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人传奇 英雄美人传奇 第31章
作者:什么也不想说
陶太傅答:“先前郡公言兴盛儒门,如今天下不平战火丛生,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儒门衰微佛道盛行。儒学为大道,天地君亲师,如今乾坤不定君弱臣强,儒门弟子自当正天地立君威。郡公年青时师从方正先生,亦是儒门子弟,又请孙大人为西席向诸公子教授儒学,想来也尊孔尚儒,既然如此何不躬行大道呢?”
郡公只道:“学生不才,难以担儒家兴盛,只想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谋平州安宁不负先祖,其余他事,实在无暇兼顾。”
“郡公素有仁名、宽和爱人,难道忍见百姓穷苦、飘零战乱?我华夏上古至今,礼教泱泱,而今动乱已有三百年、礼崩乐坏,好容易高祖定立天下,礼教再兴,又因秦华乱政、四海不宁,至今朝廷仍未安定。平州国公功勋累累、忠心耿耿,受封高祖、延承至今,为的是替天狩民、拱卫皇室。‘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如今天子虽少却砥志奋发,又好学聪敏,实乃一代明主,郡公此时抱揽己利不肯报效,岂非违祖宗之志!”
见郡公不喜,同来迎客的常辉道:“太傅此言差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公受封平州、郡公承袭爵位,所负之职为代天牧民,平州安则尽忠,平州不安则悖忠,其位在平不在京。郡公治平勤勤恳恳,若因他事招致灾祸、致平州不安,这才是违背先祖之愿。”
陶希仁辩驳:“‘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平州公受封牧民是为护君,大人请郡公牧民而忘君岂非本末倒置!郡公为平民而弃万民,乃小仁非大义!况平民亦为天子民,平民之主为天子而非郡公,平民愿以忠孝报天子、郡公难道不愿以忠信奉天子么?”
承盛见大家针锋相对,缓和气氛:“各地有各地的难处,我父若不忠君就不会在收到天子停战令后立即止兵了。诸位天使奉命而来,可也该体谅我父爱子之心,我两个弟弟都年纪尚幼,诸位要他们远走他乡,我父如何能不担忧呢?天地君亲师,父子天伦亦为儒孝,天使此来也是父子同行,想必可以理解。”
陶希仁仍驳:“忠孝忠孝,忠为先孝为次,焉能因孝误忠!何况子对父为孝,父对子为慈,古有石€€杀子、墨腹法子,何况郡公只是送公子入京读书。忠义在前,慈爱当让。”
赵将军才刚为了赵熹违命调兵救卫,闻言不由道:“这位小公子说得厉害,可还不是跟在爹爹身边吗!天下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跟着自己的父亲,要让父子分离总归有些不好。”
陶希仁当即道:“小子愿留平阳换平公子入京!”
大家都闭嘴了。
孙明扬出来圆场:“陶公子所言为道理、大公子所言为情理。此事事大,郡公不舍也是人之常情,不如回去问问三公子的看法,说不定三公子愿意到京都来玩呢?我等初来平州,还未能领略美景,想在此处逗留几日,几日后咱们再来商议此事,不知郡公意下如何?”
这三人毕竟奉皇命而来,陶太傅是儒门掌舵、孙先生是府中故人,郡公还是要给他们几分颜面,何况此时不小,应该好好商议再做决定。于是郡公点点头,叫承盛安顿三人休息,自己则命平州诸官明日议事。
第52章 决定
回到家,赵将军将此事说与家中人听。赵福与诸人一般惊讶:“自我记事以来就只知道郡公不知道陛下,先前忽然下了停战令才记起还有这么个人,怎么又要让公子们进京读书了?他难道觉得大家一起读书天下就不会打仗了么?”
