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种田打败天灾 用种田打败天灾 第43章

作者:挽云白 标签: 布衣生活 末世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竹林生长的地方属于坡下,桃花和叶河先拄着棍下去,然后再转身接几个弟妹。

  叶瑜被叶河扶着走下来,一进坡底就感觉阴凉之意袭来,他抬头一看,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竹林遮天蔽日,据他体感,里面的温度要比外面低上五六度。

  讲道理,外人可能觉得拔竹笋是件好玩的事,可是只要亲自体验过就知道这并不是轻松的活,有各种各样的坡,一个没踩稳就摔一跤。

  林子里十分潮湿,时不时能听见虫鸣鸟叫,然而叶瑜却没心情欣赏美景,他十分手忙脚乱,连整齐的头发都被枝叶刮乱了,手脚上也全是泥。

  好在一番辛苦是有回报的,尖锥型的竹笋直接堆满了两个背篓。

  桃花直起身抹了把汗,把手里的竹笋扔进背篓里,感叹道:“是真不容易。”

  叶河左手掰着竹笋,右手拿木头凿子用力往下挖,一下两下,直到鼻尖隐隐冒出汗珠的时候他才把竹笋拔下来,叹口气,“想想竹笋能做成的美食,也就没那么累了。”

  叶瑜和叶敬两个人拔一颗竹笋,速度竟也不慢,很快装满了一个背篓。

  而小米不时低头嗅嗅,找到竹菇和竹荪时就叫一声,杏花听到之后连忙赶过去摘下来。

  实在累得不行,几人就先停了下来,叶瑜从背篓里掏出油皮纸包好的羊奶糕和水囊,跟兄姐一起分食。

  叶河突然想到了什么,他转身从背篓底下拿出已经被压扁的红薯,讪笑道:“忘了我娘往里面放了红薯,咱们凑合吃吃吧。”

  桃花杏花也各自掏出吃食分享,几人略微垫垫肚子便打起精神继续干活。

  一直到叶瑜冷得打个寒颤,他们才罢手,互相搀扶着离开。

  回到家,叶老太一看他们狼狈的样子,连忙接过背篓,道:“早知道你们肯定脏得不成样子,已经烧好水了,快去洗洗。”

  叶瑜被叶母领走,全程不用自己动手,只需要把自己泡在木桶里,舒服得只想□□。

  叶母看了看他肩上,发觉只是有些红,便开口说:“看来肩带上缝制的棉布还是有些薄。”

  叶瑜羞涩的缩了缩,被她看到,笑着调侃,“你全身上下我哪里没看过,光屁股的样子我都看过,害羞个什么。”

  “娘!”

  “好了好了,我不说了,你自己泡一会,衣服给你放在炕上了。”

  等叶母关门离开,叶瑜靠在木桶上泡了一会,这才换上干净的衣服走出去。

  “把衣篓给我,你去帮奶奶剥笋。”叶母接过装有脏衣服的衣篓,指指院子道:“快去吧。”

  叶老太此时坐在凳子上,脚边是一盆水,她正剥去竹笋的外皮将其放进盆里。

  “不用来帮,我快收拾好了,宝哥儿你跟哥哥们一起背书去,尤其是你二哥,可得好好监督他,要是下次叶童生再来家里告状,可没他好果子吃。”

  叶瑜见叶老太确实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便停了脚,从屋里拿出书囊,等叶河他们出来就坐进堂屋,一字一句地开始教他们。

  “一而十,十而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如今我们用的就是这样十进位算数法…”

  伴随着叶瑜朗朗读书声,叶大嫂边切腊肉边感慨道:“宝哥儿当真聪颖。”

  她手上的腊肉黄里透红,色泽鲜艳极了,切开后每一块肉都透明发亮,更是显得十分诱人,腊月里他们家熏制了许多腊肉,如今正用绳系好挂在灶房屋檐下,随吃随拿。

  叶老太切竹笋的手一顿,“可别捧他,咱家孩子都是懂事的,不单单是他一人。”

  婆媳几人略微聊几句话的同时,手上的动作并不停,很快就有阵阵香味传来,引得叶河背书也不专心,昂着脑袋往灶房看。

  叶瑜卷起书本敲他一下,吓唬道:“赶紧背书,要是背不下来这一段,小心晚上奶不叫你吃饭。”

  叶河恋恋不舍地把视线收回来,看着书上的字,叹口气,“这是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

  另一边桃花也在教两个妹妹认字,听到他这话,恨铁不成钢道:“人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难道不会多读几遍吗?”

  叶河闻言苦哈哈地笑了下。

  也不知过了多久,叶母端着碗筷走进来,招呼道:“行了,收拾一下东西吧,天都暗了,先吃饭。”

  “好诶,吃饭了!”

