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养猫遛狗的日子 在古代养猫遛狗的日子 第4章

作者:林小酒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轻松 穿越重生

  好家伙,宁澜直呼好家伙,这熊孩子准备的真周全。

  宁澜领着李小书在水源边找了一处空地,给鱼去鱼鳞和内脏。李小书捡柴生火,别看李小书人小,火生的比宁澜溜。

  鱼一边烤李小书一边吃,宁澜烤鱼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他吃的速度。

  蒸菜也叫李小书吃了大半,宁澜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李小书倒知道还有一个人,把剩下的一条小鱼和一点蒸菜推给宁澜,不好意思的笑地朝着他笑。

  宁澜看李小书还没吃饱的样子,才想起来背篓里还有刺梨,都拿出来给了李小书,李小书风卷残云,剩下两个给宁澜。

  吃完东西宁澜确认把火浇的没有火星了才领着李小书下山,李小书已经真把宁澜当哥哥了,缠着宁澜撒娇,小嘴儿比刚见他时甜多了。

  “澜哥哥,你可真厉害,又会做饭,又会采药。”

  “你太好了,澜哥哥,把东西都给我吃,你要是我亲哥就好了。”

  “你不知道,我有个亲哥,打起人比我爷爷还狠。”

  ......

  宁澜把李小书送回家,李大夫和李小书的哥哥李小墨已经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了,李大夫看见李小书脱了鞋就打,李小书没躲过挨了几下哇哇地嚎哭。

  “我错了爷爷,我再也不敢了爷爷,”李小书哭的鼻涕泡泡儿都出来了,“就饶了我这一回吧。”

  李大夫被哭的心软,把鞋穿回去了了。李小墨脸还是黑的,见爷爷停了下来,自己把李小书薅过去又是一顿揍。

  “让你见笑了,”李大夫不好意思的朝宁澜笑,笑的和李小书如出一辙,“身子怎么样了,来我再给你号号脉。”

  宁澜放下背篓去李大夫的案前坐下。

  “摔那一下倒是没大碍了,就是身体亏得厉害,得好好调养,”说着便说了个药方让李小墨去配药。

  “李大夫......”

  “莫要推脱,今日小书多亏你了,”李大夫堵了宁澜要拒绝的话,“以后每月来一次,我给你调方子,你这身子现在养还不晚,银钱先不用放在心上。”

  宁澜手中确实没什么钱,便要把今日采的药都给李大夫留下,李大夫只抓出来一小把,又交代了他药怎么熬制才放宁澜走了。

  宁澜回去的路上还在想李小书,他头一次见到这么鲜活的一个人,话痨、可爱、社交那啥症、能屈能伸的李小书,实在是有趣的紧。

  之后的日子宁澜每日早出晚归,挖草药,处理草药,忙忙碌碌充充实实,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

  等到了大家去集市上的日子,宁澜晾干的柴胡也能装个一篓多,便也打算去镇上一趟。

  “秦大哥,我这些日子采了不少草药想拿镇上换些钱,镇上你熟,能麻烦你明儿个同我去一趟吗?”宁澜端着一碗鱼汤和一碗河虾炒野韭先找了秦大。

  宁澜前几日在山上小溪上游处放了一张网,这些天网中的小鱼小虾刚好能打一顿牙祭。

  河虾用野韭配上捣碎的茱萸炒了,微辣咸香吃着很过瘾。小鱼去了内脏煎至两面微黄,加开水煮了一锅奶白的鱼汤,只用少许盐调味就很鲜了。

  “和我一起去不好,”秦大哥闷闷道。

  宁澜一愣,才明白秦大哥是怕村里人看到惹出议论。

  “秦大哥,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只知道您比村里大部分都好,”宁澜语气真诚劝解道。

  可惜宁澜最后还是没能说动秦大哥,秦大小时候受那样的对待,心里一直不好受,现在28 了也没人来提过亲,内心的那份自轻不是靠一两句劝解就能扭转的。

  ......

  次日天蒙蒙亮宁澜就出发了,洞溪村离镇上不算远,脚程快一个时辰就能走到。宁澜路不熟,还背着一篓子柴胡,便搭了村里的牛车去。

  “吃饭没?”赶车的是村里的孙爷爷,孙姓是村中仅次于宁的第二大姓。宁澜记得害死了小可怜母亲的就是孙家的人。

  不过孙爷爷人和善,拿了一个包子递给宁澜,孙爷爷随身就带了俩包子,宁澜撒谎说吃过了没接。

  孙爷爷的儿子一家都搬到了镇上,他对镇上也熟,知道宁澜要去镇上的医馆也给他推荐了一家,和秦大哥说的是同一家,叫平安医馆。

  到了镇上宁澜便直奔医馆去了,遇见的人也友善,他在路边踟蹰时便有卖吃食的老丈主动问他:“小哥可要问路?”

