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 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 第91章

作者:醉酒花间 标签: 穿越重生

  神仙都说他前途无量,他放着光明坦荡的前途不要追随张士诚干什么?

  爹!您别听神仙胡言乱语,根本没这回事儿!

  张士诚比朱文正更慌,“哎呦喂,神仙爷爷您是一点活路都不给人留啊。”

  他们父子俩反不反目让他们闹腾去呗,猛不丁拉他出来干什么,让那父子俩联起手来打他一个?

  掰掰手指头算算,这一会儿时间他都得罪多少个了?数都数不过来!

  本来安稳日子就没过几天,这下可好,神仙显完灵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他跟在后边可着劲儿挨揍是吧?

  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啊?

第93章

  朱文正有气无力靠在椅背上, 哭鼻子的心都有了。

  但是他不能哭,他爹不在跟前,哭成什么样都没法让他心软, 还是留着力气见面了再哭吧。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三日结束, 从头到尾三十六天, 开始时陈友谅占尽优势,没办法,他兵多,可惜最后赢的不是他。】

  【朱元璋的水军充分发挥小船的灵活,凭借风向的转变用火攻烧了陈友谅的大船,具体场面可以参考火烧赤壁,《三国演义》告诉我们水战用火攻真的很绝, 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同时也告诉我们, 他写书的素材都取自眼前。】

  【这一战陈友谅的军队溃散, 老陈本人被乱箭射死而告终。】

  陈友谅露出一抹虚假的笑容, “这神仙真不错,连死法都给咱想好了。”

  旁边人缩头缩脑不敢说话。

  神仙的确不错,他们现在都快被打压的站不住脚了,在神仙那里还是江南最强大的起义军,麾下足足六十万大军,谁听了心潮澎湃。

  唉, 要是他们真的和神仙说的那么强就好了。

  这下可好,本来就被排挤,神仙来这么一出他们全别活了。

  【鄱阳湖水战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也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这一战奠定了明朝建立的基础,“友谅亡, 天下不难定也。”】

  【陈友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老朱之后自己都说“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

  【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府兵力空虚,如果陈友谅不是先攻洪都,而是分出一部分兵力牵制洪都,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以当时的局面应天十有八九扛不住,可他却将全部兵力都用在和洪都死磕上,偏偏洪都还守住了。】

  【大军苦战三月攻城不下,士气自然不能和朱元璋的兵比,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陈友谅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陈友谅死于军中,残部带着他的儿子陈理仓皇而逃,一年后陈理出城投降,陈汉政权至此落幕。】

  地图上代表陈汉政权的颜色哗啦啦全灭,看的人心中都升起兔死狐悲的感觉。

  太惨了,真是太惨了。

  继续继续。

  【至正二十四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于应天府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为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为了区分两个吴,所以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这几年江南的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弱的朱元璋翻身成老大,最强的陈友谅草草收场,张士诚在前两年没占到便宜,之后更是没有占便宜的可能。】

  【老张投降朝廷后骄奢淫逸样样俱全,就是不干正事儿,上梁不正下梁歪,他身边人也都跟着学,打起仗来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享受起来却各个不落下风。】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之后打到哪儿哪儿望风而降,最后只剩下平江一座孤城。】

  【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的时候也不忘享乐,底下打的要死要活,他在城墙上饮酒作乐,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天上飞来一炮直接将他们给轰没了。】

  【老张是个硬骨头,朱元璋多次劝降都被拒绝,铁了心的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生生扛了好些天才城破被俘,随后被押到金陵,在面见老朱之前自缢身亡。】

  【之后,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同年,方国珍投降。】

  【《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复盘时是这么说的,“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所以他先打陈友谅,要是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趁虚而入,而打陈友谅的话张士诚大概率会作壁上观而不一定会捣乱,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到此,朱元璋在江南最重要的两个对手全部解决,长江以南的广大疆域全部落入他的手中。】

  张士诚摩拳擦掌,“张九七!你小子行!”

  张士信吓的腿都软了,他喜欢享受不假,可他不想被大炮给炸死。

  实在不行他不当官了,不当官了还不行吗?

