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山寒 第13章

作者:英桃 标签: 种田 美食 穿越重生

  李青风搂着李青文的脖子,胡噜了半天,“有这些钱,能吃半年饱饭了吧。”

  小孩子也知道铜板就代表着好吃的,三岁大的李正明看着铜钱流口水,“吃肉肉!”

  看着家里大大小小孩子那亮晶晶的眼睛,李茂贤又是高兴,心里又有些酸涩。

  陈氏把铜板数了好几遍,在一众人灼灼的注视下把钱收起来,还不忘叮嘱道:“都别出去乱说啊。”

  今天高兴,灯油的味道李青文都觉得不那么刺鼻了,脑袋被小四哥勒住,侧头道:“爹,咱跟谭叔好好说说,先把你工匠的那些家伙式买回来吧?”

  他这一句话,炕上坐着的和地上站着的都愣了一下,陈氏看了眼当家的,却没说什么。

  李青宏点头如捣蒜,“仔儿还一直惦记着这事呢,多给些钱也好,那些物件可是爹用了许多年的。”

  李茂贤伸手摸着小儿子的头,“仔儿,爹知道你有心了,不过就算咱有钱,这东西也不能买回来。”

  “为啥?”李青文不解的问道。

  其他人也不明白,都仰着脸看向李茂贤。

  “爹爱惜那些东西,你谭叔知道,他一直喜欢,可从来没有跟我张过口,这就是书文里说的,‘君子不夺人所爱’。”李茂贤道:“咱家需要钱的时候,我找你谭叔,他不单没有趁机压价,还硬是多塞给我一些,就冲着这份情,他给咱咱也不能要。”

  屋里头静默片刻,李青文点点头,“爹,我知道了。”

  李茂贤拿到钱后立刻就去县城把糯米买回来,到村子时候有点晚了,第二天就和陈氏俩人称好糯米,送还给之前借的那几家。

  陈氏还米的时候还带了麦芽糖,虽然这些糯米只借了几天,可也不能让人家白借。

  乡邻直接借还东西很平常,那几户人家不好意思收,陈氏嘴巴厉害,叭叭的说两句,对方笑着说说不过她,也就收下了。

  村子里有人已经开始收地了,李茂贤也把家里的镰刀拿出来磨,这两天的风有点割脸,只有两个奶娃子加了一层衣服,大人还是那层单衣。

  李青文家收庄稼这天,天还没亮,院子里有嘈杂的说话声,李青文起来,看到外头黑压压站了二三十个人,吓了一大跳。

  “叔,我们知道你家地在哪儿,割哪块,我们先过去。”

  “是啊,叔,站着怪冷的,干起活来就身子就热乎了……”

  一般说来,这个时候全村都开始忙着秋收,没人出来帮工,这些人不单有李家的,还有村子南头和东头的,很多脸李青文都没见过。

  陈氏把灶膛的火架上,出来招呼人进去吃早饭,来人纷纷摆手,“别忙活了,婶子,我们都吃过了。”

  有些人直接说了,他们过来帮忙,就是想要早点收完他家地,这样就有空闲弄甜杆高粱了。

  当然,这里面也不全是今年家里种甜杆高粱的,也有别的心思的。

  要是真能榨出糖来,明年大家伙都要种,种子没有那么多,只有李茂贤知道哪里有,少不得还得麻烦去买,总不能空口就让人家白跑吧。

  这么多人等着,李茂贤也没顾得上吃饭,随便抓个温热的饼子就出门了。

  李青文他们吃完饭上山,两亩多的地都已经割完了,高粱秸秆这个时候还湿着,在地里晒干后才能拉回去,被镰刀割下的高粱穗子扔到车上,小毛驴喘着粗气从地里往外拉车。

  人多干活就是快!

  第一次看到一块地有这么多人干过的,周边收地的人频频看过来,羡慕的不得了。

  来帮忙的人都自己带了镰刀和口袋,这块地干完没歇,直接就去了下一块。

  李青宏还能跟着这些人后头做事,李青文和李青风一人被塞了一个口袋,去收割好的地里捡掉落的高粱穗子。

  每家每户的劳力有多又少,年轻力壮的自然要干重活,地里捡穗子的活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李青文哥俩在一众猫腰撅屁股的人里比较扎眼。