  宁澜放下背篓,行了个礼:“请问老人家,你知道平安医馆怎么走吗?”

  “你往前继续走两个路口,左手边百十米就是了。”

  宁澜谢过老丈走了不多时就到了平安医馆,医馆不大,贵在干净整洁。宁澜在医馆门口稍稍整理才走进去,问向柜台中打着哈欠的小医童:“请问小兄弟,贵处可收药材?”

  那小童甚是可爱,眨巴着眼睛,他眼角还有打哈欠逼出的泪水,看了看宁安的背篓道:“收的,稍等我去叫孙大夫过来。”

第5章

  等了一会儿,一位蓄着花白胡须、面向随和的老者走了过来:“老朽姓孙,是这医馆的主事大夫,不知小哥怎么称呼。”

  “小子宁澜,见过孙大夫,”宁澜彬彬行礼。

  “好,我看看你采的药材,”孙大夫一一验了背篓中的柴胡 :“不错,这柴胡处理的好,品相都不错,小哥家中可是有医者?”

  “幼时有幸得一游医教导过数月,只能认得几种常见药材,”宁澜无奈扯谎。

  “可惜了,”说罢孙大夫便吩咐小童过了称:“一共 27 斤,中高品医馆以 28 文一斤收,共 756 文,凑个整 760 文,小哥可有问题?”

  这药卖的比宁澜想象中的顺利,“自是没有,多谢孙大夫。”

  “小哥若还有好的药材也都可以送过来,眼看着冬天了生病的人多,每年冬天都不好熬啊,”给宁澜结完银钱,孙大夫又交代了一句。

  宁澜心中一动,“医者仁心,我记得师傅到我家时也是冬天,那时我们村有一老人突然不能动也不能言语,很多人都说他抗不过冬天了,可我师傅竟给治好了。”

  “当真,小哥可知道怎么治的?”孙大夫问罢有些懊恼,年纪一把还这般唐突,那治病药方不知花了人家多少心血,怎能张口就问。

  “这方子我们村好些人都知道,只是我师傅走了之后大家都不敢乱用,”宁澜笑着道:“我师傅还说医者就是治病救人,不论何时都不能丢了本心。”

  “好一个医者本心,就该这样,”孙大夫拍了拍宁澜的肩膀,“即是如此,那如何用药还有老人的症状劳烦宁小哥你细细说道说道。”

  “那位老人是半边身子不能动,口舌歪斜,说不清楚话。药是师傅教我研磨的,我记得是天麻 22 克,白附子、南星、半夏、全蝎各 15 克,研成细末,每次 3 克,用生姜、薄荷酒调和,”宁澜微微停顿道,“时间久远,只能记得这些,孙大夫医术高明,想来这方子也是知道的。”

  这方子是宁爷爷给宁澜讲过的,于明朝一本医书中记载用来治疗产后中风口噤,和风痰中于经络而见语言困难,半身不遂的。

  说出这个方子一来是宁澜山中采药见着许多天麻,天麻各地入药时间是不同的,他可以借此了解这到底是哪个朝代,正好也可以打开话题和孙大夫多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对他有用的信息。

  “好!好!这方子头一回听,治疗半身不遂是极好的,”孙大夫思索一会儿激动道:“若你师傅回来,我一定要当面向他讨教。”

  宁澜低下头,“已多年没有我师傅的音信了,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

  “可惜啊,若小哥能多得你师傅几年教导,就不用地里刨食了,”孙大夫转身又取了三两银子递给宁澜:“宁小哥,实不相瞒,这药方你要是拿到大医馆去能多得一些银钱,可我这医馆都是平头百姓来,有时还免不了要施些药出去,只能拿出这么多给你。”

  “孙大夫仁善,若是这药方能多惠及几人,我师傅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宁澜把银子收下,又逗留一会儿才离开。

  宁澜拿着沉甸甸的银钱从医馆出来已经饥肠辘辘,去来时指路的老丈那里要了一个笋肉包子,一碗粟米粥。

  笋肉包子个大馅儿多,2 文一个,粟米粥软糯浓稠,也是 2 文。宁澜吃的饱饱的,站起来还打了个饱嗝儿。

  “小哥可吃好了?”