  方国珍后怕的拍拍胸口,还好哪儿的他都很识相,看来神仙那边的自己也稳了。

  除非遇上张明鉴那样的畜生,朱大帅一般不杀降,他觉得他还没沦落到张明鉴那个地步。

  【张士诚死后不到一个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宋濂起草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老朱北伐的策略和他当初攻打金陵一样,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再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然后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最后再一举进兵大都。此时这时元朝势孤援绝,拿下大都不成问题,之后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尽能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仅仅九个月便直捣大都,元顺帝北逃,统治中原的大元王朝灭亡,国祚不足百年。】

  【明朝建立之后天下还没有平定,像四川、云南、广西等地陆陆续续打了二十多年,老朱为了稳定北部边疆,先后十三次北伐遁入漠北的残元。】

  【北伐常有,成功却不常有,唯一一次成功就是洪武年间的北伐,汉家丢失了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光复,自唐末一直备受压制的汉族也重新夺回主动权。】

  【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继位称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朱元璋为什么建国号大明?大概他还记着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时说的“明王降世拯救苍生”。世上有没有明王他不知道,他不称明王,那就建个大明王朝来庇佑天下苍生。】

  朱元璋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神仙寥寥几言说尽他的半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这寥寥几语有多不容易。

  听神仙的意思,他这个开国皇帝干的似乎还不错,这辈子值了。

  此时,刘福通也阴沉着脸不做言语。

  说实话,换他到老朱的处境,他不一定能做的更好,老朱肯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去安丰救他,还记着他们起义时为了拉拢百姓而造出的“明王降世”的谎言,说没有触动那是假的。

  神仙说朱元璋是个好皇帝。

  啧。

  好皇帝啊。

  他虽然没有良心,但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再看看。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小明王韩林儿哪儿去了?】

  【刘福通战死安丰之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给他建造宫殿居住。后来老朱围攻平江,同时派部将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到应天府,然而船到瓜步,韩林儿随船沉入江中溺亡。】

  刘福通:???

  刚夸你几句,你就又搞幺蛾子?到底能不能好了?

  小明王瑟瑟发抖,“这次轮到我死了?”

  朱元璋的反应没比他好哪儿去,“不可能,咱杀小明王干什么?”

  【很多人都猜廖永忠是奉朱元璋之命才弄出沉船事件,但是很明显,这又是个黑锅。】

  朱元璋没忍住翻了个白眼,又是黑锅,他身上到底多少黑锅?

  【小明王无兵无将无权无势,对朱元璋造不成任何威胁,老朱如果真的为了皇位杀他,当年何必冒那么大危险去安丰救他?】

  【而且大家想想,小明王活着老朱是个大功臣,小明王死在去应天的路上,护送他的还是老朱的亲信,这样天下人怎么想,他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好名声还要不要了?】

  【陈友谅和明玉珍的儿子在老朱手下都能封侯,俩人的怨言传到老朱耳朵里老朱都没有拿他们怎么样,只是将他们迁到高丽,方国珍的子侄在老朱手下甚至还能受到重用,韩林儿对老朱的威胁甚至不如陈友谅的儿子大,他不至于为了个韩林儿就弃自己的名声于不顾。】

  【其实仔细梳理一下就能发现,这事儿纯粹是廖永忠自作主张揣测上意,他觉得韩林儿活着对老朱不利,于是想着自己背个黑锅弄死韩林儿,事实上却是老朱反过来给他被黑锅。】

  【溺死小明王是一步烂的不能再烂的棋,甚至是破坏了朱元璋之后面对蒙古的战略方向,以廖永忠的军功封个公爵是稳稳的,然后老朱先是“使所善儒生窥朕意”为由,只给廖永忠封了个侯爵,又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为由赐死,可见这事儿一直是他心里的一根刺。】

  朱元璋:“愚蠢。”

  刘福通:“疯了吧?”

  朝廷大臣:“还有这种好事儿?”

  有脑子的都能看出来小明王活着对朱元璋才是最好的,有小明王在,朱元璋就能从正统上立住脚,而杀了小明王不光让他现有的优势荡然全无,还让他背上为了称帝心狠手辣除掉旧主的坏名声。

  脑子没病肯定干不出来这事儿。

  廖永忠刚挨了他哥几脚,龇牙咧嘴从地上爬起来,怎么想怎么不对劲,“我干的?啊?我干的?”

