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第168章

作者:诸事皆芜 标签: 穿越重生

  要是在加上前边的老知青,这人数还要更多。

  有机会回家探亲,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错过的,到时候乘坐火车的人必然不少,的确需要考虑行李的问题。

  看着两人望向自己的目光,况叶也思考了一下,在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了几个小小的建议。

  比如这途中的口粮准备、转成间的休息地点选择、不要和同伴走散、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问题等等。

  对于他的建议,姜雨和朱静也频频点头。

  她们其实出远门也只有当初下乡的那一次,当年大串连的时候因为家中管束,并没有跟着去外面见识。

  所以经验不多,这次探亲假要经历这么远的路途,两人心中的忐忑不少,况叶给出的建议,也能帮助她们建立些信心。

  就在交谈间,队伍也在不断的前进,最终也轮到了况叶。

  七一年的粮食产量,相比七零年要少一成,主要是秋粮因为七月底那场自然灾害减产了不少。

  不过好在有蜜薯产量的支撑,队员们领到的口粮还是够每人三百六十斤的基础。

  况叶去年有三个月的时间没上工,按照他上工获得的工分来算的话,是领不够这三百六十斤的口粮的。

  为此,他还是和去年一样,用药品兑换了一些公分,补齐了这之间的差额。

  但兑换的工分这事有限制,今年他领到的口粮还是只有三百六十斤出头,其中红薯更是占据了不少的分量。

  领到口粮后,花了些时间运回去并储藏好,时间也才十点左右。

第181章

  储存好自己的口粮后, 况叶挑着空出来的箩筐再次出门。

  同为知青,有时候他也会给周光旭他们搭把手。

  住在知青宿舍的五人,今天要把他们分配到的口粮运回知青宿舍,得费不少劲。

  五个知青, 按照最基础的三百六十斤口粮计算的话, 加起来就有一千八百斤。

  更何况, 周光旭几人, 除了今年下乡的王月兰和罗佳只有三百六十斤的基础口粮, 另外的三人都要比这多。

  而今年的口粮中,红薯的占比不小, 按照5:1换算下来,这分量就更是不轻。

  五人实际要搬运的粮食总重量,大约有三千多斤。

  所以趁着还有些空闲时间,况叶准备去搭把手。

  走到二小队的仓库位置,他很快就找到周光旭几人, 此时他们已经把小麦、玉米等粮食运送回了知青宿舍,现在正在窑窖旁边运红薯。

  有况叶的帮忙,跑了两趟就几人的红薯就被全部运回知青宿舍。

  关于窖藏红薯,周光旭他们经过前两年的讨教,如今也有了经验, 土窖也早早的准备好了。

  等到他们把红薯窖藏好,况叶看了一下时间,也才十一点出头。

  周光旭几人为答谢他的帮忙, 以及平时的照顾,极力留他在知青宿舍吃了顿午饭。

  等到午饭结束后, 况叶几人闲聊了一会儿就提出了告辞,下午他还得去公社上课。

  领完口粮后十天左右, 就是农历腊月。

  况叶忙着自己的事的时候,今年要回家探亲的知青也在活动。

  这段时间,他好几次都在九大队看到了其他生产大队的知青。

  这些知青,他大致都有些印象。之前招工的时候,姜雨他们那一批下乡的知青,因为当初的那场会议,他基本上都认了个脸熟。

  来九大队找姜雨、朱静的知青,据他了解都是两人同乡。

  除了九大队,这段时间场镇上也经常见到知青的身影。

  冬季农闲比较好请假,加上知青们要回家探亲,各个生产大队就更是放宽了不少。

  来场镇的知青,都是在为回家探亲做准备,有联系同行者的,有为提前购买车票做准备的,也有购买探亲要带的物品的。

  随着时间越发的接近年关,要回家探亲的知青们也陆续的动身,九大队的姜雨、朱静两人,也在小年后的第二天和结伴同行的知青往县城而去。

  丰水公社的知青,今年回家探亲的不少,随着他们的离开,除夕也越发的接近。

  不过因为春节不放假的原因,今年的春节和往年也过得差不多。

  除夕一过,大年初一该上工的上工,该上课的上课。

  过年的气氛,仅仅在几天时间就消散的一干二净。

  就在有些冷清的气氛中,一则消息让整个丰水公社都热闹起来。

  从这个月开始,全省的多所院校一百多个专业恢复招生!

