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 第65章

作者:又生 标签: 三教九流 情有独钟 强强 古代架空

  ※※※※※※※※※※※※※※※※※※※※

  注:贺连信中所提,是指东宫被废,李隆基废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皇子为庶人,而后将其赐死之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以扬州、金陵为首的一批南方城市,容纳了很多北方流亡而来的士人,有丰富的资料可考。

  1.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清,王询注《李太白全集》卷八) 2.中夏不宁,士子之流,多投江外。(肃宗《加恩处分流贬官员诏》,《全唐文》卷四三) 3.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唐,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全文》卷五) 4.当是时,中国新去乱,士多避处江淮间,尝为显官、得名声,以老故自任者以千百数。(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铭》)5.衣冠士庶,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卷下)

  这里主要讲一下扬州两个渡口。

  1.扬子津

  卢照邻《五悲文·悲昔游》: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岑参《万里桥》诗亦云: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可见当时扬州的扬子津,是和蜀道、蜀桥(即万里桥)齐名的津要之地。据程喜霖先生的专著《唐代过所研究》,扬子津也是《唐六典》卷六中记载的全国十道一百四十三水陆关之一,而且是可考的十个津渡之一。

  2.瓜洲渡。

  又名瓜步沙、瓜步浦、瓜步沙尾等,自开元中齐擀开瓜洲新河,贯穿南北,便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要津。“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李白很有可能亲眼目睹了新河的开凿,他在诗中,还描绘了瓜洲新渡“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的气象,描述了其“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讷”的功效。

  除了通行的作用,扬子津也是邮寄公私信、传播天南海北的消息的重要场所。古代邮驿(包括官方和民间性质的)多设在交通要道,一来方便人们收寄信件,二来也保障了邮递的速度。

  如张籍《奉寄皇甫补阙》诗云:“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说明下扬州来的商贾,会经常给人顺便捎信。等等。

  感谢一路的陪伴,本文即将完结。 O(∩_∩)O

第107章 人间

  广陵楼里,人面桃花,许相依端着漆盘子,为翘腿而坐的诸客官递上温酿。

  彼时,杨继行夜巡至此,入座小叙,张别驾作陪,恰逢李彬与张昌甫、陈昀亦在等候友人揭晓灯谜,遂把屏风挪开,让小厮去请楼君延和陈桃儿,要说话。

  “君延,昔日你在西河鸳鸯好花桥,为我与张别驾系起良缘,今朝,该我来还你这个情。”杨继行笑道,“既然众人都在,做个见证,上元,花好月圆。”

  苏安和顾越、林逸远拴了船走进楼院,正见堂中,那媚眼含桃花,细瘦妖娆的陈桃儿与玉树临风的楼君延面对着面,躬身一礼,交换了彼此的琵琶和笛子。

  竹西和义门的弟子仍在为曲艺而斗智斗勇,而扬州和江州的那点儿乐行愁肠却就此解开。飞扬的乐声中,众人都感慨,虽说道理摆在明处,可要真出面去劝和,谁也无法担保能成,也就只有苏莫谙,一曲玲珑剔透的《春江花月夜》,点透乐人心。

  杨继行抱着一把阮咸,拨弄得不亦乐乎。扬州张别驾奉和,江南道在任的纷纷喝彩。至此,楼座主慷慨允了义门陈氏编曲,而江淮之人,遍识竹西好气量。

  苏安从侧廊而过,自始至终没有露面,便听得满堂笑语,问牡丹坊何时生根。顾越请着林逸远,在苏安耳边道:“我去招呼一声,就过来。”苏安点了点头。

  他熟悉顾越的习惯。

  南选之时,便知顾越与陈昀、张昌甫等共同从前采访使肖宏林处讨得几笔错账,埋进李彬的治下;接着,又见顾越和李彬诉苦,诸如义门的势力庞大,还需朝廷恩威并施;再加之,张家和陈家一左淮扬,一左江南,表面和睦,实则仍有隔阂,如此,等于是上下、左右都持以权衡,腾挪出了培植亲信扎根的时间。

  他也很理解,毕竟,北方时局尚且不稳,顾越所需要的,正是眼下的和平的局面,只有和平,大家才能同聚一座酒楼,同猜一个灯谜,才能有无限的希望。

  然此刻,顾越心里恍然大悟,苏安在河阴县过除夕时说的友人,必为林逸远。

  早在长安牡丹坊首次开张,这林逸远,便已然看穿时运,欣然辞官,往彭泽隐居,写出无数首流传大江南北的诗词,如此自在逍遥,怎不叫他感到羡慕?

  “林待诏,幸能相会。”顾越礼敬诸君回来,将厢房的竹帘子放下,瞥见角落系着谜笺的花灯,笑道,“还请说说,你如何看中顾某的灯谜,又如何猜对的?”

  花谜:

  坐看粉黛不知远,

  探马两县不见人。

  “粉黛遥望而不知远,这句很普通,樱花、海棠、羊蹄甲、合欢比比皆是。”林逸远立在窗柩边,说道,“然而由曲池探遍两县的,除了桃花,还能是什么。”

  苏安说道:“那么月谜呢?该不会是‘大如圆盘’吧?”顾越道:“怎么会,方才他们所见,全都说妙。”苏安道:“那也得逸远兄亲口评判,我才勉强相信。”

  月谜:

  海燕时双入,

  排箫清平误。

  本是水中生,

  何堪偃堂妒!