  他寻思他也不是没脑子,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儿?脑子被驴踢了吗?

  【来,我们来好好琢磨琢磨老朱说的话,“使所善儒生窥朕意”,也就是说廖永忠溺死小明王极有可能不是他自己的主意,还有儒生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这就有意思了。】

  【众所周知,张士诚打地盘打下来一个地方先杀大户,朱元璋和他的策略不一样,他对那些世家地主采取的是拉拢政策,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损失达成最大的利益,他手上不光有依附的汉人地主,还有大量投降的蒙古军队。】

  【老朱是个实用主义之上的皇帝,他不在乎手下将领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只要能为他所用就行,为了能迅速统一天下,汉人地主他用,蒙古降军他也用。】

  【没办法,朱元璋自己不信天命,但是他的出身太低,没有任何家族底蕴,前面朝代的开国皇帝会扒拉族谱认个牛逼祖宗来彰显自己的得位之正,他走的不是这个路子,而是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谁拳头大谁就当皇帝。】

  【如果不出意外,他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但是出了小明王这档子事儿,本来光明磊落打下来的天下最后一脚被扣了口黑锅,为了稳固皇位只能换个策略,那就是奉元朝为正统。】

  朱元璋的表情比吃了苍蝇还难看,抬手想摔板凳,但是媳妇孩子都在跟前他不好动手,只能喘着粗气忍着。

  他接收蒙古降军是一回事儿,奉蒙古人为正统又是一回事儿,这都什么糟心事儿?

  【见了地盘都想要这是人之常情,放到现在也是如此,老朱当然不例外,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中原的他要,漠北草原他也要。】

  【但是也有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钱的,漠北草原那么大的地盘,他哪儿来那么多钱供应军队?只能靠富庶的南方来供应。不是北方不想供,而是蒙古人在北方肆虐近百年已经把那儿霍霍的不成样子,他们想供也供应不起。】

  【儒生、也可以说后来的文官集团,他们只想赶紧安定下来好继续和让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并不乐意出钱出力打地盘。看两宋的情况也能看出来,文官集团对领土的在意程度远不如他们自身利益,如果损失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宁肯割城让地,这一点从两宋到明初都没变过。】

  【文官集团不赞同老朱的策略,和老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也不在意那么多,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底层出身,只在乎自家的荣华富贵,想不了那么长远,小明王活着他们老大就当不了皇帝,当不了皇帝他们就没有从龙之功,所以小明王必须死,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黄袍加身”。】

  【淮西勋贵可以说是被背后的儒生给糊弄,也可以说他们本来就有点小心思,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沉船事件。】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决定神仙走后找他的兄弟们好、好、说、说。

  先前他还不明白胡惟庸为什么会造反,这下想不明白都不行。

  还有他那些兄弟们,黄袍加身的事情能干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宋太祖因为黄袍加身,终宋一朝都重文轻武,他这一波“黄袍加身”,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反正不可能重文轻武,挨了那么多年的打再重文轻武他怕不是个二傻子。

  【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官员反对实行“诸王靖边”策略,分封藩王镇守边塞,“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史称九大塞王。】

  【朱元璋让塞王采取步步蚕食的方式向漠北推进扩张,打仗花销甚巨,文官集团自然不乐意,但是只要老朱活着他们就没办法,毕竟老朱不是什么软弱的性子,他是开国皇帝,只要他想谁都拦不住。】

  【如果不出意外,明初这九大塞王也许真的能完成老朱交给他们的任务,老朱活着的时候老朱能压住大臣,老朱没了太子朱标估摸着也能压住,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洪武十年,胡惟庸被李善长推上丞相之位,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逐渐目中无人,擅自决定官员生杀升降,甚至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

  【胡惟庸勾结权贵染指兵权,某种意义上甚至已经把老朱给架空了,如果老朱不出手,接下来死的很可能是他自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一公二十一侯,那一公就是韩国公李善长。此后老朱罢宰相革中书省,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废弃,但是这事儿还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