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 第39章

作者:又生 标签: 三教九流 情有独钟 强强 古代架空

  “苏供奉,你看是这样。”徐青说道,“顾郎这段日子实在辛苦得很,为争取河南道的漕运预算,不是他弹劾别人,就是别人弹劾他,李侍郎为大局而虑,想着这出使之后,若顾郎有什么困难,大可直言相告,我们在朝中愿助一臂之力。”

  原来,在连同工部水部的李道用撰写河阴建仓的预算牒文,并从户部金部那里强行挖开口子,把郑州的地方盐利归仓部之后,顾越拿到了两样东西,一是钱,二是用钱的权力,他接着又行牒中书省,从司农司拿到了当地引水屯田的规划案。

  这就意味着,去河南之前,顾越虽没有触碰任何一条漕运法,却以河阴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圈内,漕运便从原来七大部门中脱离了出来,在地方揉捏为一体。

  紧随之,河阴县令因预勘仓库时拖延观望,三日内被弹劾去官,朝廷的剑,就这样亮出来了,先是河南道,往后是淮南道和河北道,不仅打雷,还要下雨。

  苏安背过身,拾起一石子,手中掂量两三下,投在莲叶旁,笑着叹了口气。

  崔匙道:“恰似法曲之精义,可谓去万留一,苏……”苏安一语打断:“你们想预先知道顾郎的动作,让我通消息。”崔匙拍掌笑了起来:“哎呀,苏供奉。”

  苏安道:“可是,话不能说得像是我帮了你们,还得谢你们。”徐青笑了笑道:“苏供奉想要什么诚意?”苏安道:“就上回说的那几样。”徐青道:“好。”

  从崔府辞别二人而出,苏安拐到家中和苏成交代乐坊开张的事,让家人有空去帮忙,又到苏十八,同廿五、茶娘约定,长安、洛阳的三家乐坊,于今年九月中旬同时开张,取三花聚顶的吉祥意思,最后到太乐署,请卢兰和许阔照应乐曲。

  忙完这些,苏安才跑回梨园,抱起自己的情人妙运,爱了一遍又一遍。他不知在洛阳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只期盼在那里,他可以求得妙运的芳心,弹出全曲。

  六月十五,卯时,长安城的朱雀门大街两旁击鼓,正中行驶过两列双辕马车。

  一列是由南衙护送的宫人,一列是河南道的转运使团,因盛夏,为避免酷暑,所以朝廷此番简化行程,未行祭祀,提前在皇城交办公文,令明德门通了行。

  苏安坐在马车,卷帘望楼台,见旁边绣着“顾”字的方旗,突然心神一漾,许久没见顾越了,也不知路过寿安县时,两边安排宴会,他们能不能好好叙叙话。

  “大道直如发,夏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往洛阳的道路笔直宽阔,像美人的长发,游五陵的公子们,腰间着佩玉,青,下站就是寿安县。”

  “你错字啦。”雷海青坐在旁边吹筚篥,故意吹走了一个音,“春日佳气多。”

  前夜里,大家收拾行囊,苏安想着林蓁蓁和林叶定然不想被他打搅,于是就一个人要了一辆马车,哪知,雷海青忽然红着眼睛跑进来,吵着要和他同乘。

  苏安问道:“怎么啦?”雷海青擦了擦脸,委屈道:“那姐姐总是摸我。”苏安哭笑不得,猜测是梅妃身边的女官不安分,只好答应“保护”雷海青。

  哪知,这小少年并不安分老实,一路上都吵吵闹闹,不仅纠字,还要猜他心思。苏安没辙,定了个规矩,一个弹琵琶,一个吹笛子,谁都不许说话。

  可是,当马车驶过郊外绿油油的阡陌时,雷海青终于还是忍不住说话了:“苏供奉,我总觉得你的弦音里住着个人,你看,李暮的笛音里就住着许娘子,当然,曲子的故事里并没有许娘子,可是,许娘子就是在那,嗨呀,我说乱了。”

  苏安低头看着妙运:“是么,我原来是这样想。”雷海青抿抿嘴,不说话了。

  长安到洛阳的这条路,极尽繁华,被时人称为两京走廊,就像是宫中走道,一路缀饰着华清宫、兰昌宫、福昌宫、连昌宫、兴泰宫,一座座行宫,如同红灯玉烛,焕发着夺目的光辉。

  三日之后,夜空晴朗,一座流水花桥鳞次栉比的宫殿落在路边。苏安推了一下雷海青,笑道:“青,你看,那挂在树上的是什么?”雷海青揉了揉眼睛。

  “好大的花灯!”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堇色时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3章 皮影