  哥俩带着大侄子在地里走两遭,捡到的穗子只装了一个口袋底儿,不敢停留,背着口袋赶紧追去下一块地。

  李家的地拢共就十几亩,这么多人过来,一天不到就全都收完了,高粱和谷子穗子放在村子后头的场院晾上,干完活这些人就自顾自的回家,中午晚上都没在李家吃饭。

  怕耽误人家收地,李茂贤和陈氏也没硬留人。

  这个节骨眼,都在抢收庄稼,不管黑天白天,只要有亮,你就看吧,人绝对都在地里不回家。

  秋日里一天凉过一天,翌日清晨,李青文被子被盖好,堪堪露出肚皮,凉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只刮过来一阵,肚子一阵响动,他飞快的爬起来跑向外面的茅厕。

  李青文在茅厕里蹲了一会儿,李茂贤他们去前街把围院里的半亩高粱给割下来,直接拉了回来。

  两张甘蔗床早就被泼水洗过了,正正当当的摆放在院子中间,一圈人围着木头板凳样的东西,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

  所谓的甘蔗床,是一种榨汁的简易工具,乍一看像是板凳,实际上也比板凳复杂不了多少。

  板凳面凿一个圆槽,圆槽到凳面的一边通开一道口子,这道口子是斜的,这样放在圆槽里的东西被榨出汁后,就能顺着口子流到下面接着的碗或者盆中。(注:1)

  凳子的一边钉着两根木棍,木棍之间插着一道横梁,横梁下放压板,压板平放在凳子上时挨着圆槽的地方套上一块突出的木头。利用杠杆原理,把秸秆放在圆槽上,按下压板,秸秆压扁,其中的汤汁便顺着圆槽和口子流出来。(注:2)

  李青文前世喝过现成的甘蔗汁,没看过榨汁,甘蔗床这种东西是他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因为造型简单,他就记住了,没想到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在一帮人的注视下,李茂贤把高粱秸秆的叶子撸掉,将刚割完的下端放到甘蔗床上,另外一只手压下去,淡色的汁液便被压了出来。

  这种高粱秸秆偏绿色,并不是很粗,也没有很硬,压榨起来并不费力,就是秸秆里的汁液不多,压完一整根,碗里才薄薄的一层汁水,还没有槽里存留的多。

  见状,周围人脸上的兴冲冲的神情平淡了几分。

  一根高粱杆要压十几次,一亩地那么多秸秆,压多久才能完事?

  而且这玩意看上去出汁不多,这样硬挤好像也挤不出来多少。

  周遭安静下来,李茂贤便道:“这就是个墨迹活,现在地里都忙,你们该干啥干啥去,不用盯着,不管出多少,晚上就煮糖!”

  听到这话,一些凑热闹的人就匆匆走开了,一些人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这么些功夫,祖祖辈辈种了那么多年的高粱,从来没听说秸秆能做出糖来,简直比做梦还离谱!

  也有些人疑心病重,觉得李茂贤可能是故意的,他都说了从前没做成,这次为啥就能做成了?怕不是忽悠人帮他家收地吧。

  看着一股股浅浅的汁水淌下,留下来的人也大都很失望,但也没人说什么,毕竟李茂贤早早就同他们讲了,这玩意可能成也可能不成,就算白费功夫,也不能埋怨啥。

  毕竟李茂贤家今年一根甜杆高粱都没种,这么折腾也不是为了自己。

  其中一个甘蔗压床的槽略有些窄了,汁水会流到旁边,陈氏拿了个大海碗放在下面接着,这东西本来出汁就不多,再浪费就更可惜了。

  姜氏一边搓干透的穗子,一边瞧着院子当中,心里有些发紧,之前闹出那么大动静,若是弄不出什么东西出来,怕不是又要传出什么不好听的话来。

  她倒是不甚在意那些长舌头,只是公婆都是要脸面的,保不齐又得糟心一阵子。

  压着压着,就寻到了一些窍门,譬如怎么省力,怎么省时。

  两个人榨汁最省时间,一个拿着秸秆往圆槽上递,一个抓着板子压,干累了相互换个位置,动作不断重复,说不上多累,就是太枯燥。

  这个时候,李青文就开始怀念前世的那些榨汁机器,真是太便利了。

  两个甘蔗床同时开始压,被压完汁水的秸秆乱糟糟的,晒晒倒是还能继续烧火。

  还不到晌午,院子里只剩下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有的人离开时跟林茂贤打了招呼,有的就闷不吭声的走了,至于脸色不怎么好看的那些,李茂贤也没多说一个字。

  半亩地的秸秆不少,但再多也有个数,一根根的压完,汁液被细布过滤后,倒进屋里的陶锅中,一碗接着一碗,到傍晚时候,一垛秸秆变成了一堆渣滓,榨出来的汁两口大锅都没盛下。

  那些刚从地里回来的人有不死心的,特意跑过来看一眼,这一眼可是把自己惊到了,“这、这些都是今天压出来的?”