  招生的对象,包括工作2年以上的工人、农民、服役2年以上的军人(包括退伍军人)、以及下乡2年以上的知青。

  况叶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十年动荡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工农兵学员,常被称呼为工农兵大学生。

  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广播中播出、甚至电视台播放,也让它很快传到各处。

  丰水公社了解这则消息,大多是通过报纸和广播。

  况叶也是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报纸上面详细报道了招生的其它信息。

  这其中有招生的几个原则,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以及不进行文化考试。

  这则消息,不仅仅吸引了知青们,也吸引着公社的其它人。

  招生的对象包括农民,这对队员们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六六年动荡开始之初,高等学院都陆续停课,甚至院校内的很多老师也被迫下乡,让大学的招生一度停滞。

  如今全省的多所院校恢复招生,甚至都不需要文化考试,有想法的队员们都想去拼一拼。

  工农兵大学生,其实从七零年国家就有了试点的院校,稍一打听大家就明白这一身份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和十年动荡前的大学生一样,一经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能直接被分配到岗成为“干部”。

  这个时代在农村,哪怕是读过书,甚至高中毕业,不费些心思都能难脱离农村。

  户口的限制,加上资源的不对等,农村户口的人脱离农村的机会,完全不能和城市户口的人相比。

  工农兵大学生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符合报名条件的队员们自然不愿意错过。

  一时间报名的知青、队员不少。

  等到二月底,探亲假结束回来的知青回来,得知这一消息,也都抓紧机会报名。

  但招收的原则,除了自愿报名,还有后面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最终的结果,还是得看公社这边有多少名额,群众愿不愿推荐,大队长、公社领导愿不愿意批准。至于最后的学校复审,只要前面的流程走完,大致是不会被打回来的。

  而这次整个丰水公社只有一个招收的名额,竞争者却不少。

  符合条件的报名者,除了接近百名知青,还有近百名队员。这比起第一次在知青中招工的竞争还要激烈。

  况叶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就预想到了这个场景。

  他对现在的生活也还算满意,就没有想着去争取这个名额,所以这场激烈的竞争者他是一个局外人。

  近两百人争取这个名额,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不是很清楚,但这期间竞争人为此走动他倒是看了不少。

  九大队的姜雨、朱静也报名了,不过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两人陪跑了一程,名额两人根本没有沾上边。

  名额确定下来后的当天,消息就在丰水公社传遍,况叶也第一时间从参与竞争的姜雨、朱静两人那得知了情况。

  这天他外出采药,正好遇上从公社归来的两人,就聊了聊。

  “唉,工农兵大学生那个名额确定下来了。”姜雨叹了一口气说道。

  “是谁?”他没有报名,这段时间就没怎么关注此事。

  三月份已经是初春,队里的也开始忙活起来,今年的天气又有些异常,他忙着制药、上工也没有什么精力关注此事。

  “二大队的一个叫熊斌的队员。”姜雨其实知道这个名额,她和朱静应该没什么希望,但结果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有些失落。

  “熊斌?是他啊。”被选上的人,况叶倒是认识。

  二大队就在场镇旁边,姓熊的队员他更是认识不少。

  卫生院的熊医生出自二大队,之前经营黑市的熊哥也是这个生产大队的。再加上去培训班上课,他带着学员野采,场镇附近都大致走了一遍。

  这期间认识了不少附近的队员,这熊斌就是其中一员。

  说起来这熊斌,在公社还是有小小的知名度的。

  他年龄不算多大,今年也才二十二岁,初中毕业的文凭。这样看的话,在这次近两百名竞争者中也不算多突出。

  但熊斌的动手能力极强,在丰水公社都小有名气。一些机械的修理他能很快的上手,甚至还有很多的巧思,公社一些出问题的机械都是他修好的。

  小年轻人也不错,积极肯干,能帮忙的话也都会尽力。

  当然除了他自身条件不错,这次竞争中的人情来往肯定也不少,熊家人还是不少能说得上话的人。

  他被选上,况叶倒也不算多意外。

  “况叶哥也认识熊斌?”见况叶的表情,旁边的朱静不由的问道。

  况叶点头,也随便说了说他对熊斌的一些印象。

  “原来如此,看来这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之后我们怕也是没什么希望了。”

  朱静点头,对于被选中的熊斌,她和姜雨其实也都有打听过,有了解他的一些情况。

  但况叶这边也补充了一些其他信息。

  了解到这些,她对熊斌能被选上,也多了一分释怀。

  但也因此对工农兵大学生招收这事失去了信心。她和姜雨本来就不是知青中最有优势的那一批人,丰水公社本身还有着一大批参与竞争的队员。

  这些队员中,也有不少条件不错的人选,他们也有着不小的竞争力。

  这次公社的名额只有一个,后续的名额也应该不会多。

  招生毕竟和招工不一样,名额不可能太多。

  就今年招收的名额总数,全省的多所院校加起来也才七千多人,分配到各个单位和地方,也就是一两个的事。

  “除了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名额,还有其他的机会,招工今年应该还会有,也不要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