赵将军道:“说是读书,其实不就是去做人质了么?把诸位公子按在皇帝身边、各地再有他心也得想想自家公子在京都怎么活。可从来都是弱国向强国求和送人质的,现在君弱臣强,他怎么还想着大家能乖乖听他呢?那孙先生先前就在平州教书,与三公子也算师徒一场,听他的意思竟然想叫郡公把三公子送去京都,未免太过无情了。”
赵熹不以为然:“在接到止战令时承平便说这皇帝有大志,其后必有动作,如今不过是叫各州送人进京,以后事情还多着呢!现在既然君弱臣强,各州又何怕送人去,大家正愁名不正言不顺,若皇帝真有过激之举岂非正合心意?皇帝应该也不会轻举妄动,只会礼待诸位公子。可这有什么用呢?爹,府里有说么,朝中现在是何情景,怎么皇帝忽然要走这招?”
赵将军答:“听诸位大人说当今天子九岁登基,如今已有十年,不过因其年少,朝政为太后和大臣辅助处理,外戚公孙氏因而壮大,独霸朝纲。”
赵熹又问:“当今天子可有兄弟或者子嗣?”
“陛下尚未立后,宫中只有一位美人,并无子嗣,倒是有一异母兄弟瑞王,如今也十二岁了。”
赵熹道:“依我所见,小皇帝越来越大、志气越来越高,定不愿做公孙氏傀儡;自古臣子专权要么满门抄斩要么更进一步,小皇帝不听话公孙氏定然心焦,怕已有废立之意。所以陛下才召诸公子进京,并非要各位公子做人质,反倒是想借各州之力稳住公孙氏才对。”
赵福挠挠头:“各州如虎狼豺豹,恨不得天子失位天下大乱呢,怎么会给他站台、助他立威抵抗公孙氏呢!”
赵熹解释道:“若皇帝单召咱们,咱们肯定不去;若是单召青州,青州也不会去,可如果同时召两州,都不去就罢了,有一个去另一个便是悖逆之臣。万事讲究名正言顺,皇帝形同虚设、各州虎视眈眈,可为何大家都不敢动?只因造反者天下共诛!此次各州皆不响应、陛下穷途末路,要么仍听从公孙氏,要么为公孙氏所废;公孙氏或自立为王,或重立新主。公孙氏只要不是丧失心智定不会自立,新君登位或旧君顺从,形势一如既往;可但凡有一州肯拥立天子,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再做征伐,名正言顺。尤其青州,他家强横残暴已致天下声讨,若得天子召令立即翻身为忠义之王,平青之战再起他只说奉旨平边,到时其余各州响应,咱们倒成众矢之的了!”
赵福若有所思:“那咱们定不能叫他们得逞!可他们奉旨入京,咱们阻止不得,便只能也奉旨、与青同去京中,以观其变。这样京中多方势力角逐、公孙氏也不敢妄动,皇帝反而坐收渔利!”赵福不由叹息,“陛下小小年纪临危能有如此决断,若在他州定前途无量,可他偏偏又是皇帝……唉……”
赵熹也叹:“何止呢,我瞧天使车马朴素也无仪仗,咱们这边又毫无风声,想来是隐秘行事、没教别人知道。天使出行本该大张旗鼓,为何如此小心?怕是京中有变。陶太傅乃儒门大学,陛下又是他的学生,他必然忠君无二;连我等之人都闻太傅大名,可见他声望极高,定是拥君一派的主力。就是这样的人,在危急时候陛下仍敢将他派来求助,甚至连求助都不肯直说、极力维护君王之尊,这样的勇气和魄力,称得上少年英雄了。生不逢时,天不公也。”
赵夫人听他们说了这么久,对那素未谋面的小皇帝心生怜悯,不由道:“小皇帝既然如此厉害,你们怎知他不能锄奸兴国、治世安民呢!百姓只想好好过日子,既然这皇帝有为,就叫他继续当不就好了,大家都省事!”
赵将军叹:“若真能这样倒好了,可权欲熏心,谁能拱手相让啊!若真如熹儿所言,那京都公子们岂不是非去不可?”
赵福道:“也不必都去吧,咱们三位公子去一个不就得了!”
诸人忽然沉默,转头去看赵熹,若真是三选其一,大公子为嫡长、二公子为爱子,三公子无要职、无宠爱,刚刚才惹了郡公生气,京都之行岂非三公子莫属!