  叶河积极地帮叶瑜把书放进书囊,然后拉着他们跑出去洗手,再回来的时候,炕桌已经被展开,上面各种食物正散发着香气。

  一盘竹笋炒腊肉,一盘冬瓜肉沫(家里存的冬瓜太多,最近他们家天天在吃冬瓜),还有一盘小葱拌豆腐,都是大盘的,足够家里人吃。

  至于主食,则是高粱米和白米混合的米饭。

  叶瑜认为那道竹笋炒腊肉和小葱拌豆腐都是很好吃的,前者味道醇香,肥瘦相间,笋片一点都不老,吃起来脆生生的,咽下去之后唇齿生香;后者十分清爽,嫩嫩的豆腐和翠绿的小葱搭配在一起,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满足。

  冬瓜肉沫则是叶敬最喜欢的菜,用勺子挖一勺跟米饭一起拌匀,细碎的肉沫把米饭都染得微黄,嗷呜一口连冬瓜带米肉一起放进嘴里,只要一会的功夫,他就能把一碗饭吃光,家里的冬瓜大多是他消耗完的。

  叶老太吃饭的时候说:“竹笋和竹菇我都先收起来了,明儿给你们做汤喝。”

  其实这两样食材最适合涮火锅吃,尤其是竹菇,只要稍微一烫就很美味了,吃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

  作者有话说:

  三字经的释意来自于百度百科。

第47章 老鸭锅

  叶瑜实在想念火锅的味道, 所以第二天刚从私塾回来,就跟在叶老太身后进进出出,把两个地窖全都看过一遍, 总算凑齐了该有的材料。

  既然没有川味麻辣火锅吃, 那菌汤锅或者老鸭火锅也很好呀。

  让他没想到的是, 如今竟然已经有火锅了,只不过还被称为锅子或者暖炉,只需要在桌上放个装有木炭的炉子,炉上再架一个汤锅, 随着汤锅咕嘟咕嘟冒泡,就可以在里面涮各种食材吃。

  叶老太得知他想吃锅子,便从棚子里抓了一只鸭子宰杀掉。

  她洗干净掏空内脏后将鸭肉切成小块,焯水备用,锅不用洗, 可以直接倒猪油, 然后放进姜片和各种香料进行煸香,一直到油变色的时候就把鸭肉倒进去翻炒。

  酱红的鸭肉在锅里加水开焖,小火慢炖半个时辰, 在叶老太掀开锅盖的一瞬间, 叶瑜抽抽鼻子, 空气里弥漫着又咸又香的味道,这让他的肚子不由得发出一阵鸣叫。

  叶老太看他一眼,笑道:“看把咱们宝哥儿馋的。”

  叶二嫂接话,“别说是宝哥儿,就连我闻到这味都想流口水, 真香啊。”

  叶瑜嘿嘿一笑, 把手背到身后, “还不是因为奶奶你做饭好吃。”

  她们刚把鸭肉连汤带水一起倒进架在火炉上的铜制汤锅里,叶母就端着几个木盆进来了,里面是各种洗净切块的素菜,包括冬瓜片,嫩豆腐,竹笋,竹菇和竹荪等。

  叶家人围在炕桌旁边涮锅子边聊天。

  汤锅里微微飘着几个辣椒,叶瑜夹起一块竹荪放进嘴里,原本不起眼的它吸满汤汁变得脆爽,咬开的时候又有鲜香在嘴里迸发。

  竹荪通常一碰就碎,但晒干之后就能保存很久,只要注意不压着它,一直到下次再拿出来都是好的。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吃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子实在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叶老二吸溜一口粉条,跟他爹商量道:“爹,咱们家不如请人打一口井,日后吃水就不用去河边打了。”

  他们家曾经请人看过,院子底下是有地下水的,打一口井却是绰绰有余。

  叶老头却没同意,“何必要打井,咱村离柳河不过几步路的脚程,废那钱作甚。”

  可叶瑜也挺想在院子里打个井的,一来井水总比河水干净,就算他们家取水时特意往上游走了走,但是也没到河的尽头,河水不可避免混杂了些不该有的,必须烧开才能喝。

  二来听长辈们说,他们这儿有一段日子闹过旱灾,河都干涸了,如果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有一口井总会好一些。

  三来就是夏天快到了,井里温度会比其他地方凉快得多,要是有些没吃完的食物可以用篮子吊在井里,多少有些保鲜的功效,再加上井水凉沁沁的,很好做夏日里常吃的冷淘。

  这一二三点一列出来,叶瑜就说服了他爷爷,直接拍板,让叶老二回头去找个打井师傅过来。

  老鸭锅吃到最后,叶母往里边下了一把粗面条,面条吸汤且入味,一人一小碗刚好吃得干干净净。

  叶瑜吃完后叹口气,摸着微鼓的肚子,意犹未尽地舔舔唇珠。

  叶母一看就知道自己儿子喜欢吃这顿饭,她在心里记下,想着日后可以多做些。

  等到雨停,叶老二便出了门,他们这几个村子因为临近柳河,所以不兴打井,但旁边有些没有河流流经的村子,几乎人人都是打井的好手,请他们上门打井也不需要耗费什么钱财,只需要自己把东西准备好,等打好井看着给他们些报酬就好。