  “那盏花灯,是焦骨牡丹。”

  一朵牡丹花灯,悬挂在老榕树枝头。

  西南是从巍峨的女几山跳跃而出的欢快的洛水,西北是平静的倒影着灵秀凤翼山的昌水。两水汇合处,正是寿安驿。驿站的东西两面,不是荒原,而是无垠的灯火,城郭与空中碧落相接为一片海,尽收于对面辉煌的三重连昌宫的眼底。

  两列马车一前一后在寿安驿前停驻,因此地已近洛阳,所以官员大都有自己的交往,或曲水流觞,或秉烛游城郭,纷纷相约宫官和乐人,欲求吟诗作对去。

  顾越心里念着苏安,特意吩咐驿丞筹办宴会,可世间的事就是这样,他才刚踏下马车,就突然听闻了两条噩耗:其一,被弹劾的县令宁氏,因过度惊恐,前日猝死于家宅;其二,新县令邱仲上任,辛苦调运的用于修建仓库和堤坝的土木石头,因选仓址未经协调,引起汜水、武陟、荥泽三县械斗,被一抢而空。

  一日之内,怨声载道。

  彼时,河南府少尹游桓之站在石桥边迎接,就像那株守着千帆而过的古榕。此人曾应征幕府,在沙场锻造出一副豹子般矫健的体魄,面相也英俊,目光逼人。

  顾越和李道用一袭雍容的云纹暗红袍,腰系蹀躞,悬水苍双鱼佩,躬身行礼。

  只是双方都心知肚明,游桓之因军功受萧乔甫提携升迁河南府,素来和韦家有往来,是个有政绩,重恩情,讲义气的人。如此,且不说把萧乔甫挤兑下去,自己也丢相位的韩休门生李道用,光是顾越的履历,便足以成为游桓之的眼中钉。

  公堂落座后,这位四品的封疆大员开口便对顾越进行了一番血淋淋的斥责。

  一来,饥荒刚过去,便要在河阴地区兴修仓库、规划渡口、研发船只、建造堤坝、疏通沟渠,这五大工程实在是劳民伤财;二来,裴耀卿这么做,完全是拆东墙补西墙,把江淮和河北的粮食供给两京走廊和关中的贵胄,巩固自家的势力;

  说完这些,游桓之来回踱步,又补了句:“不过,听闻顾郎近来刚从安西都护府弄到一把时人出价达万金的琵琶赠苏莫谙,想必也不在意民生的损失了。”

  顾越深吸一口气,手指扣在案前,目光飘忽在堂外的车水马龙:“桓之兄,我千辛万苦,为咱们的五大工程争来预算和支度,才刚见面,就因区区几个县的刁民闹事,这样诛我的心?亏我还在裴阁老面前保证,游府尹材优干济,可留。”

  游桓之眉毛一横:“六人死,十人伤,三千贯钱,顾郎中管这叫区区!这件事瞒不下来,至尊现就在洛阳,就在河南府。”顾越道:“至尊要受外藩朝拜,要召二十九州乐工赴洛阳办歌舞赛,或许,根本无暇顾及此事。”游桓之道:“你!”

  李道用谙熟河南府情形,又是实在性子,当即出了个主意,劝道:“夏日不要那么大火气,游郎是河南府父母官,顾郎是朝廷的转运副使,若本年运不到两百万石,咱们谁都不好交差,眼下,就当从建仓库开始,解决问题要紧。”

  以往兴修工事时,械斗、偷盗、天灾都是常有的,已经发生的,可以归到工部的‘欠折损’中,至于发生利益纠纷,可以上报户部,把几个县合并为河阴县。

  李道用陈述方案时,游桓之根本没有在听。顾越手中一紧,倏地起身打断。

  症结不在于处理械斗。

  顾越让季云去取了一本册簿来,当堂拉住游桓之,说道:“桓之兄是耿直之人,且先放下过去那些解释不清楚的事,照着明账,听我和你一笔一笔算,可否。”