  “好了,老人家手艺真好,”宁澜数出 4 文钱递过去真心夸赞道。

  “值当啥,糊口罢了,”老人家声如洪钟,乐呵呵的心情极好。

  这时街上人已非常多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儿啼哭声、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异常热闹。

  宁澜不着急回去,在街上慢慢逛着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地方。这里街道布局规整,市坊安排井井有条,道路干净,行人有序,偶有衙役过来也不见行人慌张,叫宁澜生出一些好感。

  镇子还挺大,宁澜走了几条街就用了大半个时辰,走累了就坐在一颗大桂花树下歇脚。

  听说这颗桂花树有一百多个年头了,被镇里的人奉为神树,树上挂了不少许愿的红绳。桂花满树飘香,许多人都围坐在这里歇脚聊天。宽阔的道路上来往许多马车,行人衣着也华贵不少。

  树对面有一家很大的医馆,门面招牌非常有气势,叫寿安堂。人来人往的一看就非富即贵,时而还有管事恭恭敬敬的把里面的人送出来。

  宁澜想起来孙大夫说方子卖给大医馆价钱能高不少的话,不置可否。这大医馆应该是不会轻易叫他这般身穿着打扮的进去,就是进去了管事的也不会见他。

  桂花树那边一个卖浆水的小娘子,穿着素雅,布巾把头发都束了起来,一张干净清秀的脸庞也用薄纱半遮住了。

  浆水有好几种味道,宁澜花 5 文钱买了一碗桂花味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喝,一边喝一边听身边三三两两的人闲聊。

  “听说了吗,咱们知县大老爷得罪上头被罢官了,来接任的是京里大家族出身的,还是个探花郎。”

  “哎,管他大家小家的,只要不鱼肉百姓就好,好不容易过几年安生日子。”

  “这谁说的准呢,也许就是个来走过场的。”

  歇的差不多了,宁澜准备往东边去看看,才走了几步,被卖浆水的小娘子叫住了:“小哥,那边是贵人的住处,不好过去冲撞。”

  宁澜了然,这时代民风虽然比较开放,但还是阶级分明的,他郑重谢过小娘子便往回走了。

  待将这镇上转的七七八八,已经是午饭的时辰了,宁澜进了吃食街一家生意热火的面馆。面馆中种类丰富,有炒鸡面、三鲜面、盐煎面、笋辣面、笋泼肉面等十余种。

  宁澜要了一碗盐煎面,无他,好奇这盐煎面到底是啥。

  待盐煎面上来,是一块儿煎的金黄的面饼,上面浇了店家自己熬制的酱汁,宁澜尝了一口香脆可口,面条应是先煮熟沥干后,再放油锅里煎的。

  结账时一碗素面花去了 18 文钱,宁澜有点心疼,这时代工艺落后,磨出和现世差不多的精面粉需要大量的人力,耗费的时间也长,价格自然也贵。

  “小二哥,那药棋面是什么?”宁澜拉住小二好奇问道。

  “是已经晒干的细面,方便保存,且细仅一分,薄如纸,眼下送礼都少不了这个,客官可要带些?”

  “不用了,多谢小二哥。”

  细一分,薄如纸的干面,可不就是现代的挂面么,宁澜暗自思量,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可小觑。

  再看这吃食街,各种店看的眼花撩乱。卖饮料的,卖甜点的层出不穷,虽不比现代种类多,但是瞧着精致,另外各种水果干果炒货也是不缺的。

  宁澜忍不住咋舌,他要在这里靠美食赚钱,须得找些这里的人没吃过的吃食,剑走偏锋才行。

  出了小吃街,宁澜去粮铺买了五斤白米,五斤糙米,五斤粟米,一斗小麦。精米五斤共 85 文,糙米五斤 40 文,粟米五斤 60 文,一斗小麦 150 文,总共 305 文,店家去了零头,只收了 300 文。

  又买了三斤盐共 50 文,五包黑糖 100 文,四斤猪肉并几根猪骨头花了 75 文,还在医馆买了一些现世常用的调料花了 100 文。

  买衣服时宁澜犯了愁,布匹便宜,可他不会做,又急需一身换洗的衣服。只能咬咬牙买了两套成衣,一套自己先应急,一套给秦大哥。另外买了一匹布,两双鞋子,这些总共花费 780 文。

  最后买了一套厚厚的被褥,芦花做的,花去 600 文,宁澜又问了布店老板,这里不知棉花为何物。

  棉花是明朝开始推广使用的,再结合这里的饮食、医药,宁澜初步判断出这时是宋朝之后。后又了解了国土面积、民风民俗等,宁澜便确定这是在宋元之间的一个小朝代了。

  买完东西,这刚到手的银子便只剩下了一两多,幸亏有那方子得来的银钱,要不然今天哪能这样大手大脚的采买。

  宁澜坐在牛车上发愁,现在已经是九月中了,过冬所需的衣被食物还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自己还有五两银子的外债。

  “哟,宁澜,买了恁多东西,你那小身板拿的动吗?”牛车上有那刻薄的婶子打趣宁澜。

  “不劳婶子费心,婶子那一筐子吃食给我,我也拿的动的。”

  “呸,想的美。”

  呵,宁澜转过身不再理她。

  孙爷爷拿出一颗糖塞给宁澜,“莫理她,甜甜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