虽然去京都并非作为人质反而会得皇帝礼遇,可那里毕竟是虎穴龙潭,稍有不慎自己惹祸是小,说不定还会殃及平州。而且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京都不会是承平的家,就算以后回来,兄弟早已长成、各方势力稳固,他又哪有容身之处?更何况他和赵熹婚事未定,这一去千里数年,赵熹又该怎么办呢?
赵将军犹豫道:“我觉得去京中陪读二公子比较合适,毕竟他年纪与皇帝相当,又交游广阔、聪慧过人,去京都正好可以跟各州公子联络一下,日后说不准有大用呢!”
赵夫人也讽刺道:“是啊,他不就喜欢美人么,京都美女如云,叫他去不正是狗熊进了蜂蜜罐、妥帖得不得了!”
赵熹皱皱鼻子:“二公子那个草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若去了才是祸及平州呢!京都风起云涌,哪是寻常人应付得了的!”
赵福问:“难道、难道你肯叫三公子去?”
赵熹笑道:“我无官无职一介白身,怎么能决定谁去谁不去呢?何况男儿志在四方,他为平州公子本就该担平州兴亡,他又有壮志,比去京都对别人而言福祸难料、对他却是难得的机遇呢,我怎会不叫他去?”
“那你怎么办?”
赵熹颇为不舍地看向父母兄弟:“虽是机遇也是危险,我自不能叫他孤身犯险……”
赵夫人的怒气又翻了上来。赵将军忙夹了块猪肉放进赵夫人碗里:“行了,行了,这事咱们哪里管得了,叫上面头疼去吧!别发愁了,快吃饭吧!”
第53章 辩学
事情与赵熹所料相差无几。第二天郡公召了诸位近臣议事,承平和承泰也得以提前免去责罚、参与其中。承泰头发被承平割去一绺,不伦不类耷拉在颊边,加上他背伤未愈、行走总是微微驼背,看着可怜又可笑,郡公最后一点怒气也叫他这滑稽模样抹平了。
郡公叹了口气,叫他二人走上前来,将皇帝欲召诸公子进京读书的事告诉他们。承泰当即反对:“我们与朝廷素无往来,怎的忽然叫我们去京都读书?怕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不过我们不愿去他们也该知道才对,怎么还有如此要求?其他各州呢?”
郡公摇摇头:“他们来得太过突然、我们毫无消息,其他各州也未有动向;昨夜询问蕴明,他也倍感莫名。不过如果咱们去,卫州必然相随。”
承泰犹疑:“爹,您的意思是?”
昨日陶太傅提出召公子进京郡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可经过一夜思量,他也明白了其中关窍。要他送孩子入京福祸难料,可若平州不去、其他州去了,平州又过于被动。去或不去,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诸臣也是有的赞同有的反对,大家各证所论,都有些道理,叫郡公更加为难。郡公看看承平三兄弟,问:“你们呢,你们觉得该去么?想去么?”
故土难离,兄弟三人从小就在平州长大、承盛承泰连平阳城都没出过,忽然叫他们到千里之外吉凶莫测的地方待不知几年,他们哪里愿意呢!不过事关平州,承盛自觉为长、该为父亲分忧,老实道:“父母在不远游,孩儿自然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如果父亲认为前去京中于平州有益,孩儿愿往。”
赵将军暗自惋惜,三公子虽好,大公子也是可靠之人,赵熹行事太过任性了。
承泰自然不愿去,但承盛已然表态他总不好自惜,何况他是郡公爱子、如今又有伤在身,母亲怎么都不会让他前去京都,但如果能将老大或者老三弄走……承泰眼睛刚要转就想起在祠堂时承平的凶态,赶忙收了心,老老实实答道:“大哥贵重、三弟年幼,爹,真要去就孩儿去吧!不过孩儿还是觉得,此去收益有限,不如静观其变。”
承平躬身自荐:“孩儿自请前去京都!”
郡公有些意外:“你想去京都?”
上一篇:在青楼捡到江湖死对头后
下一篇:嫁给漂亮蠢货后