  林逸远念完三遍,释然道:“首句出自《归燕诗》不必多说,‘水中生’初见端倪,加之‘偃堂’,这‘月’字是显而易见。”顾越道:“高见。”

  林逸远顿了顿:“不过是处世之姿态不同,林某虽乡野之人,却也听说过清明麟德麦苗之戏,再加上这字谜中不经意的‘排箫’,足见,顾刺史大隐隐朝市。”

  苏安笑道:“难道说的是李升平大人的那面排箫?”顾越道:“可林待诏又怎么知道,‘排箫’与‘清平’相连?”林逸远一揖,道:“承蒙顾刺史喊在下一声‘待诏’。”

  “什么……”

  苏安从未追问顾越排箫的来历,怎料最终,还是从林逸远口中得知了真相。

  昔日,神龙至景龙年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然月满则亏,及至开元元年,公主为其侄子李隆基赐死时,满府血光,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宠爱了一生,只司宫调的原控鹤府乐人。

  即,太乐令,李升平。

  “苏小友,那回中秋夜宴之后,李大人亲口告诉的林某,至尊,不杀乐人。”

  自开元以来,从没有一位诗人死于狂背之语,从没有一位乐人死于高亢之声。

  林逸远与顾越叙话时,苏安的脑海全是初入太乐署时,那个凡事不闻不问,闲云野鹤的李升平李大人。李升平宁信大明宫有人间情,便就是守着这份侄儿对姑妈的亲情,抛开权欲与俗调,守着宫音,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歌咏盛世的乐工。

  一杯酒,一杯人间情。

  林逸远见苏安把酒壶抢在自己面前,笑着问道:“苏小友,人间温暖,岁月平安,时候不早,林某还想再去摘几条灯谜。”苏安也笑着回:“咱们江州会。”

  “一言为定。”

  林逸远起身欲行,及至帘边,忽又问道:“顾刺史呢?”顾越静了一静,从灯芯取下谜笺,话音平和,就像说着今宵的粉果:“顾某,乐不思蜀,乐不思蜀。”

  当林逸远的青衣在长街远去,苏安睫毛一动,分明灯海煌煌,恍若烟消云散。

  春江花月夜,已至末尾,五弦玉管,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十八,若有朝……”

  他还有江南的明月要唱,还有阮咸和柳琴要写,那本乐府的闲录,远无止境,似乎被河风吹开永无法合上的一角,跟着一页,两页,在他的心尖挠着痒。

  “会的,阿苏,我们会回长安。”

  人世,从未因今夕是何年而改变,他尝起来,俗辣又麻唇,还满心盼回甘。

  “好,不急。”

  “想一想,到时候,岂止长安和洛阳,扬州,江州,天南地北全会盛开牡丹。”

  “十八!”

  一声帘动瓷碎,苏安来不及掷去手中酒,迎住顾越不由分说的拥吻,月下,那是怎样醇厚的味道,他泪眼朦胧,魂同游丝,生生是近在咫尺,半分辨识不出。

  人间温暖,岁月平安。

  ————正文完结————

  月楼之下,血缘各异的几个孩子,戴着昆仑奴面具,抢着闹着要尝剩的粉果。

  “师……”

  鼓儿刚从屏风后头探出半个脑袋,被阿米大掌拍下:“嘘,吵什么,吵什么。”

  “师……”

  阿明见两位师兄撅着屁股趴在屏风边,有趣极了,便也凑过去。鼓儿有样学样,回头一声训斥:“吵什么,别动。”阿明低下头,指甲抠着一个红木小匣:“是顾郎让我把这个放在花船里的,可是,半路师父又下了船,那这怎么办……”

  “那就,放回去吧,指不定顾郎和师父一会儿还有用呢,别傻站着了,快去。”

  ※※※※※※※※※※※※※※※※※※※※

正文完结

  有两章番外

  感谢仙女们一路的陪伴!

  一个俗辣、血腥、残酷的时代,却掩盖不了,也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梦幻般的辉煌时代。每个如怒放牡丹般的人物背后,都有现实的不可言说的心酸。

  选择乐人作为主视角,因为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活动很丰富,本就是流外,不必受当时封建礼教的拘束,能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我在说什么……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 ̄)

  会是很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108章 纳采(番外一)

  自他进过大明宫,自他金榜题姓名,香火散九州,二人,从未这般如胶似漆。

  然,一朵盛世之花,只要花瓣还绽着赤红颜色,纤柔如绿叶依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傲骨温存,只要,他的指尖还能拨动琴弦,他,便愿为他守一方平安。

  苏安,早不信了那纲常伦理,只记得顾越在衡水的桥下对他说过,这是私事。

  他们二人的私事。

  广陵阁楼,宾客未散,屏风透春光。

  浓郁的酒香弥漫在纯阳的喘息之间,衣襟半解,身抵窗柩,发簪掉落竹席。

  苏安轻颤着承受顾越的爱意,闻着那淡淡的旃檀香,呼吸变得灼热,情不自禁,脸上泛红潮,鼻尖渗出细小的汗珠。顾越含着他的唇瓣,温柔绕住他的舌尖。

  八年,弹指一挥间。

  长安钟鼓,塞北风雪,洛河龙门的纸鸢,寿安连昌的皮影,全都渐渐退淡,脑海中,唯剩一路走来之时,那些言者无心,听者也无意的,蠢笨的只言和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