  “集津和三门的详情,我不知,我只拿河阴之地说事。从支出看,照工部往年的记录,建仓三十万贯,守仓每年六万贯,以此类推,从渡口、船只、堤坝、沟渠合计,扣除盐利之后,本年共净支三百万贯,往后每年损耗百万贯。”

  “这是支出,但从收入看,其一脚值,漕船容量增大、逆水河段减少、淤塞险情减少,这是每年八万贯的节省;其二欠折损,上报层级由四级七部,精简为二级一部,缩短处理时间,防克扣,由《仓库令》中一斛耗二升减至一升,这是十万贯的节省;……如此,扣除河阴仓每年可以节省的运费,是二十万贯。”

  “桓之兄可以认为我纸上谈兵,因为区区二十万贯,别说全国,仅对于河南府而言都不算多。耗费如此心血精力,只为精简这点钱,值不值得呢?桓之兄,再遇灾年,这样的漕运可以岁转六百石,使三万人免于饿死,我认为,值得。”

  “萧尚书曾于燕公宴上有言,‘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就像而今的法曲,千变万化皆心血,唯去万留一,方能显其精粹,顾某无党,万死不辞家国事,顾某也知道,若桓之兄愿意支持,那么这困难即使再大百倍,咱们也能攻克。”

  一百八十多笔大账,顾越从头到尾背下,一字不漏。他知道,这场偶然的械斗只是一个必然的开始,他可以承担责任,接受弹劾,也可以之后再详查背后的始作俑者,唯一不能错过,需要当机立断的,就是争取游桓之的信任和支持。

  “早听朝中说过,顾郎好厉害的口舌。”一句句下来,直到听见萧乔甫的诗,游桓之目中的怒气渐退,平添了一二分温和,“好,那且听从李郎中的建议,顾郎请旨合并三县,游某保证,重调物资,征集工匠,月内按法令要求建成仓库。”

  回驿站之后,顾越让季云送信回长安,一是汇报进度,二是知会裴延,让其为自己免罪,同时赋予自己调查关于械斗细节的权力,而后,才上街去寻苏安。

  即使在夜里,寿安县的街道依然热闹喧嚣。苏安和雷海青一起看了场皮影戏。

  这得从他们进城说起。那时,苏安和雷海青抢着探出车窗,蹭掉了一枚镶嵌金珠的香囊,在茫茫人海中寻不回,又听驿丞说,宴会取消了,遂有些失落。

  没想到,他们在馆驿安顿之后,一位在街边卖艺的小女孩追来,把香囊从窗户扔回了他们房中。苏安冲到门口,满院子荡漾起花香,女孩冲他笑笑:“奴名唤菁菁,扮花仙。”雷海青捡着香囊,立时就想跟去。苏安抓起妙运,点了点头。

  石桥旁,榕树下,一屏浅黄的生绢由西向东展开,被嵌进三尺木框,面向南边客。

  客人很多,无论锦衣华服,还是粗布衣衫,全都席地而坐。倒是旁边跟的驿丞考虑得周道,让县里为苏安和雷海青备好了厚实蓬松的软毡,还点起艾草熏香。

  戏中皮人,红衣绿裳,用乡音唱词。

  传说是腊月寒冬,一日,武女皇于花园醉酒,见满院白纷纷,一时兴起,搀婉儿的纤纤玉手,命土里的百花种子道:“予尔等一夜,天明,朕要见满园缤纷。”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一夜暴雪,狂风呼啸,滴水成冰,然而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于是顶风冒雪,纷纷绽开花蕊。武女皇见此奇景,龙颜大悦,命人赋诗作画,却没料到,百花丛中唯有牡丹抗旨不尊,依然只有枯萎凋零的枝干,就像沉睡过去一般。

  如何得了?武女皇大怒,当即下旨,纵火烧尽了整座长安的牡丹,把此花贬谪到洛阳,还把灰烬也统统洒进了洛河里。

  菁菁的悲泣,一点一滴,从皮影戏屏之后传来,那牡丹花仙,颤巍巍飘零着。

  雷海青看着牡丹得眼睛又红了起来:“怎会这样?为何烧牡丹?”苏安在平康坊见过这出戏,只是菁菁嗓音独特,又高又细腻,让他很着迷:“往下看,会重生的。”雷海青啪地敲了下苏安的腿:“我知道,别说出来。”苏安:“……”