  别说他们,就是一直榨汁的李青文都觉得很意外,这可真是积土成山,聚沙成塔,刚开始榨一碗都觉得难,谁能想到,一天下来竟然能榨出这么多来!!

  作者有话要说:

  注1:来自网络

  注2:来自网络

第19章 高粱糖稀

  先头失望的人瞧见这两锅多的汁液,登时又觉得有戏了,晚饭都顾不得吃一口,守在李家院子里,等着看如何制糖。

  灶膛里火烧起来,慢慢的汁液上开始冒热气,没有除尽的高粱渣滓浮上来,陈氏手疾眼快的撇去浮末。

  一共三锅高粱汁,最多的那锅就像熬麦芽糖那般烧火熬煮,剩下的两锅要试着提纯。

  从县城买回来的石灰加上水,调成乳状,李青文也记不清楚到底该用多少,隐约有个印象,大概是二百和一的比例,按照他们之前商量的,先加一半试试看,少了继续加,多了可就弄不出来了。

  李茂贤把石灰水往锅里撒时,很多人都看到了,纷纷问那是啥东西,得到回应后不禁皱眉。

  有人忍不住开口问道:“叔,这东西不是杀虫用的吗,不小心弄到眼睛里都会被害瞎,加高粱汁里面还能吃吗?”

  从前柳山县这边遭虫灾,官府衙门就发过这种石灰,撒下去杀虫。

  “不碍事。这石灰在药铺买的,都可以少剂量入药呢,别看放了一碗进去,其实都是水,石灰只有一小撮。”李茂贤道。

  旁边有年纪大的老人点头应道:“卤水有毒,点成的豆腐吃多少年也没事,加这石灰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真要是能做出豆腐那样的还好哩,我叔说了,这高粱汁熬不成块,就这糖稀样了……”

  这些人下地一天,累的够呛,听到动静跑到李家来,院子里一堆人或站或坐,嘴上说着打庄稼的事,眼睛望着热气腾腾的屋子。

  外头的人说着闲话,加了石灰的锅烧了又停火,静放了一阵,锅上面生出一层又厚又密的浮块,用勺子把浮块捞出来,就能看到上面附着七零八碎的杂物。

  将锅中所有的浮块都除去,能明显的看到,这一锅高粱汁比没加石灰水的那锅更加的清亮。

  接着往锅里再放石灰水,重复加热静放。

  快折腾到半夜,三锅高粱汁都熬的差不多了,陈氏和姜氏俩人舀到盆里,端到院子中来。

  屋子里地方小,站不了那么多人,外头宽敞又挂着一个大月亮,比土坯房里可亮堂多了。

  每个盆中放一双筷子,不单可以看,还可以用筷子蘸一点尝尝。

  这三盆差别其实挺明显,最大的那盆一点石灰没加,颜色最淡,在月光下反射着水一样的光泽。加了一半石灰水的糖汁就比较粘稠,颜色稍深,最后一盆加了正常分量的石灰水,糖汁呈黄褐色,透亮芬芳,只闻味道就比另外两盆更加浓郁。

  事实上,尝起来也是第三盆糖最甘甜,高粱糖稀的甜没有白糖那么纯粹,但比麦芽糖甜度大,手指头蘸一点放在嘴里,甜味十分明显。

  “这、这还真的整成了啊!”

  这个时辰原本村里人都该入睡了,此刻李家院子却是沸腾了。

  “早上我瞅着压出那些不如猫尿多,还以为白寻思一场呢,嘿,还真弄出来了,茂贤大侄子啊,你可真是行!”

  “不得了,不得了啊,半亩地就弄出来三盆啊,要是全种了甜杆高粱,得煮出几百斤吶……真要是每年弄出那么多糖来,咱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因为兴奋,大家伙的嗓门都不小,这么多人闹出的动静把全村的狗都惊醒了,汪汪的叫个不停。

  李本善和郭大全更是激动的脸色发红,使劲的拍着李茂贤的肩膀,一个劲的道好。

  这可不是一家好事,是全村的好事!

  高粱糖稀就算做不成形,它到底也是糖啊,糖这种东西咋着都是金贵的,哪怕卖白糖的一半呢,那也能得一大笔银钱啊。

  李青文站在房檐下,看着那一张张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的喜悦,心情也被感染的轻快起来。

  他和这些人一样,只想好好的过日子,看到一点点的盼头就浑身充满了干劲。

  夜深后更凉了,院子里头的人丝毫不受影响,说的热火朝天,李青文被娘亲赶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