  叶老二可算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没过几天就和离着县城老远的一个村子里的两个村民说好了,他们俩闲时会来叶家帮忙打井,只需要叶家包一顿午饭,至于报酬一人只要了一两银子。

  他本想去县城买辘轳,辘轳一般是由一只摇把,一个滚桶,一个条井绳,一个长轴,两个支架组成,这玩意的本质就是一种木质的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工具,不算是很精细,但没点手艺的还真做不成。1;

  然而那两个雇来的村民却说:“还有井桡,这两样东西不用去县城买,咱们村人人都会做,不如一起委托给我们。”

  两个村民是一家的堂兄弟,都姓冯。

  叶老二一听也没什么意见,两方便订下契约,约定从明日开始打井。

  冯家两兄弟选中了院子西边一块地,冯大哥指着说:“你看这地上杂草跟别的地方相比,生长的如此茂密,下面肯定有地下水,估计挖几天就能出水。”

  等确定了打井的地点,他们就开始用蝴蝶锥往下挖,挖出来的土扔进泥斗里,装满后拉出来倒在墙边,这些土依旧有用,可以垒成土墙或者土炕。

  叶瑜瞧着他们家这地下水并不深,约莫只挖了十几米的样子便出了水,接下来叶老二和冯家兄弟一起用制作好的井桡加固井壁,再用重锤将其夯实,这可是个大工程,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

  不过把最困难的地方做完,接下来就简单得多,只需要在井边用石头围成六边形的围栏,把辘轳装好,井绳下坠着一个木桶,摇动把手把木桶浸入水中,再提起来的时候就能取上水来。

  他们俩打井的手艺是真不错,黄老太到他们家来参观的时候更是赞不绝口,“你们家是在哪儿找来的井匠,我家也准备打个井,回头介绍给我呗。”

  叶老太点点头,应道:“行,他们村离县城比较远,家家户户都贫穷,要的报酬也不多。”

  比起距离县城更近的村落来说,离得越远就越贫穷,毕竟消息不灵通,只有货郎会时不时带些针头线脑到那些村子里,偶尔说一说外头的情况,至于村子里的产出只能盼着收货的商人过来,就算压价压得再狠,他们也没办法。

  黄老太尝了一口舀上来的井水,“生喝味道都不错,咱们从柳河抬来的水可没这么好喝,不烧开了容易闹肚子。”

  这井水生喝别有一番清甜甘洌。

  叶老太也跟着喝了一口野茶水,放下杯子后,开口问:“吴家大娘的婚事定在什么时候?”

  “得过了春耕,怎么说也得到五月末了。”

  春耕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忙,哪有功夫办酒?

  “我想着招娣嫁过去的那户人家跟我家二儿媳还有些亲戚关系,回头办酒我家老二可得多帮衬着些。”

  叶老太对吴家四个女孩观感都不错,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要脱离苦海,她可不是得替她高兴?

  黄老太倒是若有所思地说:“我最近好像没听说吴老太有啥动静,她怎会如此安静?”

  正在一边给衣服打补丁的叶大嫂插话道:“这事我知道,之前不是下过一场大雨嘛,吴老太也不知怎么就受了寒,郝大夫来开过药,可能就是因为她生病,所以才一直没有动静。”

  “嘿,我说呢,原来是这样!”黄老太颇有些幸灾乐祸,她反正是对吴老太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但她们都不知道的是,吴老太吃过几幅郝大夫开的药,中风的症状便好转不少,据郝大夫所说,若是一直按照这幅药方吃药,她过段时间兴许就能说话了。

  然而这一切又因为这场风寒前功尽弃,甚至吴老太比之前状态还差,之前她至少还能「嗯啊」的叫唤,现在却脸斜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郝大夫对此实在是无奈,只能再次换个方子。

  黄老太一直在叶家待到傍晚,等聊完八卦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她虽走了,但叶老太却始终记着黄老太说要打井的话,等叶老二回来就把这事告诉他,“你去找那冯家兄弟问问,看他们还接不接打井的活。”

  正吸溜着大碴子粥的叶老二闻言抬起头,一拍大腿,激动道:“这不是巧了吗,冯家兄弟正好准备拉扯起来个打井队伍,他们想趁着农闲在附近村里接一些打井的工程,我明儿就跟他们去说一声。”

  叶老二和冯家兄弟经过一起打井,几个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