  戏中,次年,谁又能料到,牡丹的灰烬顺着洛水,流入洛阳城,从此在那里生根发了芽,至春分时节,竟然开出满城的灿烂鲜艳的花朵来,只叫人喜极而泣。

  十足高贵,称为焦骨牡丹。

  从此,焦骨牡丹的故事便流传在两京走廊,成为皮影戏中抹不去的一段精魄。

  而在苏安看来,寿安县的这场《长安乐》最精彩之处,在于菁菁最后所唱那句前所未有的立意——武女皇一生,梦在洛阳,魂归长安,她恨牡丹,也爱牡丹

  曲终时,苏安和雷海青走在石桥上,遇见了对面赶来的,特意换素衫的顾越。

  “十八,你们谈完事了?快跟我说说,到洛阳什么安排。”苏安很高兴,趁机拍了拍雷海青的脑袋,笑盈盈道,“青,你不是说我的曲子里住着个人么?喏,他就是那个人。”

  雷海青怔在原地,颤着伸出筚篥,指了指顾越,又指向苏安,摇摇头,捂住耳朵,“啊”惨叫了一声,拔腿就跑,跑得没影了。

  ※※※※※※※※※※※※※※※※※※※※

  注:武则天诗《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感谢陪伴和评论,请原谅两个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男人……

第74章 洛阳

  苏安记得深,多年前的一个夏夜,他亦惶然青涩如海青,而顾越就站在秋千旁,穿着一袭素衫,那双清澈的柳叶眸子里,亮着永不熄灭的千家万户的灯火。

  苏安飘身坐回桥栏边:“烧尾宴,《洛阳道》已听完,我再为你弹《霓裳》。”

  他排过十九散序,十七拍序,最后选三套,一套为林蓁蓁和林叶而奏,拟的是凤凰,用旖旎妩媚的商音小石调,一套是为李暮的,用楚地云梦泽轻柔婉转的小调,还有一套便是为雷海青,商音大石调,跳跃绚丽,绘画西方极乐世界。

  顾越不识和弦,只暗叹梨园二三月,苏安竟浑然变为另一个人。他放下琵琶时,语言利落,态度精明实干,拿起琵琶时,又如痴如醉,丝毫不染纤尘,那琵琶妙运本是木器,却在他的指下宛若神女,一丝一弦,风情万种,顾盼生姿。

  苏安揉住弦,瞧着顾越,问道:“十八,在洛阳有地方住么?不然就住在我宅子里?”顾越咳了咳:“我要去河阴县。”苏安笑道:“一个邻县几里路而已,不就在河南府和郑州边界,你白日忙,夜里来游宴。”顾越道:“苏莫谙。”

  顾越说不出辛苦。

  降在洛水里的月亮,一路往东摇摇晃晃,由圆团化为弯钩,追逐天空中落下的银河,从寿安县的石桥洞流过,一夜夜,渡过五陵,遥望金碧辉煌的五凤楼。

  月内,一纸户部下行的符文送至,汜水、武陟、荥泽三县从此并入河阴,县内均分工役,均发充田粮饷,避免纷争,造起了容量以十万石计量的十余座土仓。

  而顾越陪着苏安,在美如画境的龙门山下站了一站,最终还是放弃入东京与名流交际的机会,同游桓之、李道用出发去往黄河与汴河(通济渠)交汇的汴口。

  土仓顺利建成,意义重大,首先是五大工程首战告捷,开了个好头,其次,预算没有超支,土木估量准确,说明李道用宝刀未老,再次,工人听从指挥,县令服从安排,说明游桓之没有食言,又次,户部及时批准,御史没有责问,说明顾越在朝还算有人缘,最终,三个男子之间可爱的友谊,在几日之内生根发芽。

  顾越管钱;李道用报功;游桓之不吭声,一面观察,一面心思还在洛阳城。

  城里的至尊李隆基,几乎是架空自己,任转运使大展手脚,不闻不问,甚至还下了一道旨意——今秋,命三百里内的刺史带领乐人集于五凤楼下,各较胜负

  于是,一件小事悄然发生了,即从此,河阴县令邱仲不再兼管国家漕运在该河段公廨、度量、庖厨、仓库和租赋,这些权力将交给直隶朝廷的河阴段转运司。

  七月,汴口。

  烈日曝晒在大地与河流之上,处处皆是令人眩晕的热浪。密密麻麻的船只,如同从被烤化的蜂窝里冲出的蜜蜂,大大小小,拥堵于湍急的河道,争相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