度发达之后才会产生了影响深刻的心学一派,才会产生了对市民市情描写得鞭辟入里的四大名著,和被称为写尽了人心世道的《金瓶梅》吧。

  一出了房门,本来半个身子挂在邓翔身上的高会一下子“清醒”了过来,跨步向前,一个打横,立到了万达和杨休羡的面前。

  “大人……”

  高会抱拳,这个向来木讷的男人此刻的嗓音甚至微微发抖,眼眶微微发红。

  万达早就猜出他刚才是装醉,只是不知道原因。

  “大人,帮帮我,也救救那些女孩子。”

  他单膝下跪说道。

  恰巧此时,一对东城兵马司的人走过,见他们这群人举止古怪,边呼啸着围了过来。

  “正好了,从这里走回北镇抚司也太远了些。”

  看到为首的队长在认出他们的身份后,露出一脸尴尬又讨好的表情,杨休羡笑了笑。

  “既然如此,就借东城兵马司的衙门谈谈话吧。”

第20章 得遇故人

  上文提过,老朱家对给他们家打工的公务员们非一般的扣扣索索。作为锦衣卫内职位仅高于力士的基层校尉,干饭达人高会,一个月的薪水只有十五升米。

  别说买房了,以他一顿至少五碗米饭的饭量,连吃饱都是问题。

  长安居,大不易。

  北京之于大明,便是长安之于大唐。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宫阙参差,锦绣成堆。

  住哪里,怎么住。对一个工资微薄的外乡人来说,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和吃喝拉撒都在国子监,还可以拿廪米的国家重点培养大学生邱子晋不一样。北镇抚司衙门管吃不管住,没有员工宿舍。除非被安排到晚上值夜,在值房才有个小床铺供给众人轮流休息。

  就高会的薪水而言,在京买房是肯定想都不用想的,就是城内租房也够呛。

  于是高会他选择租在城外陶然亭那边的慈悲庵。

  万达根据上辈子在北京乘坐地铁的记忆换算了一下。

  六百年后,这哥们如果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话,从故宫正门出发,到陶然亭下车,需要一号线换四号线,单程将近五十分钟。

  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地铁,除了杨休羡的那一匹“暴雪”是袁指挥使送给他的个人财产,锦衣卫衙门里的所有马匹都是“公务车”。除非是缇骑因公务需要出行,一律不得借用。

  锦衣卫衙门是卯时上值。误了点卯,是要以军纪处罚的。所以高会基本上是日日“披星戴月”地往返在京城中心的锦衣卫衙门和慈悲庵之间。

  万达听了,不由得纳罕起来:怎么高会一个大老爷们住在人家尼姑庵里?这尼姑庵不是女人去的地方么?也能收留男人?他们就没什么忌讳么?

  不过在杨休羡给他一通解释后,就豁然开朗了。

  众所周知,明朝对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都是根据其所拥有的田地的数量和等级来决定的。拥有的数量越多,等级越好,要交的赋税就越多。

  不过有这么几种人,不管拥有多少田地,都是不用交税的。他们就是:皇亲国戚,进士,以及道士僧尼。

  是的,在明朝,只要考上了进士,全家都能免除粮役。

  如果你在读书一途没有天分,又没有皇亲国戚这样的身份,还硬着头皮不想交税怎么办——路子不是没有——出家。

  我们先不说出家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和难度,就单独讨论一下为什么一个尼姑庵里可以住进一个男人吧。

  明朝建国前期,国家内的荒地很多,洪武大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鼓励大家开荒。热爱种地的老百姓们也积极响应。

  到了明朝中后期,理论上田地的数量要比前期多了不止一两倍,收上来的税也应该几何式得提高了吧。

  不,税收并没有如愿猛增。

  “田”当然不会消失,勤劳的中国人民不会放过任何一块荒地。

  只是它们从需要缴税的“民田”变成了不用纳税“田”了。

  为了逃避高额的土地税,和以此为标准计算出来的一大堆苛捐杂税。无奈的大明农民选择把土地“依附”在官田或者免于交税的人家之下。自己就干脆做佃户,因为在“黄册”上显示他没有土地,所以全家都不用交税了……

  这种神奇的做法,在明朝甚至有个学名,叫做“影射”。

  不是指桑骂槐的“隐射”,是“影射差役”、“诡计田粮”的影射。

  这就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士绅地主和大寺庙拥有百顷田地,却不用交一份粮税。而只有三五亩薄田的普通农民却成为纳税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先不说那么远,反正就这么个情况——寺庙,尤其是有名的寺庙,拥有非常可观的田地数量,以及依附于他们下面的僧尼,佃户,甚至逃脱徭役的流民。

  位于陶然亭附近的慈悲庵就是这么一个拥有几百亩土地和佃户的大庙。

  土地多了,空闲的房子自然也多。慈悲庵就会将这些空房出租出去,赚些银钱。

  说是租住在慈悲庵,实际上只是说是慈悲庵附近的空屋里。在明朝,已经有了专门的房产经济人,就是所谓的“牙人”。

  到北京上任后不久,山东人高会,就通过牙人租住了慈悲庵空余的一间小房子。

  很多到京城投亲访友的穷人,或是租不起客栈和京内宅院的应试举子,都会选择居住在城外的庙产中。

  既便宜又清静,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若举子他日蟾宫折桂,更是会为庙宇添加名声,算是双赢。

  高会虽然是个不信神佛的粗人,但也知道自己身为锦衣卫,早就满手杀孽,唯恐玷污了清静之地。故而在慈悲庵那边租了将近三年的房子,至今都没踏足过庵堂内半步。

  压根谈不上忌讳。

  “啊,我这下明白了……”

  万达恍然大悟。

  说到底,朝廷给的工资太低了,高会租房不易,只能去郊区。

  同时也心下恻然。

  难怪自己休沐的日子,时不时还看到高会在城内当值。

  照理说作为他的随扈,高会的作息和自己应该是同步的。

  北镇抚司可没有“加班费”一说。他之所以那么勤奋,休沐日还去上值,就是为了那两顿免费“工作餐”吧。

  “你们两个刚才出去,看到了什么了”

  杨休羡问道。

  他和高会接触的时间不多,但是知道他为人虽然耿直,在业务上却半点不差。刚才他和邓翔两人去了那么久,必然是发现了什么蹊跷。

  而且以高会的酒量,不至于一杯就喝成那个样子,刚才显然是在装醉。

  高会深深吸了口气,望向杨休羡。

  “属下看到了一位‘故人’。”

  “故人?”

  万达不解。

  高会这样的人,在烟花之地也会有朋友?他又不是邓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